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
2481600000025

第25章 与难缠的孩子过招:面对孩子的坏习惯(2)

其实,对于宝宝的说谎,父母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要仔细分析宝宝说谎的心理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即可。

1.父母无须多加关注的正常说谎现象

一般来说,孩子正常情况下的说谎,主要是有以下这些心理原因:

(1)想象力与现实混淆时,无意说谎。在2~3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于事实和虚幻的界限还分不清楚,他们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他们的头脑中经常会产生出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正因为如此,他们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例如,当父母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会告诉父母,自己曾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在有意欺骗父母。换个角度想,这说明孩子的智力还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同样的,孩子也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夸大其词,有时会用虚构的言辞来抬高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用幻想的语句作为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作为克制和掩饰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这种与想象、愿望有关的说谎,具有自我陶醉的特点,能使孩子获得象征性、代偿性的满足。

以上这两种说谎,都不是孩子刻意而为之,也并不属于真实的谎言,不属于是非善恶的范畴。它与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关,只要发现得早,教育与改正还是比较容易的。

(2)天真幼稚,无意说谎。2~3岁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对于发生的事情不能准确表达,或者对物品的归属概念模糊,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因此,他出于无意会造成许多说谎的假象,这些都属于正常的范畴。

2.需要父母加以关注的说谎现象

对于孩子正常范围内的撒谎,父母只要简单地引导即可。但是如果孩子的撒谎是由于以下这些原因造成的,那么父母就要格外注意:

(1)逃避惩罚时,有意说谎。孩子由于年龄小,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做错事。这个时候,由于他害怕遭受惩罚,害怕失去父母的疼爱,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的心理,就会出现说谎的行为。特别是面对一些性格粗暴、态度严厉的父母时,孩子往往不敢承认自己的行为过失而支吾说谎。

(2)模仿行为,有意说谎。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成人还是大众媒体,都大量存在着说假话的行为,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又强,所以很容易学会说谎。所以,孩子的撒谎,很可能与父母有必然联系。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些小谎话,那么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说谎。这种说谎行为就是有意的,是真实的谎言,是不诚实品质的最初表现。父母如若不及时教育、认真对待,孩子说谎就会成为习惯,就会进而影响到他品德的健康发展。

(3)想实现某种愿望时,有意说谎。孩子在年幼时,心里总有很多的愿望。一般来说,这些愿望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如玩具与零食等;另一种是精神的,如希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表扬。

如果孩子非常想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欲望满足,却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有可能出现说谎的现象。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说谎,首先就要平心静气,不要立刻怒斥孩子,甚至说他们是坏孩子等,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说谎,了解了他说谎的原因后,方能“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想要让孩子不撒谎,父母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1.对孩子错误行为的处罚要得当

孩子做错事在所难免,有时候孩子出于羞于承认等原因就会撒谎进行隐瞒。但是如果父母发现后,立刻大怒而给他一巴掌,那么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只能促使他下次做错事时再次出现说谎行为。

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撒谎时,一定要克制怒气,先分析一下错误的性质。如果他是出于好奇、顽皮、不当心而无意做了错事,就切忌粗暴体罚他,而应耐心进行指导教育。

但是,倘若孩子的撒谎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如做出了损人利己的行为,或旧错重犯。如果他能主动诚实地告诉父母自己所犯的错误,那么在批评教育之后,一定要对他的诚实作出肯定,并适当减轻惩罚。要知道孩子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他犯了错误还说谎,则要加重处罚,并告诉他,加重处罚的原因是他在第一个错误没改正的情况下,又犯了更严重的错误——说谎。

2.了解宝宝心智的发展

父母需要明白,当孩子在2~3岁时,他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正确描述客观事件的能力有限。此时,他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阶段,即离开了具体的物体与实际的操作,将无法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这也导致宝宝的想象与事实相距甚远。除此之外,由于孩子刚刚形成自我意识,开始具有自尊倾向,因而会用想象中的事物来满足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

