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4819200000002

第2章 解析古代官场政事·揭示法典制度(1)

《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的官场政事,法典制度,虽然已经是历史之事,但如今仍可鉴赏、咀嚼,并从中悟出道理。“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能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绝非易事。本章将解析官场政事,揭示法典制度,让读者在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了解我们的祖先。

“一国两制”自古就有吗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曾经说过:“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也就是说,“一国两制”是自古就有的。分封诸侯的西周时期是典型的一国多制,国中之国都是周天子的臣民。到了东周末年,五霸纷争,战火不断,楚国雄踞南方,封建制与奴隶制共存,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在秦朝之后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实行一国一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郡县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范本。

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部贵族首领拓跋珪即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北魏政权在鲜卑族内部及故地上实行的是奴隶制度,在中原地区继续实行封建制度,形成了“胡风汉俗”的“一国两制”的政治格局。公元494年,北魏结束了“一国两制”的政治格局。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习俗,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用汉语代替鲜卑语,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改革后,成为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制国家。

在北魏之后的唐、宋、辽、金、元、明等朝代,均实行了不同程度的“一国两制”制度。其中唐、宋、明这几个朝代,均是因为边境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存在而实行“一国两制”制度,即中央政权为封建制,少数民族部落可维持原有的奴隶制,两种制度在不同区域同时存在并实行。辽是由游牧民族契丹人所建的,契丹本民族处于奴隶制状态,立国以后,国家实行封建制和奴隶制两种统治制度。公元938年,辽太宗就实行了“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代的“一国两制”制度实行了长达200年之久,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而且还促进了契丹族的繁荣。在辽之后的金、元两代,这种“一国两制”的制度继续被沿用,并逐渐发展。

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在夺取帝位后,迁都北京,并开始建造故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故宫又名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关于紫禁城名字的由来,可从“紫”、“禁”二字说起。

关于紫禁城的“紫”有两种说法,最多的一种是说紫禁城之“紫”源自紫微星坛。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宇宙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其中三垣包括紫微垣、太薇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即北极星,中国古代星象学认为,紫微垣位于中天,为天帝所居。《广雅·释天》中曰:“天宫谓之紫宫。”而古人认为天人对应,天人合一,遂以“紫”来命名皇帝的居所。皇帝也自命为真龙天子,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故将自己的居所喻为天上的紫宫,并以此来表达四面归化、八面来朝、德政天下、江山永固的愿望。关于“紫”字的第二种说法是源自“紫气东来”的典故。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守关人先是看到有紫气从东而来,而后老子便骑着青牛而至,守关人便知道这是圣人,就请老子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道德经》。从此,紫气便被赋予了吉祥、吉兆的寓意,出现紫气就预示着即将出现宝物或圣贤。传说中神仙被称为紫泉,仙人居住的地方叫做紫海,其城外的小路叫做紫陌,祥瑞之气叫做紫云。“紫气东来”就是吉祥的象征。“紫”有祥瑞之意,皇帝自然喜欢用并占为己有。

关于紫禁城的“禁”字,可以说是皇家惯用的字。早在唐朝之时,皇家就将保卫黄泉的军队称为禁军。顾名思义,这里的“禁”都应读成去声,是禁止的意思,禁止百姓觊觎,禁止百官越礼。皇家为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将居住的皇宫修建得富丽堂皇、壁垒森严。紫禁城不仅宫殿栉次邻比,四周的围墙也有10多米高,护城河有52米宽,可谓戒备森严,岗哨林立,绝对禁止百姓观赏或靠近。因此,紫禁城名为紫宫,也是禁地,故而得名“紫禁城”。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紫极、紫禁、紫垣来代表帝王的宫殿。古代官员称皇宫为禁中。紫禁一词就是用紫微和禁中拼接而来。在唐诗中也多见用“紫禁”来称谓皇宫。然而,在古代,紫禁城一般不用做朝廷对皇宫的正式称谓,只不过诗人用“紫禁”比用“禁中”更显雅致。由此得知,紫禁城之“城”就是城中之城的意思。如此,用紫禁城来称谓帝王之城,不仅名副其实,还含有了天子之城的意思。

皇帝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九五”指帝位,旧时用“九五”来指代帝王的尊位,所以皇帝就被称为“九五之尊”。然而,为何古人用“九五”来指代帝位,说法却有不同。

寻常百姓家给子女起名还要思考字的多方面意思,尽量取其吉祥的寓意,更何况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呢?“九五”这两个数字之所以被用来代指帝位、称谓皇帝,可以从三方面原因说起。

