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初出茅庐者往往不被重视,往往被安排去做一些打杂的活,还会遭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甚至要代人受过。他们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而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个过程就像蘑菇的培育一样。这就是“蘑菇定律”。几乎所有初出茅庐者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这个阶段又称“蘑菇期”。在“蘑菇期”内,遭受冷遇、打击是正常的现象。蘑菇的生长必须经历一个受磨难的过程,人的成长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什么是蘑菇定律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批电脑程序员发现,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发现这个情况后,这些电脑程序员便开始研究。经过仔细的探索,他们总结出了“蘑菇定律”。
通常,初入社会的新人都不被重视,往往被安排去做一些打杂跑腿的活,还会遭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甚至要代人受过。他们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这些新人就像被培育的蘑菇一样,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还会被浇上大粪。蘑菇的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种人生现象就被称为“蘑菇定律”,又叫“萌发定律”。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蘑菇定律”。当他们走出校园时,都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资达不到预期,他们的梦想就会彻底破灭。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热情,转而消极地对待工作。对此,调整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蘑菇的萌发过程。可是,初入社会的新人往往都急功近利,一到岗位上,为了获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就急于表现,发表轻率的言论。结果,不但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引来同事的反感,甚至还给老板留下夸夸其谈、不知轻重的不良印象。
作为初入世者,应该知道,蘑菇出世是很少有人注意的,然而,最终总能够出头。所以,身在岗位上不要太急于表现,也不要埋怨报酬低或不被重用,而应该趁着年轻多积累一些资历。
在湖畔生长着两棵树,一大一小,大的粗如熊腰,小的细若手臂。一次清理湖底淤泥时,人们把这两棵树锯掉了,湖岸上便多了两个树桩。
有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正准备挖掉这两个树桩,重新种植树木。这时,一个散步的老人走了过来,对花木工人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
花木工人听了老人的话,看了看树桩,似乎不太相信。老人微笑着说:“你不相信?要不然你明年来看看。”
花木工人点了点头,收起工具走了。
一年过去了,花木工人又来到了湖畔。他看到小树桩上长出了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则长成了一圈灌木。花木工人很希望大树桩上也长出粗壮的枝条来,于是,他便砍去那些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3年后,这棵抽过多次芽的大树桩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地死了。而小树桩上的枝条,已经粗如小孩的手臂了。
当花木工人再次遇到那位老人时,他便把心中的困惑说了出来:“为什么大树桩上的枝条不能活,而小树桩上的枝条能活呢?”
老人告诉他:“其实,树和人一样,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机会。而到了四五十岁时灾祸临头,就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了。”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磨掉棱角适应社会、在最单调的工作中学习,这都是出头之前的必经过程。早一点受磨砺总比晚一点遭受挫折强得多,因为年轻时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因此,在磨砺的过程中,一个人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少抱怨,主动自发地学习。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众所周知,管理人员都要从基层小事做起,就连老板的儿子要接班也要从基层做起。
有家大公司老板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希望去父亲的公司上班。而这位老板则另有打算,他准备让儿子去另一家企业做基层的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
儿子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一怒之下去了外国并发誓不回来了。
这位父亲每当谈到这里就微微一笑说:“我想让他回来。但是我必须这么做。”因为他担心儿子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从而失去自主生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后来,儿子回来了,带着他的理念和投资,他对父亲说:“如果不是您的‘狠心’,也许我仅仅是一个老板的儿子。而现在我是一个真正的老板,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谢谢您,亲爱的父亲。”
对于初出茅庐者,磨砺是必须的。无论是出于对其融入社会的考虑,还是身心成长的需要,这个“蘑菇”培育过程都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要知道,一个新人从基层做起,才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运作,日后工作方能得心应手;从基层做起有利于积累经验、诚信和人气,这是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基层做起,可让新人经受艰苦的磨砺和考验,体验人生奋斗的艰辛,企业也便于从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蘑菇”的经历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最初的“蘑菇期”将为日后积累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打下基础。当然,也不能长时间一声不响,那样的话就可能被认为是无能者。在“蘑菇期”,必须走出心理囚牢,学会适当地表现自己,寻找机会脱颖而出。
在阴暗的角落里成长
