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24818800000026

第26章 节日与民俗(9)

东汉斗牛画到了斗牛节,主人们就拉着各自选好的牛来到斗牛场外。在斗牛之前,主人们还特意给牛喂饱糯米饭,再喂上两口酒给牛壮壮胆。来自四面八方的斗牛,身披节日比赛的服装,有的配有马鞍,有的插五彩小旗,有的还在两边挂满铃铛,走起路来叮当叮当的响着。还有的牛身上插满了斗牛获得的奖旗,走在牛群之中显得威风凛凛。

斗牛在苗族中已经发展出多种斗法。一种最直接的就是让牛自己去斗,不劝也不帮,以胜败生死决定名次,叫做“斗输赢抢名次”。另一种就是配对斗牛,相距两米的双方同时放开牛,让牛开始斗,主人可以劝斗,或推牛肩顶,帮助牛决斗。这种斗法的胜负视情况而定,不在乎输与赢。

斗牛期间,无论输赢,主人都会得到亲友们赠送的各种礼物,如鸡、鸭、绸带等,还有就是为斗牛放礼炮。斗牛中获得冠、亚军的牛主人当然是最威风的,他们将赢取的奖旗挂在牛角上,享受着人们的赞美。

苗族的斗牛节节期为三五天,在这期间,人们可以从斗牛的热闹氛围中得到很多快乐。例如宴请亲友,男女间倾吐爱意等。

与苗族的斗牛节不同,侗族的斗牛节是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的亥日。侗族人以斗牛为乐,村村都养着善斗的“水牛王”。到斗牛节这天,主人们约好对手清晨时就已经来到斗牛场。首先进行的是“踩场”,即在三声炮响之后,牛王在锣鼓声中排成一队绕场三周。在这个队伍中,有人手持金瓜、月斧,有的举着各种旗帜,五彩缤纷,非常热闹。然后,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准备战斗。等到炮声一响,人们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四体腾空,冲上前去进行激烈的决斗。人们在四周呐喊助威,现场的气氛紧张而热烈。若两只“牛王”总是分不出胜负,人们就用大绳在后边用力拉回牛王,以平局结束。若是分出胜负,赢的一方的姑娘们将输的一方彩旗全部都拿去。输的一方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自己的彩旗。对于给人们带来巨大快乐取得了胜利的牛王,人们会给它披上红布,表示祝贺。

斗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培养了人们不畏艰险、勇敢斗争的精神。斗牛节承载着中国民间牛的文化意义,在中国历史中不断演变传承。

开门节

开门节,傣语叫做“出洼”或“豪瓦萨”,也是我国信奉小乘佛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开门节到来后,信徒们就可以从关门节谨慎小心的斋戒中恢复往日多姿多彩的生活了。

从开门节这日开始,人们解除了关门节以来的所有禁忌,建盖新房子,举行结婚仪式都被一一搬上日程。为了庆祝开门节,节日当天傣族的男女青年们还会带着蜡条、纸花、食物、钱币等来到寺庙,进行大型的拜佛仪式。祭拜结束后,各种盛大的娱乐集会活动纷纷开始进行。这些活动主要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由于此时正值丰收的季节,因此青年男女们还要提着鸟、兽、鱼、虫等各种各样的灯笼,游走在村寨的周围庆贺丰收。

关门节

关门节,源自佛教雨季安居的习俗,与中原佛教中的“结夏”相似,时间在农历的六月中,即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关门节是我国信奉小乘佛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

据传,佛祖每年傣历九月到天庭为母亲讲经,三个月之后才返回人间。一次,佛祖在天庭讲经之时,人间的佛家弟子踩坏了农民的庄稼,令其耽误了生产。佛祖知道后就规定,每次他去天庭讲经之时,人间的佛教子弟不能去任何地方,必须在寺庙中忏悔赎罪,这就是“关门节”的由来。

在众多有关门节传统的民族中,傣族的关门节最为典型。傣族人又将关门节叫做“进洼”,是佛祖入寺的意思。云南地区的傣族人在农历的七月中旬,也就是傣历九月十五开始举行关门节,历时三个月。关门节第一天,傣族的村落充满了节日气氛。人们一大早就蒸彩色的糯米饭,制作糕点,赕佛(赕佛就是村民集体都到寺庙里听经文忏悔)或置办酒席宴请宾客。在关门节的三个月中,傣族人要严格实行斋戒,同时不建新房,不举行婚礼,不出远门,定期到寺庙赕佛、拜佛,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等到三个月的斋戒期满后,傣族人们还要举行庆贺活动。接下来就是庆祝开门节了。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古时称为上巳节。据说,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豫东一带淮阳地区的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举行太昊陵庙会,各地的人们都聚集到陵区,祭拜祖先。

