马克·吐温说过:“悲伤可以自行料理,然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分享是无私的表现,懂得分享的孩子才会赢得合作,也才能赢得好人缘。
1别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宠惯了,以至于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伙伴之间,有好吃的从来不知道分给别人一点,别人吃他一点东西他就不依不饶,不是哭哭啼啼就是骂骂咧咧。这样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感觉气恼,让其他小朋友感到很讨厌,是不受人欢迎的。
从儿子会吃的那天起,刘先生就和妻子习惯了往儿子的碗里夹菜,有水果绝对会让儿子尝个够,从来没有教育儿子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好吃的东西。到儿子上学的时候,已经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
一次,刘先生的妈妈来了。在餐桌上,儿子的碗里的菜堆得像小山似的,但刘先生还不停地“鼓励”儿子多吃点,而他自己却不怎么吃,妈妈就对刘先生提出了批评,她说:“你们不可以这样教育孩子,现在是你们爱他,宠他,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苦他,会让他变得自私自利,你看到了吗?他一点也不懂得分享。”当时儿子还在餐桌上调皮地对刘先生说:“爸爸,你不要听奶奶的。”他似乎听出了奶奶的话对他不利。刘先生夫妇并没有记住妈妈的话。
后来有一次,刘先生的妻子做了儿子最喜欢吃的鱼头汤,有四个鱼头,刘先生吃了一个,感觉有点不太新鲜,就不想儿子多吃,于是顺手就又夹了一个,没想到儿子马上就说:“爸爸,你别吃了。”刘先生说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我要吃呀,你都吃掉了,我吃什么呀。”刘先生听了儿子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他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妈妈的劝告……
爱孩子是对的,但不能给孩子特权。吃东西的时候,家长要保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份,即使为了保证孩子的饮食营养而给他多分一些,也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吃饭的时候,要全家人到齐后再一起吃,不能让孩子先上桌挑拣爱吃的东西。
如果孩子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变得自私自利、霸道无礼、没有爱心和孝心。很多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毕竟爱子心切胜于爱自己,于是经常假装让孩子和自己分享好吃的,但他实际上没有吃,而是找个借口推掉。这就让孩子发现,分享只是做个样子,因为分享并不会让自己的好吃的东西减少。例如,如果有的父母对小孩子说,爸爸(妈妈)想吃你手里的冰棍,小孩子一般都很乖,他会同意。父母就把冰棍拿过来,假装放到嘴边,就开始夸孩子:“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妈妈)不爱吃,还是你吃吧。”这就给孩子一个误导,让孩子认为分享自己好吃的东西不会损失什么。时间一长,孩子形成了这个思维习惯。等哪一天父母真的把冰棍塞进了嘴里,那孩子很可能会哇哇大哭起来。
因此,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是行不通的,只会把孩子教育成一个虚伪的人。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有时候还要“狠”下心来。在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和孩子一起吃;在外边,让孩子主动把自己好吃的分给小伙伴,这样孩子也会从小伙伴那里得到好吃的,于是孩子的爱心、孝心就在互相分享中培养起来。
有一个家庭,全家3人都爱吃苹果。妈妈买苹果不按斤数去买,而是按3的倍数去买。晚饭后吃苹果时,妈妈的做法是让儿子拿3个苹果,洗干净了每人一个。
有一次,家里就剩下3个苹果了。儿子没像平时那样把苹果递过来,而是用眼睛看着爸爸妈妈,他的意思是说:“就剩3个了,你们俩还吃吗?”孩子的妈妈随即对丈夫使了个眼色——吃!结果夫妻俩就开始吃苹果。爸爸妈妈这边吃,儿子在那边就开始流眼泪,他可能在想:“真吃啊,都不给我留点,你们真狠心啊!”
