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另类日本文化史
24784500000033

第33章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富士山?(5)

(3) 都富士。指代近江比睿山。

(4) 有马富士。指代摄津角山。

(5) 伊豆富士。指代伊豆大室山。

(6) 八丈富士。指代伊都八丈岛的西山。

(7) 近江富士。指代近江三上山。

(8) 南部富士。一名奥富士。指代陆奥岩鹫山。

(9) 筑紫富士。指代筑前可也山。

(10) 丰后富士。指代丰后由布山岳。

(11) 镰仓小富士。指代相模屏风山旁的高峰。

(12) 播磨富士。指代播磨目甲山。

(13) 讃岐富士。指代讃岐饭野山。

(14) 安艺小富士。指代安云国沼田郡广嶋城附近的小富士。

(15) 志津川富士。指代上总国志津村(现千叶县佐仓市)河水倒映出骏河富士山的山影。

这样来看,《国镇记》里除去倒映的富士山之外,介绍了14座以富士冠名的山。当然,《国镇记》里没有记载的还有很多。如指代北海道羊蹄山的虾夷富士就是其中之一。这座成层山与富士山有着同样优美的圆锥形状。被视为“北海第一奇观”。过去经常与富士混淆。如在庆长年间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加藤清正说见到了富士山,后来林子平说这是将羊蹄山误认为富士山了。

这里稍有差异的是,同样是一座山,由于眺望的位置不同,名称也就不同。如横跨山形县和秋田县的鸟海山,山形县这边叫出羽富士,秋田县那边叫秋田富士。横跨岛根县和鸟取县的大山,岛根县这边叫出云富士,鸟取县那边叫伯耆富士。再如福井县最西端的青叶山,被称为永远禁止女人的山,以前曾分界于若狭国和丹后国。为此若狭这边叫若狭富士,丹后那边叫舞鹤富士。这种做法在平安时代就有。如将比睿山命名为都富士。室町时代将三上山命名为近江富士。

为了成为日本的象征,很多日本企业特将自己的产品冠上富士的名字。如富士胶卷、富士玻璃、富士急行、富士电视台、富士通、富士电机、富士自行车等。此外,据统计,日本人姓“富士山”的有17户人家,它在日本人的姓氏排列中占第39549位。姓“富士”的有362户,占第6479位。如取名叫“富士男”、“富士子”的也为数不少。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大藏省在1984年印刷的5000日元纸币,以及2004年以后印刷的1000日元纸币的背面,都使用了富士山的画面。

3. 迷你富士

众所周知,日本江户时代盛行富士讲。这个“讲”就是信仰集团的意思。富士讲就是富士信仰的组织。相当于今天的富士山登山会等的称法。对当时日本人来说,登富士山是一种敬畏自然、严格修行的行为。而不能登山的老人和病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崇拜之情,就用泥土堆积成富士山的形状进行参拜。这种迷你富士山,也叫“富士冢”,有数米或十数米高,地域以东京、千叶、神奈川为中心。

富士冢的最古记录是在1780年(安永九年),食行身禄的弟子高田藤四郎,在现在的新宿区户冢堆造了“高田富士”,为富士讲留下了重要史迹。但是周边的早稻田大学在扩张校园的时候,在1965年将其移筑至附近的水稻荷神社。平时游客不能入内,只是在每年7月份的第三周的周六和周日举行“高田富士祭”,这天能登上7米高的“高田富士”。

迷你富士的构造并不是随意用土堆积而成。其条件是:山顶的表面必须有从富士山搬运来的熔岩石和泥土;必须要有登山道;必须要有五合目的中道;山顶上必须要有用文字篆刻的浅间神社等字样的石碑。如果有条件的话,再配上五合目上的小御神社、七合目上的乌帽子岩、山裾里有作为胎内的洞窟,那就更为完美了。

据日本研究者统计,仅东京都就有77座富士冢(迷你富士)。东京都周边的埼玉县更多,有196座。东京都文京区的音羽富士,坐落在护国寺内。护国寺是寺院,富士冢放置于寺院,从神佛分离的视角来看是非常奇特的。但很多日本人并没有注意这点。再如东京都目黑区内的目黑富士就坐落在冰川神社内。

作为富士文化的一环,日本人还将“原像富士山”同化在“写像富士山”中。如熊本市的成趣园(水前寺公园),就是模仿富士山的圆锥形,建造了筑山。《敕撰和歌集》将富士山的喷火,比拟烧焦身体的恋爱。《义楚六帖》将富士山的石砂流下的声音,比拟诸宝的音乐。这正如大正期的俳人河东碧梧桐所说,没有“处富士”(ところ富士),是土地的耻辱。富士山是日本人共有的心相风景。日本人对“处富士”的执著,表明了日本人将心中的富士与原像富士同化,是一种连带感和同族意识的表现。