三月三,传说还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民间这样描述蟠桃会的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王母娘娘的法宝就是那颗不老的仙丹和能延年益寿的蟠桃。后人常将王母娘娘说成是福寿之神。所以,自古以来,三月三都是吉利的日子。民间流行在这一天进行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各少数民族的人们和宗教人士也都把三月三作为意义深刻的节日来庆贺,祈求吉祥如意。

汉族有在三月三吃地菜和煮鸡蛋的习俗。侗族人将三月三也称作“花炮节”,他们在这一天举行斗牛、斗马、抢花炮、对歌等活动。三月三还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被称作“干巴节”。畲族在三月三家家都要吃乌米饭,以庆贺米的生日。壮族则有“三月三歌节”和“三月歌圩”的说法,三月三是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歌集会的节日。壮族人以青年男女为主在离村子不远的空地上举行歌会,最大的歌圩可达万人之多。

黎族将三月三定为庆贺旱谷和狩猎丰收的节日,叫做“孚念孚”。三月三也是黎族青年男女的谈爱日,他们可在这天谈情说爱、自由交往。这个说法来自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遭遇旱灾,人们苦不堪言。一个叫亚银的年轻人依照百灵鸟在梦中的指引爬上五指山的顶峰,诱捕百灵鸟,以解救正遭受旱灾之苦的百姓。百灵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并应约解救了受苦的百姓。可是,没想到他们触怒了峒主,峒主派人去抢百灵姑娘。亚银及时赶来和百灵姑娘一起躲进了山洞。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山洞。忽然间,乌云密布,雷声阵阵,山崩地裂,山石压死了峒主一伙人。百灵姑娘和亚银变成了一对鸟儿,飞上了天空。这时,人们赶来感谢他们,见他们已经化身为鸟,就激动地唱起歌、跳起舞,默默地祝福他们幸福快乐。由于他们升天之日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三,因此人们又将这天定为青年男女的谈爱日。在谈爱日里,黎族的夫妻们,男子狩猎,妇女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也准备好自己的定情信物在三月三这个吉祥的日子里寻找意中人。

三月三作为中国情人节由来已久,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赋诗曰:“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年年柳色”指的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情人节。

另外,三月初三还是道教真武大帝的诞辰,道教的信徒们会在这一天去道观或庙宇中祭拜祈福,或是在家里诵经祈福。江西宜丰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也被认为是农历的三月初三。宜丰本地的人们在每年的这天开始唱戏三天,以祭祀祖先,并且举行大型的农产品贸易交流会。在江淮、江南地区,农历的三月三被称为鬼节,民间认为这一天鬼会在夜晚出没,各家各户都鸣放鞭炮以驱鬼邪。

收获节

收获节是庆祝收获的节日。以食为天的人们看到粮食的丰收就会产生喜悦的心情。我国的高山族和傈僳族将庆贺收获的节日叫做收获节。

高山族的收获节又名“丰收节”,是我国台湾地区高山族布农人庆贺丰收的节日。布农人以小米为主食,他们的收获节也是在小米的成熟季节十月份进行,每年过节的时间需由村社或族老商定。按照习俗,布农人在小米收割前十五日不能外出,若万不得已有特殊情况就要在出门之前忌食香蕉、甘薯、玉米、青菜、盐、糖等食物。节日当天,各家到自家的小米地里撕下两根新粟穗送到村社的司祭家,即公共粮仓中,第二年再领回播种。在节日里,司祭的家里要杀猪,煮新米饭,盛情招待各家的家长。各家各户也在自家杀猪,煮新米饭,供全家享用。已经出嫁的女儿和姐妹们也在这天回家过节,也可以分得家里的一块肉吃。布农人吃完新米饭后,就正式开始了小米的收割工作。

傈僳族的收获节在傈僳人们收割的时候进行,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和十月之间。节日期间的活动主要是酿酒和尝新。有一些傈僳族的人家直接在田地里庆祝收获节。这些人们边收割、边煮酒,并以歌舞庆贺,通常狂欢至深夜,觉得尽兴后才各自散去。

