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
2481600000007

第7章 培养健全性格:塑造活泼开朗的宝宝(6)

很多没有主见的孩子,一遇到问题时,就会把事情交给家长去解决,或者干脆就用“随便”来回答,不愿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处理。很多父母为此绞尽脑汁,却依旧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采取以下几点对策,让孩子逐渐摆脱自身的“没主见”习惯。

1.支持孩子自己做主

当孩子逐渐长大时,父母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决策权,逐步让他自己拿主意。比如,孩子晚上不肯上床睡觉时,父母可以对他说:“宝宝,我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因为你明天7点要起床,所以,你自己会在9点前上床睡觉,我相信你会自己注意时间。”

当然,由于孩子对许多事情的认识并不全面,所以,父母在支持孩子自己做主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度的限制与提醒。比如,父母可以如此问他:“你想要先听故事呢,还是先换上睡衣?”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确享有主导权,更加能够保障他的生活不会混乱。

2.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过程

对于家里的大事、小事,父母都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决策过程,告诉孩子他是“小大人”,他的意见对于家庭很重要。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思考决策能力,又可密切亲子关系。

3.让孩子参与同龄人集体讨论

要想让孩子提高自主能力,可以让他参与到同龄人的活动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或者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帮助他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当然,对于孩子和同龄人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父母也不能不闻不问,一定要时常询问,同时对孩子的一些小决策给予指导。帮助他分析这个小决策的优劣,让他知道有些问题需要认真的思考之后才能够作决定,逐步地帮助孩子提高自主决策能力。

4.让孩子信守承诺

让孩子自己作决策,还要提醒他学会信守承诺,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比如说,孩子选择了晚上8:45上床睡觉,但时间到了,他仍不肯上床。这时,父母要严格地要求他:“宝宝,因为你今天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到,所以明天你没有选择,一定要在8:30上床。”

到了第二天晚上,孩子的父母必须照着昨天的说法做。即使出现了一些临时状况,比如刚好爷爷和奶奶来了,也要提醒他:“因为昨天你说话不算数,所以……”或“如果你今天再不乖,接下来一个礼拜,你每天都要在8:30上床睡觉。”

如果父母坚持这样做,那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还能培养他的诚信品格。

5.勿抢孩子的“话头”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不要从大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不少家长在听孩子讲话时,有时会觉得孩子的语句、用词不够成熟,总喜欢抢过孩子的“话头”,打断孩子的发言。这样做无疑是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失去信心。

所以,如果孩子准备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首先要学会聆听。即使他词不达意,父母也应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孩子的“代言人”。

6.不要批评孩子的意见

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在表达意见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但是无论这意见多么幼稚和错误,父母也不要给予批评、指责等负面评价。如果孩子总遭受这种挫败,久而久之,他就会不愿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终止此种尝试。

父母应当明白: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犯错?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环节。要允许孩子犯错,积极引导他吸取经验,鼓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

11.“妈妈,你来帮帮我”

——自理能力差

佳佳从小就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父母对她疼爱有加,从来不让佳佳做任何家务,以致佳佳的自理能力非常差。

一次,妈妈给佳佳带了一个熟鸡蛋去幼儿园,可是由于不会剥蛋壳,鸡蛋没吃成,佳佳又给带回家来了。更让父母担忧的是,佳佳已经4岁了,可是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种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每次都得让父母来帮忙。在幼儿园里,佳佳经常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差而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佳佳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百般溺爱。所以,在她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因为她的一切都被父母包办了,从而养成了她这种期待和依赖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尽管现在的孩子大多天资聪颖,但却多半是生活和情感上的低能儿,原因就是依赖性太强。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典型表现,如:不敢自己独自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遇到困难不想自己解决,总依赖父母的帮忙;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对于这些依赖行为,父母需要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孩子的依赖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

1.任务上的依赖

所谓任务上的依赖,就是说当孩子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而是采取等、靠、要的方式,向家长或身边的其他人求助。