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当孩子由于以上原因而出现了言行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时,父母就不会轻易地给他扣上一顶“说谎”的帽子。否则,便会让他的心理出现严重阴影。

3.父母要以身作则

也许在其他场合,父母可能有时需要撒谎。但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就可能会给一旁的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尽量少说这种漫不经心的谎言,多对自己严格要求,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4.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撒谎,是因为与父母之间没有建立起更好的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培养孩子诚实品质的前提条件。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他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当发现他说谎时,要与他一起商量,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应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即使说了谎,父母还是爱他的,父母能理解他的心情,这样双方才不会出现隔阂。

4.“我骂人是因为他骂我”

——讲脏话

2岁的小米摇摇晃晃地在地板上追着满地乱蹦的电动小狗,电话铃响了,妈妈几步跨过去接电话,不小心踩翻了小狗。小米不满地去打妈妈的腿,妈妈赶紧将小狗扶起来,却忽然听见小米嘴里蹦出两个字:“傻×”。妈妈愣了,顾不得接电话,问小米:“你说什么?”小家伙清晰地重述:“妈妈傻×。”

妈妈生气了,板起脸要教训小家伙。一旁的小保姆却忍不住捂着嘴笑出了声,小米听见笑声,也跟着咧开嘴,一迭声地重复那两个脏字。妈妈叫她住口,她根本不听,而且越发得意起来。妈妈忍无可忍,一巴掌朝着小米挥了下去。

要想知道孩子为什么说脏话,父母就要对他学会说话的过程有所了解。一般来说,2岁的孩子正在牙牙学语阶段,通常只会说简单的字词,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和重复成人所说的话。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只是通过外界的反应来猜测自己说的话对不对。假如成人的反应是正面的,他们就会受到鼓励,而在下一次类似的场景中使用这个词,反之则不然。

说脏话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也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1.模仿

儿童是没有是非观念的。“别人骂,我也跟着骂”,这是孩子学骂人的一种常见心理。孩子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就跟着学了。父母千万不要觉得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再说或哄然大笑,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而应该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宝宝不学。”把不文明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总的来说,如果孩子第一次蹦出脏字,其实是在无意识地模仿从家人或者邻居等人嘴里听来的词。此时如果成人表现出好笑、好玩等正面反应,宝宝便会得到鼓励,而再次重复这个词。

此外,2岁的孩子已经具有个体意识,他们会尝试用各种方式冲破约束表达个性,语言也是他们表达的一种方式。当他尝试说出一个新词时,成人如果立刻制止,会激起他的反抗心理。于是,他就会用故意重复来捍卫他的说话权利,就像案例中的小米一样。

2.反击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时,他的语言发育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能讲较为复杂的句子。在思维上,他能从具体、个别的事物进而理解事物的关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能评价事情的好坏对错。在认识活动上,他正从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和无意想象向有意方向发展。

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在上幼儿园,接触到的人和事更加丰富,语言环境自然也更加复杂。譬如在幼儿园,两个小伙伴之间发生了矛盾,孩子受了欺负,就有可能“以牙还牙”,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即便家长问他,他也会说:“是别人先骂我的。”这时父母千万不能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或袒护自己的孩子,而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孩子用谦让的态度去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并应明确表态这样做是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怕失去父母的爱、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会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3.习惯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张口闭口说脏话的孩子不是很多,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给予制止和纠正,一旦形成了习惯,就很难克服。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纠正他的坏习惯非一日之功,一定要有耐心,循序渐进。

孩子一开始说脏话时,他们可能只觉得这些话很好玩,要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才会明白这些话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要提前将孩子说脏话的习惯扼杀。

那么,家长对此应该怎么办呢?

