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
2481600000012

第12章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3)

比如说,孩子出于淘气把东西弄坏了。开始几次可能是好奇,想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家长任由孩子一再地弄坏东西,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演变成破坏性行为,即有意识地进行破坏了。

所以,父母应适当地纠正并引导孩子的淘气行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2.别忽略那些希望引起父母注意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淘气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放下正在干的事情,去关心他,倾听他的要求,然后对他进行合情合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如果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应该采取更正确的做法,故意淘气是不对的。

对这一类孩子,父母最好平时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观察其行动,倾听其心声,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遇事力求在事先打“预防针”,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对他是关心和注意的,以避免引发其淘气行为。

3.抓住孩子淘气时所蕴涵的教育契机

孩子的淘气过程,也是父母对他的最佳教育时机。例如,孩子把东西往水盆里扔,可能只是单纯出于探索目的。父母要理解孩子,并抓住机会教育、引导他,如和孩子一起做玩水游戏、沉浮小实验,同时告诉孩子,什么东西不怕水,什么东西怕水,怕水的东西不能放进水里等。如果父母可以这么做,那么,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求知热情和动手能力,使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学会许多新的知识。

所以,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求知心理,抓住时机,予以引导。一方面,要向孩子介绍新接触到的事物的简单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父母要耐心地讲道理,告诉孩子“淘气”是可以的,但不能影响成人工作或损坏东西。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使他获得新知识,形成好行为。

4.别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淘气,归根到底是因为他的好奇心。如果父母因为孩子淘气就斥责或限制他,那么,他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泯灭,正在萌发的自信心也会遭到扼杀。

7.“让我再看会儿”

——谨防婴幼儿“电视孤独症”

电视里放着雯雯最喜欢看的《樱桃小丸子》,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雯雯的眼睛一秒也不肯离开电视。才4岁的小雯雯对电视如此痴迷,真是让妈妈伤透了脑筋。

每次只要电视里一放动画片,雯雯就总是把手里的事情都放下,跑去看电视。经常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视,家里的任何动静都引不起她的注意。

更让妈妈担心的是,她开始变得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连吃饭也没有心思。每次吃饭,妈妈都得叫上好几遍,可每次雯雯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嘴里不时地念叨着:“让我再看一会吧,妈妈。”妈妈担心雯雯如此痴迷电视,会不会因此患上“电视孤独症”。

有人说,电视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子产品之一。诚然,电视作为重要的信息传媒手段,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欢乐,但是,它也会使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尤其是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孩子。

1.患“电视孤独症”儿童的典型表现

一般情况下,患有“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往往会出现以下表现:

(1)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使人感觉他们离不开电视。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对于同龄孩子喜欢的玩具也不感兴趣,生活中很少接触其他小朋友,也不和同龄儿童一起玩耍。如果阻止他们看电视,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2)在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中的人物。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并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患儿还会出现经常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3)性格孤僻,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付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经常波动、不稳。

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就可以判断他患上了“电视孤独症”。一般来说,这种症状多见于3~7岁的孩子之中。当孩子患上“电视孤独症”后,会常常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一种虚幻的情境之中。还经常会想入非非,有的甚至会发展成心理变态。

2.“电视孤独症”对儿童的危害

“电视孤独症”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可能危害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以下几方面,是“电视孤独症”对孩子最常见的危害:

1.使孩子远离运动,体重超标

孩子一旦迷恋上电视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喜欢跑跑跳跳,不愿再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了。而是对着电视机,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还为他准备好零食,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这样孩子吃饱了就坐着,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就很可能会变成“小胖墩儿”。

2.影响视力

众所周知,看电视时间过长,对视力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孩子在5个月左右就可以看电视了,但这个时期幼儿的眼球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让他长时间地看电视,就很容易使幼儿的晶状体产生变形,导致孩子近视或弱视。