即使孩子面临的事情非常小,举手之劳就可以完成,或者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的事情,他们也表现出过分的依赖,这就是任务上的依赖。

2.情感上的依赖

除了任务上的依赖,更多孩子所表现出的是情感上的依赖。它是指孩子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的情感,如果别人对自己非常友善,他们的心情就会十分愉快,反之,就沮丧到极点。这种情绪不稳定、由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来决定自己心情的不正常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

对于孩子情感上的依赖,一些父母对此不以为意,以为这种毛病看起来甚至有些可爱,带有撒娇的性质。但是,从孩子身心发展来看,它却后患无穷,需要父母及早帮助孩子克服。

孩子依赖性强的毛病,从表面上看根源好像出在孩子身上,但其实却在家长身上。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父母必须首先从自身入手,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1.让孩子感到自豪

为了让孩子摆脱严重的依赖症,父母首先要使孩子对自己有自豪感,让他对自己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具有强烈的自信心。

2.在孩子面前“弱势”一点

孩子依赖性太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长十分溺爱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太“强势”。

父母应当明白,孩子的能力并不是非常全面的,因此他们需要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如果父母什么都给孩子包办了,什么都替他想好了,他还动什么脑筋,他还能做什么?所以,如果父母越是越无所不能,那么孩子“无能”的概率就会大许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锻炼和发展的机会。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只是会出现依赖性太强的问题,这还会影响到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所以,即使父母的能力非常全面,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强势”,切忌事事替孩子包办。有时假装“弱”一点、“笨”一点,反而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3.让孩子经常自我反省

年幼的孩子做事情时必然会出现失误,所以,孩子们非常需要在失误之后有自我反省、自我觉悟的机会。

但是,现在不少父母都会对孩子过分地加以保护,常常在事先就把一切都为孩子们做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孩子们自我反省、自我觉悟的机会。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妨碍孩子们“自律性”的形成。因此,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独立作出计划,并把它们付诸实际行动,同时这也是孩子们犯各种各样错误的宝贵机会。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们就会学会如何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并逐渐变得明智起来。

4.不要对孩子过分苛责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有的时候父母会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所面临的事情。一旦孩子对这些事情解决得不好,他们就会严厉地追究孩子的“责任”。

然而,这种行为却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在孩子还过于幼小或者还不具备自信心的情况下,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他们,反而会使孩子丧失信心,最后变得依赖心理更强了。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独立做事的时候,父母应适当地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使他们形成“我是个在每件事情上都能做得很好的乖孩子”这样的想法。这样,孩子们就会非常自然地独自解决一些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那些在必要时可以毫无负担地依靠父母的孩子们,以后反而会更加勇敢地离开父母的身边,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这个世界上奋斗并生存下去。

12.“她的发卡难看死了”

——孩子的嫉妒心理

诺诺这孩子年纪小小,嫉妒心可是不小。

午休醒来后老师在给女孩子们梳头发,忽然听见云云哭起来:“老师,诺诺扯我头上的发夹。”老师赶忙跑过去阻止,可已经来不及了。诺诺已经用力地扯断了云云发夹上的蝴蝶花。云云伤心地哭了,诺诺却用鄙夷的口气说:“哼,难看死了!”可晚上回家后,妈妈问诺诺为什么扯云云的发夹,诺诺却说:“早上在幼儿园老师夸云云的发夹漂亮,没有夸我的,我不高兴啦!”

还有一回,小朋友们学画蜻蜓,平时诺诺都是画得最好、被老师夸奖的那个,老师总把她的画贴在最前面。但今天老师讲评过诺诺的作品后,对明明的画也格外赞赏,并将诺诺的画移贴到了明明的画后面。诺诺立即叫起来:“我不要!”并趁大家不注意,将明明的画用勾线笔狠狠地刮了好几道。老师发现了诺诺的行为之后,对她进行了教育。可她却放肆地哭闹着,边哭边喊:“他的画难看死了,我不要他的排在我前面。”任凭老师怎么说,她都听不进去。

