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普林斯顿的智慧
24786300000007

第7章 奉为瑰宝: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1)

3.1 本科教育品牌

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最为关注。由于学校规模小,研究生人数少,师生比例为1:6。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来关心学生的学业。师生之间的沟通也非常充分,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明确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接受专业领域名人授课的机会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可能使他们受益终身。

与美国其他名牌大学相比,研究生比例较小,客观上能够将资源更多地用在本科生身上。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比例为1∶6,这样高的比例在全美的大学里是少见的。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教授们会有足够的精力来关心学生的作业与发展。例如,该校教授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是新生一入学就能接触到的人物。

普林斯顿大学还注重完善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充分从学校出类拔萃的文理等各门学科教学中汲取营养。学校规定,所有的文科类本科生必须兼修至少两门科学和工程类课程,而理工科学生也需要接受相应的文科教育。

即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先接受近两年涉猎广泛的通识课程教育,并在此期间按各专业不同要求和个人兴趣,完成一系列专业先修课程。到二年级的春季学期,再在全校院系中选择专业。

正是学校的这种重视,所以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气氛非常浓厚,很多本科生论文涉及的研究课题在美国其他高校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开展。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师也有意识地吸收本科生参与正式科研计划,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高校通常仅限研究生使用的尖端设备。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近年来在《科学》、《自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些第一作者就是本科生。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鼓励本科生及早参与系统研究的做法造就了普林斯顿的本科毕业生后劲足的优势。

同时,“普林斯顿研究生教育给学生研究的自由空间也很大。”周春生教授介绍说,“研究生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阶段,有很多选修课和必修课,而且每门课程都会有考试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合格完成了学习;学生通过资格考试之后就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就可以写作论文了。”

作为主修的补充和延续,本科生还有机会参与一些非主修专业的证书课程(Undergraduate Certificate Programs)、跨学科课程(Undergraduat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和Non-degree课程。课程种类可谓非常丰富,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也比较多。

正是优秀的生源保证了教育的高质量,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学院与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关系学院均在美国大学中名列前茅,而工学院更是独具特色,那些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成为各大技术公司的决策人、各研究机构的领导者。以至于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慨叹,“太多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工作在普林斯顿毕业生的领导下”。

创建一流大学,资金投入仅仅是最起码的外因和基础,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研究环境,好的研究传统,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才会吸引住一流人才,使其成为科研成果渊源不断的知识创新中心。普林斯顿大学在坚持和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调整、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盲目跟风,打造全球本科教育品牌,这也许就是普林斯顿大学在强校林立的美国处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3.2 “综合科学”课程计划

在普林斯顿大学各类跨学科课程中,有一类课程非常引人注目,即所谓的“综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课程计划。此课程计划是由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路易斯—西格勒综合基因组学研究所(Lewis—Sigler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Genom-ics)作为教学改革中的新尝试,在2004年前后开始进行的。2005年第一批实验班学生通过了其第一学年的考试。

这一课程计划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入门科学课程,其授课对象是每一名有志于在以后进入各个科学学科(主要是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攻读的本科生,其创办的主旨是希望为这些本科生(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建立一个在不牺牲知识深度的同时,又能够打破各学科之间壁垒的科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跨学科专业准备。

在授课内容上,“综合科学”课程以整合的方式吸收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核心内容,覆盖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领域。它以数学——这一科学通用语言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切入点,通过这些基础学科原理与方法的习得、最新跨学科科研信息整合,以及对于自然学科通用计算模式的掌握来发现交叉领域的新问题,同时解决本学科自身难以孤立解决的难题。

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跨学科合作也是这个新课程的特点。此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以小班化授课形式为主:第一年,为学生提供的是一门双学分课程(Double-credit course)。这种课程可用于本课程学分之计算,也可替代其他专业(主要是物理、化学、计算机和生物等)学分之计算。第二年,为学生提供了两门单学期课程,其内容也是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综合。第三年,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可继续完成该课程的“实验室计划”(“Project Lab”)部分,也是个双学分实验室课程(Double-credit laboratory course),这部分是以实验设计和完成为主要内容的。这个“实验室计划”同时也是学生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定量和计算生物学”证书(Certificate Program in Quantitative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的起点。

该课程体系的理念是:在几乎所有学科领域,最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并不是因为他们所知道的知识更多,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应对未知领域内的问题。在“综合课程”体系的设计者看来,应对科学领域内的未知问题的方式应该是更具综合性的。因而必须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整合运用多学科原理和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对真实世界各种挑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前沿科学难题的能力。在如今的科学前沿领域,从宏观命题的深入到具体课题的分析,无不需要这种跨学科视野和技能。

