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产生退缩行为,主要就是由于父母的溺爱。由于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溺爱,导致孩子在家里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要什么给什么。但他们一旦进入幼儿园,就会发现在家里能轻易得到满足的许多需求,都将不能再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在集体中还有纪律、游戏规则等限制,这让孩子感到了不自由。而老师和其他的孩子不会像家里人一样处处让着他,以他为中心。于是,他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从而情绪低落,变得冷漠、怯懦。极力想逃回自己温暖的家,重新获得安全感。
2.孩子的内心过于脆弱
有些孩子,总对自己不自信,并有着独立性差、自我意识缺乏和自卑等不良心态。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害怕在集体场合、在与人的交往中暴露自己的弱点和内心世界,害怕被人嘲笑、看不起,所以就会采取退缩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3.家庭关系不和
如果孩子的家庭关系比较紧张,那么同样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比如说,父母感情不和就会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惊恐、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样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就会没有安全感,对成人不信任,因此就想逃避各种公开场合。
4.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父母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就会出现双方对孩子态度不一致,一个放任、一个严厉,一个粗暴、一个宠爱的状况。这也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惊恐的状态。这样的教育方式将迫使孩子采取退缩、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以适应环境。
5.身体素质较差
在幼儿园里,许多游戏都要孩子们跑跑跳跳,但是,由于有些孩子的身体虚弱,活动、游戏、学习时特别容易疲劳,因此极易烦躁不安。他们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完成或屡遭失败后,便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愿再参加集体活动。
严重的退缩行为会阻碍孩子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身心发展,并且它也不利于孩子的认知、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那么,父母究竟该采取什么办法,来预防幼儿在社交中的退缩行为呢?
1.让孩子知道退缩行为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一味地退缩,那么,首先父母就要制止他的这种行为,再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让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家庭是他最早接触的环境。所以,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良好行为的必要条件。充满关心和爱护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般来说,父母要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父母要尊重孩子。父母不要总把自己摆在家长的位置上,而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给予赞赏、表扬;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
(2)父母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又打又骂,结果就有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使孩子变得粗暴不讲理。
(3)长辈作出榜样。要想家庭和睦,父辈和祖辈之间就应该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多表扬孩子
假如孩子之前的退缩行为比较严重,但经过了父母的教育,他开始有所好转,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当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导致孩子行为问题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努力让孩子逐步提高。
12.“妈妈,为什么……”
——宝宝是个“小问号”
深秋的一个周末,妈妈带着3岁的亮亮去公园玩。
在这个季节里,公园的树叶都变黄了,随着一阵风吹过,满地的落叶飘舞起来。亮亮好奇地看着飘动的树叶,问了妈妈很多问题:“妈妈,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树叶为什么会变黄?”“树叶掉下来会去哪儿呢?”妈妈懒得理会这个好问的小家伙,就敷衍亮亮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但是,亮亮还是在沉思,一路上都陷在这个关于“落叶”的问题里。
从公园出来之后,妈妈带亮亮去看儿童电影。亮亮的小脑袋瓜里又装了无数个问号。“妈妈,为什么电影里的人会动?”“为什么变形金刚会说话?”妈妈不耐烦地斥责亮亮:“小孩子哪儿来那么多问题啊?回去问爸爸就知道了。”
许多孩子平时总爱问“为什么”,父母对此感到无比烦恼,因为孩子一系列的问题让人难以招架又无法回答。其实,这是父母对孩子的误解,因为这是很多三四岁的孩子都存在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基本能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且把注意力大多放在运用这种语言的、词语的能力上,用以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而他们3岁的时候能够安静地听你给他讲解“为什么”,是因为那时候的他们还不懂得在乎自己是被认为聪明还是笨。
孩子爱提问,更说明了他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显示出他们对世上陌生的事物充满了疑惑,也显示出人类固有的求知欲。而三四岁的孩子,正好开始了对世界的神奇探索,每一次触摸、每一个发现,在父母眼里已经熟视无睹的现象,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充满了神秘,充满了吸引力。所以,父母千万不可以“不知道”、“你怎么这么笨”的方式来回答孩子,否则,就会强烈打压他的求知欲望。
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关注自己生存的世界、实践他们的设想、研究身边各种体验和经历带来的结果,是他们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
如果父母一意孤行,对孩子的提问总充满抱怨,那么,这就有可能让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消失”。专家认为,虽然孩子们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但是他们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却来自于成人的引导与培养。这份对科学的情感不能靠灌输,也不能手把手地教,而只能依靠孩子不断的、直接的体验。只有让孩子们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孩子产生探究的需要。
当孩子有问题向你提问时,父母们应当把握机会,让孩子不放弃好奇、不放弃探究,这样才能保证他的好奇心不被泯灭:
1.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
无论孩子的问题是属于对一些事物不认识而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是属于要究其根源问“为什么”、“怎么回事”,父母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耐心地听完。这样,才不会扼杀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
如果父母没有听明白孩子的问题,可以让他重复一遍。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也不能清楚地提出问题。所以,父母此时就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2.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接下来,你就要回答孩子的问题了。如果他的提问属于要求知道某些物体,那么,父母就要正确地告诉孩子物体的名称,最好加以适当讲解,以引导孩子对物体认识得更全面。例如,当孩子见到洒水车时,他会问:“这是什么?”父母不但要告诉他这叫洒水车,同时还要进行讲解,或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为什么它叫洒水车。最后启发孩子,观察洒水车是怎样工作的。
有些问题,则是孩子要求了解事情的原因而提出来的。这时,家长可以尽量引导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观察,积极动脑或动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另外,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很多科学道理都太难懂了。所以,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式,不要用那些非常冗长、严谨的科学解释把孩子吓着了。比如,孩子走在街上,抬头看着天,就会问父母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这时候,你只需要简单地告诉他,大自然给了它这种颜色,因为这是最漂亮的颜色。这样,孩子不仅得到了答案,心里也会非常满足。
3.陪同孩子亲近大自然
为了让孩子自己解答疑问,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田间走走。让他采摘野花,玩玩泥土,捉捉小虫,了解那些动物、植物都叫什么名字,都是怎么生长的。
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会给予孩子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例如,可以让孩子去郊外玩儿风车。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会发现:风来了,风车才会转;没有风的时候,要使劲挥动手臂,小风车才会转起来;风越大,风车转得越快。一个简单的事情,就会演变出很多的科学道理,如果孩子经常受这样的思维训练,对他未来的帮助就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