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孩子自身的因素导致其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外,父母的养育方式有时也会影响到孩子。例如,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过于周到,而忽视了让孩子自己养成讲卫生的习惯。这样,当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能够干干净净,而一旦跑到外面去玩,必然会搞得浑身上下脏兮兮的。或者,父母本身就不爱干净,不讲卫生,因而孩子受其影响也不讲卫生,即所谓的上行下效。
所有人都明白,卫生是直接关系到孩子健康问题的关键。好的卫生习惯,能让孩子拥有整洁干净的外表,这是赢得他人喜爱的关键。那么,如何改变孩子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呢?
1.用具的使用
如果卫生用具不舒服,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讲卫生,比如牙刷太硬,澡盆太滑等。所以说,孩子不愿意讲究卫生,有可能是因为用具的不舒适让他产生了恐惧,所以家长要选择最舒适的清洁工具让孩子使用。
2.适当的奖惩
如果孩子之前不爱卫生,但突然有一天他变得非常主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给予孩子一些口头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使孩子更加主动地去讲卫生、爱干净。
如果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讲卫生,那么,父母就可以告诉他不讲卫生的坏处,适当地给他一点小惩罚,比如,饭前不洗手就告诉他不能吃饭。
3.给孩子留下一个好印象
孩子不想搞好个人卫生,也有可能是因为对这个行为没有好印象。所以,父母可以采取一定方法,去改变孩子的态度。比如在给孩子洗澡时,父母可以对孩子温柔地唱歌、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戏水玩耍。让孩子愉快地度过洗澡时光,并留下好印象,让孩子觉得洗澡是快乐的,他自然就会讲卫生、爱干净了。
4.父母以身作则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在每一件琐事上,父母的一举一动、每个眼色、每句话都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不但给孩子以良好的照顾,而且要训练孩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如爱整齐清洁,饭前便后洗手等。孩子做得好就予以鼓励,做得不好就予以处罚,时间长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15.“我死给你看”
——幼儿也会有极端心理
媛媛4岁了,妈妈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居然也有着极端的心理。
一天下午,妈妈从幼儿园接她回来,媛媛缠着妈妈给她买一种班上小朋友都有的糖果。妈妈担心吃太多的糖果对媛媛的牙齿不好,又不想让她养成这种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买的不良习惯,于是就没同意媛媛的要求。谁知,媛媛就开始大发脾气,妈妈想不出好办法来制止她,只好不理。媛媛说:“你不给我买糖,就要买肯德基。”妈妈说:“昨天吃过了,今天不能吃。”媛媛一路上都不依不饶地跟妈妈“讨价还价”。妈妈当时很生气,但由于在开车,便忍了下来。
到家后,妈妈让媛媛下车,可她说什么也不肯下来,并且威胁妈妈说:“你不让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下车。”后来,妈妈把她强行拽下了车。一进门,媛媛就把书包摔在沙发上,一副很生气的样子。等到吃饭的时候,媛媛就是不过来,还威胁妈妈不吃肯德基就不吃饭。
这个时候,妈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就对媛媛说:“你愿意吃就过来,不愿意吃就别吃。”媛媛一听,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她看家人仍不肯迁就她,就直接跑进厨房从里面拿了一把菜刀走了出来,还边哭边说:“如果今天你们不让我吃肯德基,我就死给你们看!”全家人吓得目瞪口呆,赶快把菜刀夺了过来。
媛媛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父母长期娇生惯养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集中着几代人的希望和爱护,在家里娇生惯养,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更不懂得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所以,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什么,但父母却没有满足时,他们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地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并倾向通过极端的语言、行为等方式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就像案例中的媛媛一样,原来她有自己的目的,可是发展到后来,其真正的目的已经不是要达到自己吃肯德基的愿望,而是通过吵闹、撒野的方式来引起周围人对她的关注了。
除了父母的溺爱之外,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2~3岁的幼儿,其感情、知觉、身体自控能力及思维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对至高无上的权利有了一种极明显的感觉,对父母的可支配性极为敏感。家人的过分关注或过分忽视,都会导致他们对于自我权利的认知更加强烈。受到过分关注的孩子因其周围的一切全部都在适应他,因此难免在以自我为中心中极度膨胀而形成习惯。受到过分忽视的孩子则对自我权利认知强烈,会想尽办法使自己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一旦这种初始的支配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或转移,孩子便会切实体验到自己任性的“有效作用”,以后再不会作其他的选择,而是热衷于以种种方法体验支配环境和他人。这样的孩子会不断地设想新的要求,动辄就无理取闹、撒泼耍赖,行为越来越霸道,并最终成为小小的“支配狂”。
有的时候,孩子的这种表现还会体现在其他公众场合。当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庇护后,失去了父母溺爱和顺从的“后盾”,自然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畏难心理严重、精神承受能力差和自我防卫能力低都是导致孩子出现极端心理的原因。
在幼时表现暴躁的孩子,多数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部分孩子则会变本加厉,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他人不立刻满足这些要求,就会采取非常任性的行为,如哭闹、打人、破坏物品等,长此以往,就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惯性恶习。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暴躁脾气,既不能事事过分认真,又不能放任孩子,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办法,使孩子的异常行为得以纠正:
1.转移注意力
一般来说,当孩子出现极端偏激的情况时,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物品或事情上。
2.冷处理
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父母的娇惯造成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能一味迁就。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得过分心疼、怜悯或担忧,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
如果孩子的脾气正在兴头上,父母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很多家庭的实践都证明,这种“冷处理”的方法确实比较有效。
3.提示在先
由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并未成熟,所以他们的行为都有着一些基本的规律。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发作的规律后,父母就可以事先用“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
比如,孩子在平常上街时,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那么,父母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再比如,孩子想买各种玩具或食物,父母上街前就应先跟孩子商量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最好根据实际需要、根据孩子的愿望买合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满足孩子的欲望,要让他懂得克制自己。
4.适当惩罚和奖励
要想让孩子改变暴躁脾气,父母需要正反两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的时候,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时,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另外,在父母进行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