“综合科学”课程在每个年级的授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一年级,授课形式分为4种:讲座(Lecture),每周5次,每次50分钟;实验室授课(Lab),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指导课(Precept)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研讨课(Problem Session),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20分钟。由12位分别来自物理、化学、生物与计算机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在二年级,此课程包括每周2小时40分钟的讲座(Lecture),1小时50分钟的指导课(Precept)和每周一次的晚间问题研讨课(Problem Session),由7位授课教师联合授课;三年级的实验室的课程则是每周4次,每次50分钟,也是由多学科的教师联合授课。

同时,“综合科学”课程也非常强调团队合作与互动。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都是有限而片面的。随着人类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某些重大课题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在通往科学前沿的道路上,团队合作是大势所趋。在“综合科学”课程的进行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被以固定的课堂交流时间和大量课后课题的完成而加以保障。让未来的科研生力军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学会如何进行科研上的沟通、竞争与合作,是高素质学生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综合科学”课程计划是普林斯顿大学路易斯—西格勒研究所在本科课程改革上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普利斯顿大学“综合科学”课程的设置,这种尝试对于困惑于如何能够冲击科学前沿,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中国高等教育界,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3.3 “小而精”的办学方针

提起世界名校,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往往喜欢用“高”(研究高深)、“老”(历史悠久)、“大”(规模庞大)、“全”(学科齐全)这几个词语来形容它们。然而普林斯顿大学既不“大”也不“全”。普大目前在校本科生不到70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0多名,与拥有数万学生的其他名校相比,普大可以说是一所典型的“袖珍大学”。

普大的学科也不全,迄今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兽医学院。这在美国高校中绝无仅有,因为商、法、医三大专业都是社会上最热门的学科,能够给学校带来滚滚财源。但普大从来不为所动,它坚持自身优势——基础研究,不贪大求全,只求精细。注重传统,又始终占据着学术的前沿。

在院系及专业设置方面,普林斯顿同样是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求精不求全。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学院的规模比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同类学院要小很多,其心理学专业相对其他一些学校来说方向也更集中,侧重点同样是基础理论研究。普林斯顿没有医学院的原因也在于此:医学院必须与临床应用结合,而运作一个庞大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系统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本,因此普林斯顿坚持不设医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领导人认为这样会分散学校的精力,干扰学校从事最主要的工作,那就是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虽然普大会因此在经济上遭受一些短期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值得的。实际上,由于普大声誉卓著,校友纷纷捐款,学校目前的经济状况比绝大多数美国大学都要好。普林斯顿大学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大学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收到了来自校友会将近100亿美元的捐款,而且捐款数目依然在不断增长。

规模不大,学科不全,恰好是普大的优势所在。可以说,“小”正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美之所在!正因为不需要什么都做,所以学校才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情,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事实上他们也做得很好。普林斯顿大学坚持传统优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学校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也注重紧跟新科技发展潮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调整、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盲目跟风,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在强校林立的美国处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前任女校长、分子生物学家蒂尔曼(S.M.Tilghman)认为,导修制是最具普林斯顿特色的教学方法,是普大的标志。除了“导修制”,教授和学生之间还有很多沟通的平台。比如,数学系有喝下午茶的传统。师生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随意谈天说地、自由交流。另外,普大一直坚持在第一学年开始时让本科新生10~12人一组跟老师参加研讨会。所有教师每周要专门接待学生并解答他们的问题。普林斯顿大学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风,让莘莘学子受益匪浅。

普林斯顿大学是精英化的研究型大学。260多年来,在继承与变革的矛盾转换中,它由一所传统学院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普林斯顿大学是一所“标榜对所有信仰一视同仁”的大学。也正因为贯彻了开明的非歧视性教育理念,所以,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都具有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育理念不只体现在课程和教学上。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录取政策的目标就是保证其本科生群体长期处于优秀的水平,为此,录取学生时并不只是看成绩,而且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能,学生对各种学术或非学术领域的兴趣、天资与特殊才能、人生抱负、处事经验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会被纳入考察范围。“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当我们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他们的潜在领导能力。判断一个18岁学生的潜力并不容易,但我们拥有非常谨慎的筛选程序。通常在招生时就会发现‘有性格的’学生,并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他们成为未来优秀领导人的素质。”

3.4 学术规范管理制度

普林斯顿大学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的成就与其悠久而富有特色的院校传统密不可分。其中,对学术诚信的严格遵从和因此而创设并不断完善的学术规范管理制度堪称其院校传统中的精髓。

普林斯顿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学术诚信的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普林斯顿大学依据教师和学生类型的不同而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学术规范管理制度。其中,本科生的学术规范管理制度以其独具特色的管理理念、严格的管理标准(学术规范)和规范的管理程序而最为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