从“蘑菇定律”来看,似乎每一个初出茅庐者都是非常郁闷的,这其中包括一些初次自主创业的人。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往往很残酷、很不公平,然而,真正的社会就是这样现实。
也许大多数人会对创业之初的人产生深切的同情,又对社会上处处流动着的不公产生强烈的不满。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还是现实中的成功人士,都经历过逆境,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年轻时都有过不幸的遭遇,经历过荆棘与坎坷。
其实,逆境在弱者眼中是人生的不幸,而在强者眼中却是命运的恩赐。有人说,逆境是锻炼人的最高学府,每一次不幸都可以为人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逆境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真正的人生少不了逆境,只有经过逆境、挫折,磨炼了意志,才能在日后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年轻时,他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而被捕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小岛上整整27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3名看守总是寻找借口欺侮他。可以说,那时曼德拉的处境是非常凄惨的。
1991年,曼德拉出狱后,当选为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了曼德拉的就职典礼。曼德拉并没有记下当年的欺辱,相反,他还恭敬地向3名看守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让各国政要和贵宾肃然起敬。
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时性格很急躁,脾气不好,正是漫长牢狱岁月的悲惨遭遇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各种磨难的来临,让他的头脑变得更加清醒,使他克服了个性的弱点,最终成就了辉煌。
树木受过伤的部位往往会变得最硬。人的成长也一样,经历逆境的伤痛和苦难之后,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如果有一段磨难为自己的人生“垫底”,那么你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也将提高。
英国政治家纪伯伦说过:“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有些成功人士正是因为遭遇逆境,才有了震惊后世的骄人成就。
犹太人杜克·鲁德曼是被学校开除出来的,狼狈的他跑到德克萨斯油田找到了一份工作。随着经验的丰富,他开始憧憬涉足野外钻探业,梦想当一名独立的石油勘探商。
有了这种想法后,只要手头一有几千美元,他就去租赁设备,钻井取油。两年之内,鲁德曼打出了29口油井,然而,全部都是干枯的井,根本没有石油。
等到了年近40岁,鲁德曼仍然一无所获。为了提高成功率,他便攻读了地质结构、油层模型以及其他方面的地质学知识。经过努力学习后,他又租来一块地皮进行第30次钻探,结果这一次他的脚下冒出了巨大的油藏。
鲁德曼的运气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好,他每打4口油井,就有3口是枯井,因此,他自以为在生意场上遭受的失败比任何人都多,不过,即便如此,年过花甲的他还是积累了非凡的财富。
真正的强者,都能够正确地看待逆境,坦然地面对逆境,冷静地分析逆境,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破茧成蝶”。
在逆境中开始自己的事业,虽然在天时地利上可能并不具有什么优势,也许还会带来很大的苦难,然而,一旦跨过这道坎,那么过程中所磨炼出的坚强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将会使你的事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顺利。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难击垮,而一个坚强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
人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生命中的苦与乐谁也无法回避,是要用心体验的。当遭遇困境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应对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善于转身向阳,就不会身陷阴影。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可贵是顽强。“蘑菇定律”用得其法,在“阴暗”角落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由此可见,“蘑菇定律”其实就是一种“成功法则”。要知道,逆境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蕴藏着成才、成功的机遇。虽然逆境对人的成长的确有诸多“不利”,然而,正如培根所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如果能够在逆境中默默坚持、勤奋努力,找到成才的机遇,必定能够创造成功。
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
在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不屑于做日常工作中的琐事。其实领导考查你正是从小事开始,所以无论领导交给你的事多么零散,或者根本不是你分内的事,你都要及时、充满热情地处理好。即使领导不再追问,也不可不了了之,一定要有一个交代。只有从“小事”做起逐渐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肯定,才有做“大事”的希望。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原本是牙买加黑人,他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因为在这种大公司里,牙买加黑人只有这样的工作可以做。
然而,鲍威尔没有嫌弃这份工作,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他就找到了一种拖地板的姿势,能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人还不容易疲劳。
老板观察一段时间后,就断定他是个人才,然后很快破例对他进行了提拔。
后来,鲍威尔把这件事情写进了自己的传记,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经验: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通常,领导之所以不放手让你单独做大事,是因为他还不能肯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有时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人之前往往会用几件小事来考查其工作作风、办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这其中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