在这个案例里,诺诺扯云云的发夹并将其毁坏,用笔刮坏明明的画,这些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都体现出了诺诺的一种不良心理——嫉妒。

每当诺诺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强时,她的嫉妒心理就会发作,从而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现在的许多独生子女,都有着明显的嫉妒心理。不仅是孩子,在成年人身上,这样的心态也很常见。所谓嫉妒,就是指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它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情感。可以说,嫉妒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会有嫉妒心理,但是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存在,并不断加深的话,就会演变成一种病态的不健康的心理。

孩子的嫉妒心在一岁半到两岁起左右开始有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起初,孩子的嫉妒行为大多与妈妈有关。如果自己的妈妈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他就会以攻击的形式对那个孩子发泄嫉妒情绪。比方说,当妈妈去抱别家的孩子时,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拍拍人家的头,或抓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推开。这些行为,就是孩子最早的嫉妒心理表现。

当孩子再大一些进入幼儿园后,其嫉妒心理有可能会更加严重。但此时孩子之间相互比较的机会相对地增加了,所以,他的嫉妒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会偷偷地把老师喜欢的那些孩子的东西藏起来或搞坏。又如在幼儿园上课时,如果老师夸奖别的孩子,有的孩子便会大声喊叫:“我也会啊……”

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的幼儿园里非常普遍,这都是孩子嫉妒心理的表现。一些幼儿心理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分析,认为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别人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果孩子非常喜欢一样东西,他自己没有,而其他小朋友却早已获得。这个时候,他往往就会产生一种由羡慕转化而成的嫉妒心理。

2.父母总批评孩子

现在的父母都有严重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理,所以对孩子就会比较严厉。不少家庭中,父母常指着别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你这点就不如他。”

尽管父母这样做,是为了提醒孩子进步,可是在不经意间,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想通过对比,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渴望自己的孩子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是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爱别人而不爱自己,会使孩子的情感受挫,产生不服气心理,并最终导致嫉妒的产生。

此外,如果孩子做得足够好,但是父母却总给他不公正的评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抑,从而变得心胸狭窄和易于嫉妒。

3.孩子内心的不平衡

孩子有嫉妒心理,还有可能是因为受到年龄、教育的限制。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知识比较浅薄、眼界比较狭小,因而虚荣心也比较强。正因为如此,这就导致了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发现自己不如人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惧与担心的心理。但他们想的不是如何通过正当手段超过别人,而是希望看到对方退步。在行动上,这种心理就会具体表现为嫉妒。

4.孩子认为自己非常优秀

一般而言,在各方面都比较“弱”的孩子,他们都比较“安分”,已习惯做“弱者”——得不到表扬和没有表现的机会都无所谓,所以,一般很难出现嫉妒心理。

但还有一些孩子,却总认为自己非常优秀,比如案例中的诺诺。诺诺在绘画方面很不错,是属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当她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时,便会对别的同样有能力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对于孩子的影响深远,因此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绝对不容回避的问题。首先,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嫉妒心理过分担心,接着应再采取适宜的方法加以化解。让我们用理智和耐心,把孩子心中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

1.了解孩子嫉妒的起因

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孩子的年龄很小时,他们往往会对他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或无法拥有的东西,产生一种由羡慕转化而成的嫉妒心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

这个时候,父母不要自作主张地乱下评断,而是应当在平时多和孩子接触,及时地掌握孩子嫉妒心理的直接起因,如兵兵会唱一首我不会唱的歌,明明有一辆新玩具车,等等。只有父母了解了孩子嫉妒的起因,才能从具体事情着手解决孩子的嫉妒心理,这是化解孩子嫉妒心理的前提。

2.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与成人不同,当他们出现嫉妒心理时,一般很少藏在心里不说,而是以直观、真实甚至自然的方式进行流露。所以,孩子的嫉妒心理,完全不会像成人那样,掺杂着诸多的社会因素,它只是孩子对自己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心理反应。

因此,当孩子出现嫉妒心理时,父母切勿盲目地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而应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而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

3.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