1.告诉孩子说脏话不对

当孩子说脏话时,首先,父母应当坚决地告诉孩子:“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听到那些脏话,我也不希望你说那样的话。”父母应该要求他不准在可能引起别人反感的时候骂人,也不准因为说脏话而给自己惹麻烦。如果孩子不听劝阻,父母就停止他的一切活动,让他知道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2.父母作出表率

要想孩子不说脏话,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回想自己是否将自身性急、控制能力差、遇事冲动、有粗野行为等坏习惯“言传身教”给了孩子,这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关键。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严于律己,从头做起,为孩子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

其次,如果父母偶尔犯错,那么也应该坦诚地跟孩子检讨:“刚才是由于不高兴,说出了那句话,我们是不对的,你也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父母要教育孩子,必须带头讲文明礼貌,表现爱心、耐心及良好的教养。

此外,父母还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充满友爱、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让孩子学会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3.采取适当的态度

当发现孩子说脏话后,父母应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措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对偶尔说脏话的孩子,父母应以文明的语言把孩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复说一遍,形成正确示范。父母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教会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如果孩子说脏话已经成为了习惯,这个时候,父母就应严肃地告诉孩子这句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尊敬的成人以及故事中的小英雄们是怎样说话的。如果能善于利用好榜样的力量,也可使孩子产生说脏话不好的认识。这样,孩子说脏话的习惯就会逐渐改善。

4.关注孩子的成长大环境

要想孩子改掉讲脏话的坏习惯,一方面要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周围不良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听不见脏话,学不到脏话。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教孩子明辨是非,告诉他们,骂人、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

另外,父母要关注孩子周围小伙伴的情况,为孩子选择讲文明、懂礼貌的伙伴,以减少孩子之间相互学骂人的机会。还要耐心地从积极的方面教育孩子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忍让,学会克制自己,学会用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讲文明礼貌,不伤害他人,让孩子懂得对与错。

5.“我不喜欢去厕所”

——随地大小便

炎炎家原来住的是平房,上公共厕所有些不方便。父母怕麻烦就经常让炎炎在院子里大小便,从此炎炎便养成了随地大小便的坏习惯。

后来炎炎家搬进了楼房,即使上厕所很方便,但由于从小没有对炎炎进行正确的排便习惯训练,3岁的炎炎仍然“固执”地随地大小便,把家里弄得脏兮兮的。父母领他出去玩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论走到哪儿,只要炎炎想小便了,就随意找个地方“解决”。

起初父母觉得炎炎还小,不用太在意,可眼看着小家伙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就开始担心炎炎随地大小便的坏习惯会遭到小朋友的嘲笑。

通常,当孩子处于1岁或稍大一点的年龄时,都不喜欢在便器上或厕所里小便,宁可到处尿或尿在尿布和裤子里。还有的孩子,在公共场所或大街上任何地方大小便,而不是到厕所里去大小便。也许他只是图方便,但有时候,这却会成为一种习惯。

一般来说,这都是由于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并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比较容易任由父母指挥。2岁以后,他们逐渐有了自我主张,开始懂得说不,不肯凡事任人摆布。这时的孩子,已经受到父母的教导要在厕所大小便了。如果孩子拒绝上厕所大小便,一定是有他的道理,比如不喜欢在寒冷的天气里露出小屁股来大小便,又如孩子大小便时父母总催促让他快一些,这些都会令孩子很反感。还有若父母让他坐在成人马桶上解大便,会让他感到不舒服等。这些表现,是孩子的正常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会逐渐改变随地大小便的毛病。

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难以解决问题。例如,有时候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散步,孩子憋急了,而附近又没有厕所,父母就让孩子在草地上、树林里“排忧解难”。父母的这种做法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孩子觉得随地大小便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自己方便就行。

若父母对此一直持纵容态度,孩子就会一直保持这个习惯。当孩子稍大一点后,出现同样的情况时,有的父母还会给孩子找一些借口来支持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例如,父母可能会说:“孩子小不要紧的。”或者说:“附近没有厕所。”甚至有的还鼓励说:“大小便是肥料,可以帮助花草生长。”等等。

父母的这些言行,往往被孩子记在心里。将来碰到大小便急的时候,就会采用父母教的这种方法,并为自己找到适当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