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华盛顿总统称赞普林斯顿是一所“能给人以值得尊重的教养”的圣殿。两个半世纪以来,普林斯顿大学对美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从普林斯顿校园里走出了不少星光灿烂的人物。从这所大学里走出了大批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历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0多位是这所学校的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还培养了2名美国总统,有17名普林斯顿的工作人员或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1000多名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美国国会议员、联邦政府高级官员以及州长等职,学校由此赢得了“美国政治家摇篮”的称誉。
7.1 博弈论大师纳什的美丽人生
纳什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1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3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10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5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放眼中国,有这样容纳天才成长的大学吗?我们的孩子都被应试教育压抑了创造力,有那么几个幸存的,又被奥数扭曲了)
于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约翰·纳什尽管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所演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是以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为原型。
7.2 贝索斯怎样建立电商王国
在杰夫·贝索斯2013年8月以个人名义用2.5亿美元收购美国老牌大报《华盛顿邮报》之后,他至少在媒体界可谓无人不晓了。不过,购买《华盛顿邮报》只是这位商界巨子心血来潮的消遣之举,他最大的成就是一手打造了亚马逊,一个引领电商时代的万货帝国。
在《一键下单:杰夫·贝索斯和亚马逊的崛起》一书中,理查德·勃兰特回顾了当今美国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企业家杰夫·贝索斯是如何开始他的事业的。1994年夏天,当时还供职于华尔街一家投资公司的杰夫·贝索斯决定辞职创立一家新公司,从事网上图书销售。理查德·勃兰特对当时的杰夫·贝索斯不吝赞美之词:“杰夫是那种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他有默罕默德·阿里的自信、约翰·肯尼迪的热情、托马斯·爱迪生的头脑。他具备了各种条件去劝说其他人来加入他这一大胆又崭新的诉求。”
是哪些人出钱加入了“这一大胆又崭新的诉求”呢?首先是贝索斯自己投入了他在华尔街工作时赚到的钱;其次是他的父母,“因为他们对贝索斯就像他对自己那样信心十足”,尽管“他们以前从来没听说过互联网”。贝索斯对待相信他的家人非常诚恳。他唯一的自大之处在于,他认为,只有10%的新创企业可以成功,但他自己成功的机会是30%。即使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几率已经高于其他人,他仍然说,“他们只有在做好了赔钱准备时,才应该投资。”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亚马逊的运营依靠的都是贝索斯和他父母的投资,直到杰夫·贝索斯决定引入KPCB作为亚马逊的投资方,前提是,KPCB著名的约翰·多尔得加入亚马逊的董事会。
杰夫·贝索斯的亚马逊挺过了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股价暴跌和口诛笔伐;挺过了当人人都追捧硅谷新贵谷歌时的失落;挺过了多年无限制的投入和亏损;挺过了史蒂夫·乔布斯的冷嘲热讽……然后终于,他们成为全世界最酷的公司。杰夫·贝索斯成功了,而且目前看来似乎只会更加成功。
亚马逊最早起步于通过邮购来经营图书业务。但其富有远见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却绝不满足于仅做一名书商。他希望缔造亚马逊一站式购物的神话——能提供海量的货源,并以超低的价格提供最具吸引力的便捷服务。为了履行这一诺言,他发展了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蕴含着执着的雄心与难以破解的秘诀。《一网打尽》一书的作者是《彭博商业周刊》资深专栏作家布拉德·斯通,他非常幸运地得到采访亚马逊的前任和现任员工以及贝索斯家人的机会,使读者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地、真实地领略这些人在亚马逊的经历。
《一网打尽》将会充分展示公司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亚马逊是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下如此大赌注的公司,它将永久改变人类传统的购物和阅读方式。他总结道,亚马逊集创新性、破坏性与超级技术于一身,它创造了商业史上的新术语“被亚马逊”,意思是“我们这些传统企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家来自西雅图的暴发户网站把所有的顾客和利润都抢走”。
苹果公司推出iPod+itunes组合,重创全球唱片工业。亚马逊则通过网络图书零售业务击溃了包括巴诺书店在内的美国一大批实体书店,而且还将影响力上溯到出版行业。亚马逊要做的,还不仅仅是图书零售业务的“沃尔玛”,而是全方位、全产品的网上“沃尔玛”……这就是亚马逊的“一网打尽”。
亚马逊的公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贝索斯本人生活经验的影响。贝索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他重返母校,向他的学弟学妹们发表了一通演讲,透露了他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的内心世界,其中呈现出来的一些极具洞察力的观点令人感到着迷。他解释道,自己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一名“车库发明家”,其作品包括用一把伞和锡箔纸做成的太阳能灶具,以及用填满水泥的轮胎做成的自动关门装置等。
尽管年齿渐长,但热爱发明的天性并未离贝索斯而去。他曾经提交过一项专利申请,其内容涉及一个由很小的安全气囊组成的系统,能被整合到智能手机中去,使其在落地时不会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