六月节

我国的布依族、哈尼族、壮族都过六月节,即在六月农耕结束后闲暇时,举行节日的庆祝活动。这些民族在六月份的不同时期过六月节,都有小年的意思。

布依族的六月节也叫“过小年”“关秧门节”,是分布在云南、贵州地区的布依族人的传统节日。布依族六月节的节期多在农历六月初六的栽秧结束之后。六月节时,布依族人们吃五色糯米饭,祈求五谷丰登。各家各户宰猪杀牛,包粽子,祭祀祖先。在长顺和紫云地区的布依族人们还有赶声的活动。其间,青年男女们都聚集在坝上,举行赶表、对歌、掷花包等活动。

哈尼族的六月节是旧历中每年六月插完秧以后的属虎或属牛日开始,节期两至三天。哈尼族的六月节又被称为“苦渣渣节”,其节日的活动和食品都独具特色。节日的第一天,哈尼族年轻小伙要修缮秋房(一种哈尼族人们用来娱乐的简易房屋)。第二天,龙头(地方首领)要带领小伙子们杀牛,各家各户都会分得均等的一份牛肉和牛血,另外人们还要在这一天换新磨秋,拴好藤条,做好秋千等待祭祀之后玩耍。而妇女们这天也不能闲着,她们要在家舂粑粑,为过年做准备。节日的第三天,龙头会率领全村的人祭祀祖先。之后,人们就可以荡秋千、欢歌热舞,一直欢庆到傍晚。哈尼族人在节日里有必不可少的三样特色菜即鱼腥菜、水芹菜、柴花菜。在所有菜肴中,还有两样特别有名的凉菜: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总之,哈尼族人们一起喝水酒,唱哈巴,跳罗昨舞,整个六月节像过年一样喜庆、热闹。

六月节在壮族是因纪念祖先侬智高而形成的,“小年”“六郎节”和“七郎节”是其别称。不同地区的壮族人过六月节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据说宋仁宗皇佑年间,壮族的首领侬智高发动了较大规模的反抗宋王朝的战争。在战争中,他从敌人的包围中突围,在六月经过的地区的壮族人后来就在六月过节纪念他,而七月经过的地区的壮族人则在每年七月过节。壮族的百姓为避免宋朝皇帝的镇压,又借六郎之名,将六月节称作六郎节;借七郎之名将七月节称作七郎节。壮族人过这个节日就和过年一样,吃五色糯米饭,杀鸡宰羊,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

刀杆节

刀杆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傈僳族以体育表演为主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体育竞技项目主要就是传说中的“上刀山、下火海”。相传刀杆节是傈僳族人们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有恩的汉族英雄。这位英雄就是明朝时期的兵部尚书王骥。王骥生前被调到边疆安边设卡,他到任后,体察民情,辅助傈僳族人们发展生产,使他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所以,傈僳族人们很热爱这位贤良将才。后来,在王骥即将离开边疆回京城的时候,被人谗言陷害中毒而死。傈僳族的人们听说后非常气愤,决心为王骥报仇,并将二月初八王骥遇害的日子定位操练武功的日子。人们用“上刀山、下火海”的象征仪式表示愿意为王骥赴汤蹈火的心情,形成了今日的刀杆节。

如今的刀杆节仍旧是以“上刀山、下火海”的竞技项目为主,但已经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刀杆节这天,傈僳族的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来到刀杆节的会场观看比赛。首先是几名下火海的表演者为人们表演“跳火舞”。他们****着双脚,裸露着上身,模仿各类禽兽的动作,在一个个炭火堆上跳来跳去,不时抓起一个火球在手里揉搓,抓起火堆里的炭火在身上磨蹭,却丝毫不抱怨疼痛。这意味着人们在经过火烧后,消除了新的一年里的一切灾祸。接下来就是“上刀山”的表演。会场的中央矗立着两根二十多米长的又粗又大的木杆,中间绑着三十六把锋刃的长刀,刀口朝上,组成令人惊悚的刀梯。一身红装的勇士,光着脚,先进行祭拜仪式。他们在一位古代武将塑像前祭拜,说了两句祭拜词后,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各位勇士一跃而上,跳上刀梯。他们手握刀口,脚踩刀刃,动作轻快敏捷,你争我夺地爬上梯子的顶端。最先到达顶端的人,还要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为人们放鞭炮。这个奇特的“刀杆节”已经被有关部门定为傈僳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了。

旭独龙节

旭独龙节还叫做“洞更谷乳木”,主要是庆贺一年的平安并预祝来年的丰收。旭独龙节是珞巴族人最具特色的节日,按照珞巴族人的历法在每年二月间举行。

节日前,珞巴族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酿酒、杀猪、宰羊、舂米,为过节做准备了。另外人们还要把自家弄好的牛肉带皮分成块,分送给亲友,把剩下的牛头盖骨悬挂在自己的家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代表着全家辛勤劳作、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