妈妈后来说:“我把这个苹果吃下去了,但一点味儿都没吃出来。”然而,他们的做法显得非常明智。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不但对长辈有孝心,对同学和朋友也非常有爱心。懂得与人分享,很受大家欢迎。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表现得很自然。因此,在我们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分享的好习惯。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心藏起来,越爱孩子就越不能让他独吃独占,因为一个独吃独占的孩子是不可能与大家友善相处的。
2让孩子拿出自己的好东西与人分享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总是给他最好的,好吃的东西留给他,好穿的衣服买给他……父母的宠爱,都会给孩子一种幻觉——“什么都是我的”!可是,有一天,父母突然发现,有了好吃的,都是他的,父母连一口都不能多吃;有了好玩的,伙伴们动一下都不行……生活中像这样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太多了。
一位母亲说:“周末,朋友带着小孩来我家串门,那小孩一进屋就看见了我女儿的玩具小汽车,他与我女儿平时就很熟悉。可是当他向我女儿提出要玩一下小汽车时,却被我女儿毫不留情地拒绝了。”那小孩见女儿对自己很不友好,就当场说她是个“小气鬼”,好玩的东西要大家一起玩,可女儿就是不听,还很生气。
我们曾经也是孩子,那时候虽然经济条件不宽裕,但是有玩具都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有好吃的大家分着吃,给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和友谊。如今,孩子根本不需要几个小伙伴“共享”一个玩具。走在大街上,只要孩子看中了什么玩具,家长一般都会买给孩子。在家里,家长也是围着小孩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不懂得分享。
生活中,如果没有分享与合作,孩子就不会快乐,他将来也会一事无成。学会与别人共处,树立与别人的“共享意识”,是孩子与人交往时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养成好玩具大家玩、好吃的大家分着吃的好习惯。这样,长大成人后,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4岁的女儿牛牛,在家里备受呵护,她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千方百计地满足她。奶奶有句口头禅:“我们家的东西都是牛牛的。”久而久之,牛牛就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只要是她看中的东西,吃的、玩的、用的,都会毫无保留藏到她的房间。
一次,妈妈买了一件颜色鲜艳的雨披。牛牛看见了,喜上眉梢,马上把雨披藏到她的房间里。又一次,奶奶买了两块香皂,牛牛一闻,香气扑鼻,于是马上把肥皂藏进了衣橱。更有甚者,一次她居然看中妈妈头上的发夹,强硬地把它拉下来,弄得妈妈披头散发。
时间长了,牛牛房间的东西越来越多,衣橱里、桌子上、床底下,都堆得满满的。食品、包装袋、日用品、纸、笔……房间成了品种繁多的“仓库”。
牛牛“仓库”里的东西只进不出。她不但把梳子藏在房间里,连爸爸买回来的新筷子也被她藏在“仓库”里不准使用。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想拿出来用一下,却被牛牛挡在了门口,她大吼一声:“谁也不许进!”
全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商量着教育牛牛,为牛牛准备一些家庭活动。比如,让她来分发糖果、点心,告诉她每个人都有一份,没有人可以特殊;去亲戚家做客时,让她挑选小礼物送给亲戚家的孩子。
接下来,爸爸妈妈用商量的口气对牛牛说:“牛牛,把拖把拿出来,我们一起来拖地,好吗?”牛牛一听有事干,可高兴了,从房间里拿出两把崭新的拖把。干完活后,妈妈又告诉她:“每样东西都有特殊的用途,把它关在房间里不用,它会很伤心的。”牛牛终于同意将拖把放在门口。对牛牛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全家人都给予表扬。
渐渐地,牛牛房间里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有时,她还主动地把东西拿出来,放到该放的地方。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要让孩子明白,分享表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因此,要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父母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邻里之间,要和大家分享一些精神上的快乐和物质上的东西。常带着孩子跟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或同班的孩子互动。让孩子在与团体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体验相处、互助、分享的重要,并从同伴互动中学习群体相处的技巧。
家长可以把一些孩子邀请过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比如“一起动手包粽子”、“一起去郊游”、“我最喜欢的图书、汽车”等,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通过合作制作、共同分享,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要防止孩子养成功利性的“伪分享”。孩子与谁分享,通常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好恶来决定的,但家长喜欢干涉孩子。常听到家长跟孩子讲:“你干吗把糖果分给小明吃,他从来不给你吃的。”在这里,家长把分享看成交换,而抹杀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为了让别人和我一样快乐,而不是用我的来换你的。
还有一些家长特别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这里所说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他们觉得如果孩子老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学会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将来都在社会底层,跟他们分享以后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回报。同样是功利心在作祟。如果家长粗暴干涉,就会抹杀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爱精神。
孩子要踏入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要学会合作。要合作,首先要学会分享。不会分享的孩子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所到之处皆是敌意的冷漠和阻挠;乐于和别人分享的孩子则会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成长起来。分享的作用就有这么神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懂得与人分享的孩子,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3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快乐的感受
马克·吐温曾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然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因为快乐可以复制,分享的人越多,那么快乐就越多。
在这个年代,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为了能让孩子体验到把快乐分享给别人的快感,许多家长绞尽脑汁,因为这比把实物分给别人更深奥一点。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对“分享快乐”的道理是很陌生的。
儿子很小的时候,淘气任性,独占一切他心目中的好东西,令人头疼。有一天,爸爸给他讲了一个关于过生日的故事,孩子听完故事后就说,“过生日我也要分蛋糕,还要分给我的幼儿园同学!”