(十五) 一种宗教式的幸福

1920年(大正九年)4月刊行的《日本及日本人》杂志的增刊号主题是“百年后的日本”。在增刊号中,当时的知识人和文化人对日本百年后的未来进行了预测。电动车椅子、消防车、移动房、海底水族馆、电视电话等都属于预测的对象。可以想见,这些预测在日本都实现了。有趣的是增刊号中,也有好几幅是预测百年后环境破坏的插图。其中一幅插图是日本著名文化人长谷川如是闲的弟弟、画家大野静方(1882~1944年)画的“富士山切崩”图。图的左上方写有“极端的自然破坏”字样,引人注目。

《百年后的日本》刊行后的15年,即1935年,有日本某施工部门向当时的内务省申请了一个富士山改造计划:在吉田口到五合目之间,挖掘地下隧道,通行缆车。幸运的是这个宏大的计划没有被批准。到了1963年,又有部门旧话重提,再次申请建设富士山地下缆车。这回是从五合目一直到山顶,计划更庞大。但到最后,这个申请也以保护自然的理由被拒绝。现在想来,如果这些地下缆车的计划都得以实施的话,富士山切崩就不是一个插图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了。

1972年,前首相田中角荣发表《日本列岛改造论》,日本进入大改造大开发的阶段。富士山周边也不能幸免。5年之后,写富士山最为出色的现代诗人草野心平发表《富士山裂纹》的诗章:

富士呀

你更凄烈一点吧

富士呀,你快喷火吧,袒露V字型。

富士呀,你露出裂纹吧

亮出你的耻部

日本人这样解读这首诗:富士山的“裂纹”象征**********,“V字型”象征耻部。

富士山是女神,是女体,这是日本古来信仰。这个信仰虽然在这首诗里得以复活,但却添加了现代日本人的愤怒。

日本登山家、随笔家小岛鸟水(1873~1948年),是第一任日本山岳会的会长,他还是日本人最初登上枪岳的登顶者,他对富士山有如下三个经典的说法:

第一,眼前的富士山,使人想起创世纪第一章。有人想踏进吗?没有人,这是块不应该被污染的地方。

第二,不用说,日本是火山国。火山的女王是富士山。没有富士山就没有火山、没有火山就没有日本。富士山是依据造化的构思,是将日本国土具象化的美术品典型。

第三,富士山是结果,是绝顶。因而是菩萨,是如来。

再联想到江户时代的登山家们,对富士山登山道以外的地方,绝不踏进一步,就是怕山麓被污染,失去灵性。

这一说法被现代日本人所继承。如有日本人认为:富士山的情趣,不在于攀登,而在于眺望。从东京的家中、从横滨的家中、从琦玉的家中,每天早上观察富士山,已经成为部分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了。有的日本人还将当天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汇总成《富士见日记》在网上发表。宏伟山脊的棱线之美,冬日时节的银装素裹,是富士山最迷人之处。据说根据10多年的记录来看,首都圈年均有100天左右可以望到富士山。

作家永井荷风就写有《夕阳——附富士远眺》优美散文:

在富士远眺之中,最好是初夏或晚秋时节,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的云霞辉五光,山峦生紫烟,天空像着了火似的通红通红的景色。

而位于已满周年的东京都墨田区的“天空数”,很多游客都看到夕阳西下时富士山顶的奇景。日本人说,那是一种幸福,一种宗教式的幸福。

(十六) 睡姿优雅带来可怖?

2013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富士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富士山成了日本继2011年的岩手县平泉后的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集圣山、灵山、信仰山、文学山、绘画山为一体的富士山,这回总算如愿以偿。神情已麻木的日本人,虽也兴奋但已很勉强。精神已不在的日本人,虽也激动但也难饰倦意。因为一个世纪性的问题,依然不依不饶地横在日本人的面前,富士山何以成了日本人的信仰之源?

山麓素行出生100年后,本居宣长出生。100年后,吉田松阴出生。1622年—1730年—1830年。日本每百年国粹主义就会喧闹一阵。读过山麓素行著作的石原莞尔,终于又在百年后一手策划了九一八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不可忘记的是这四名“国粹者”,都把富士山作为某种东西融进日本精神,再悄悄地植入意识形态,这是令人生厌的地方。

实际上日本人对富士山也是亦爱亦畏。也许现在这沉睡的美姿,或许系着岛国日本的命脉。愈看她睡姿的优美,愈发害怕她醒来时分的可怖和可惧。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后,富士山的火山爆发变得愈发现实可信。火焰、岩浆、火山灰,可以使东京不复存在。这并不耸人听闻。2013年4月,日本科学家发现富士山山体出现异变,一条长300米、宽约10米的裂缝,让日本人担惊受怕。

然而这就像小泉八云在《登富士山》一文中所说:

从远处看富士山的美,不是由死亡和痛苦的力量所创造出来的吗?难道类似人类理想的一切事物,透过那层由我们继承下来具有纪念性质的魔力的迷雾,回过头去看不也是死亡的成品吗?

这或许就是富士文化的个性了。并不都是美丽,并不都是壮观。更本质的可能是痛苦,可能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