3.缺乏学习能力

迷恋看电视的孩子,往往会缺乏学习能力,无法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这些孩子长大后,只会处理简单的家庭关系,而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交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周围的事物,也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孩子患上“电视孤独症”,是由现代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如今,孩子们可自由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越来越窄,同时,父母工作的繁忙,使得他们没有可以交流的人,这就导致了孩子内心孤独感的加剧。所以,在高楼林立的水泥丛林里,他们也只能靠电视节目来消遣或者排除自己内心的孤独。

如果孩子整天只想守在电视机旁,一动都懒得动,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会渐渐形成懒惰、不愿主动做事的心态,如不愿运动、不愿学习等。倘若任其发展,那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让宝宝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和发展,父母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以避免电视占用宝宝的绝大多数时间。

1.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所以父母应当严格地控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学前婴幼儿,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点半至7点半。除此之外,还应当让他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

2.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节目

如今电视中的节目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可不一定都是适合孩子观赏的。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观看的节目内容进行辨别。凡不适合的节目,应坚决不让孩子收看。

专家建议,父母可以和孩子一道看看每周的节目预告,以进行必要的选择。

3.改善看电视的环境

一般来说,摆放电视机时,要使电视机屏幕的中点位置略低于视平线;座位与电视机屏幕的距离不能太近或太远;看电视时应开一盏5瓦左右的日光灯或15瓦左右的白炽灯;不要让光线直接照在屏幕上;将电视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调到舒适的程度。

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不要躺着或斜着看电视。如果一段时期内,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较长,还要适当地为他补充维生素A,多给孩子准备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例如鸡蛋、西兰花、胡萝卜、橘子、红枣等。

4.家长要尽可能地少看电视

想让孩子摆脱“电视孤独症”,父母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千万不要没日没夜地守在电视机前,以免孩子跟着看。更不应该只顾自己看电视,把孩子扔在一边。

如果父母双方都在家,那么应至少有一人和孩子在一起,给孩子讲故事、玩游戏等,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教孩子培养一些其他的爱好,如读书、游泳等。

5.电视机别放在孩子房间

现在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加舒适,就会在他的房间内摆放电视机。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是非常有利。如果在孩子房间里放电视机,只会让孩子和家中其他成员更疏远,也会影响他做功课和睡觉,更糟的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看了什么电视节目。

8.“我不想和别人玩”

——孩子不合群的烦恼

楠楠今年2岁半,在家里很活泼,总是追着妈妈问这问那的,还总喜欢和妈妈聊动画片里的故事。

可是楠楠在外面的表现却让爸爸妈妈有些摸不着头脑。在超市门口坐那个摇摇马,有其他小朋友在坐的话,他就肯定不坐了。玩游乐设施时也一样,一定要等别的小孩走了他才去玩。

刚上幼儿园的第三天,楠楠就吵着不要去了。爸爸妈妈以为他在幼儿园受了欺负,就向老师问了问楠楠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说楠楠在幼儿园的时候从来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老师组织小朋友们唱歌跳舞,他总借故不去。等小朋友们都回来了,他又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又蹦又跳的。

不少独生子女幼年时都有不合群的特点,因此一些父母认为:这样的心理是天生的,孩子先天就有些内向,没有办法。但科学家经过分析得知,其实孩子的性格并非天生注定,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培养而逐步取得的。

当然,要想解决孩子的不合群心理,首先就要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当孩子从婴儿成长到三四岁时,由于对环境有了比较直接的认识,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与小伙伴相处的愿望。但因为有的孩子性情内向、孤僻,不会主动与小朋友交往。突然接触到许多同龄孩子,可能就会导致他出现害羞、害怕的情绪。而这样的孩子不太可能会快速、和谐地融于同龄人群体,于是,他们就会在精神上产生焦虑不安,并因此对他人表现出回避的态度和行为。

简单地说,孩子不合群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与人亲近的机会,想和同伴玩儿又没人理他,他心中不满,于是就会采取回避他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