“可是为什么要分蛋糕呢?”爸爸故意对儿子说,“为什么不把好东西留给自己吃呢?分给那么多人多可惜啊?”儿子说:“蛋糕太大了,我吃不完。”爸爸知道,这是孩子最真实的理解,但是他希望儿子理解到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可是他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让儿子明白。
后来有一次,爸爸带着儿子到一个朋友家,参加朋友的儿子的生日聚会。那里有很多小朋友,整个晚上孩子们兴奋异常。朋友家准备了很多小孩子们的最爱:彩色卡通充气玩具、彩色氢气球、汉堡、巧克力、果汁、鲜奶蛋饼、好吃好玩的太多了,并且还分赠了参加的小朋友。
在回家路上,儿子手里拿着玩具,嘴里吃着好吃的,一路笑嘻嘻地欢蹦乱跳。爸爸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你现在开心吗?”儿子笑着说:“我好开心,好快乐。”爸爸说:“你知道吗?别人分给你的不仅仅是手里的东西啊,最重要的是快乐,对吗?”儿子郑重地点头。从那以后,儿子不再偷着乐,而是喜欢把好听的故事、好笑的事情讲给父母、伙伴们听。
如果说让孩子学会分享好吃的、好玩的是分享的初级层次,那么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快乐的心情,就是分享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精神分享,它可以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愉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真正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快乐要分享,大家都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一位父亲在家里喜欢独断专行,家人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唯有听从他的话。他的儿子小宇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喜欢对小朋友发号施令。如果别人不听他的命令,他就回家向妈妈告状。对于这个问题,一位教育专家说,“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孩子的父亲,因为家长小气,孩子也不会大方;因为家长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喜欢和别人分享快乐的心情,孩子又怎么会呢?”
所以,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遇事,多与家人商量,关于孩子的决定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体会到了你的分享,自然也会跟别人分享。
在教育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始终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快乐。当孩子的朋友、伙伴把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告诉孩子时,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用心去感受其中的乐趣,然后和大家一起笑、一起开心,一起快乐成长。在获得喜悦的同时,孩子更会获得一份坚实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4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今,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溺爱、娇惯下,养成了以我为中心、自私、跋扈、任性、攻击性等不良习惯。这也使他们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于是他们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当同伴有了困难时,也没有帮助别人的意识。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的学习成绩和相貌都很出众,可在与人交往方面经常遇到挫折。不是受人冷落,就是被人敌视,她感到很郁闷。为什么呢?
原来她每次与同学们聊天的时候,都会抱怨、指责成绩差的同学。而当同学很友好地请教她学习方面的问题时,她总是摆出高傲的姿态,批评对方上课不听讲,说对方脑子笨,就是迟迟不肯赐教。而当自己遇到难题时,宁愿一个人苦苦思索两个小时,也不愿意和别人一起讨论。
在班级活动中,这个女孩子不太服从集体安排,喜欢独来独往。例如,班里要出黑板报,她总是自己干自己的,而不会主动与大家商量。结果总是不能把板报办好。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不仅关系到孩子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的提高,还严重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每个家长都明白:“孩子总不能跟爸爸妈妈一辈子。”只有让孩子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孩子才能适应外界环境,学会了与同伴交往合作,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