一说“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易经》中,周文王演六十四卦,首卦为乾卦,乾为天,所以,此卦是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是上上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征天,喻指龙,表示兴盛强健,以“元、亨、利、贞”为卦辞,代表吉祥如意,教导人们遵守天道德性。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属极阳极盛之相。自下而上,第五爻就被称为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九代表此爻是阳爻,五代表此爻是第五爻。因此,九五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第一爻,代表帝王之相。

本来在六十四卦中,“九”只是表示数字阴阳的符号,后来为了契合“九五”之爻,人们将这里的“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由此,就涉及以“九五”代表帝位的第二个原因,即“九”和“五”在建筑上的使用是非常符合其美学原则的。

三说,古人将数字按奇数、偶数分为阳数和阴数,九则是阳数中最大的数,有尊贵的寓意;而五也是阳数,且居正中,有调和之意。“九”和“五”合在一起,就是尊贵帝王,德政天下的象征。

“陛下”一词是秦始皇发明的吗

自秦朝以后,“陛下”一词就专门用来称呼皇帝。其实,“陛下”的“陛”原指从台榭下段通往台顶的台阶,有土筑的,也有木构的,还有其他一些花哨的形式。古代只有王或诸侯贵族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所以,“陛”用来指君主宫殿的台阶,又用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侍卫在陛下两侧守卫,以备不测,并显示君主的威风。臣子与帝王谈话,不能直呼天子,必须通过两侧的侍卫向皇帝转达意思,以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中记载:“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一词就演变成对皇帝的敬辞,对皇帝直接称呼,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还是不会忘记自己本来是没有资格和皇帝说话的,这些话都是由陛下的侍卫传达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到西汉时期,“陛下”一词成为皇帝的专有称呼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由来

“万岁”一词是永远存在的意思,是古代官员对君主表示祝贺时所用的词语,也是封建皇帝的专用词语。事实上,“万岁”一词最早并不是用来称呼皇帝的专用词语。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见于人们口中,是一种欢呼时的颂词或祝福语。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冯援到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收取债息,后见当地农民实在无力还息,就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此类事例,在史料中比比皆是。可见,此时的“万岁”只是人们的欢呼语。

古时“万岁”一词也常用来表示死期的意思。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比如,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之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此句中的“万岁”说的就是死期,这与人们欢呼时使用的“万岁”可谓相差甚远。

“万岁”演变成称呼皇帝的专用词语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稽诸史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苟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大始三年二月,汉武帝说自己“幸琅琊,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由此,“万岁”就逐渐演变成为称呼皇帝的专用词语。而此后的历代皇帝都很喜欢臣民称其为“万岁”,武则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武则天以“天册万岁”自居,曾改元“万岁通天”、“万岁登封”等。而“万岁,万岁,万万岁”正是从武则天开始的。相传武则天称帝之后,喜欢听别人的奉承之词,而且惯于让别人说出她想听的话。一日,武则天与翰林院众学士在金銮殿出题对答。她先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位学士左思右想,对答了几十句,武则天仍不满意,便觉得很扫兴。这时,一位善于奉承的学士对答一句: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句正中下怀,武则天非常高兴,并将此推为杰作。从此之后,“万岁,万岁,万万岁”就流传于朝野之上,成了称颂皇帝的专用词句。

皇帝服饰的特别讲究

许多影视剧中的皇帝服饰都是以黄色为主,尤其是明黄色。所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皇帝的衣服就是黄色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皇帝穿的并不都是黄袍。

古代的皇帝的服饰渗透着五行学说。《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即“水德”生“木德”、“木德”生“火德”、“火德”生“土德”、“土德”生“金德”、“金德”生“水德”的“符命”说,认为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结果。因此,一个帝王或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其中一德,或者拥有相生的五德,才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生生不息,这才符合“天佑之”的宿命学说。而皇帝的服饰也是根据五行之说而来的。

从周朝到明朝,黑色的冕服才是皇帝的正式服装。秦朝为水德,唐朝为土德,汉朝、宋朝和明朝都是火德。水德尚黑,火德尚赤,土德尚黄。但是,火德的赤并不是所谓的中国红,而是发黑的暗红。土德的黄也不是明黄,而是带点红还有点发暗的朱黄。因此,唐朝皇帝的服饰是以黑底十二纹章的冕服为主,平时穿的常服也为朱黄色。唐朝初期,朱黄色为贵色,普通百姓还可以穿明黄色的衣服。但是后来,明黄和朱黄容易混淆,就不允许百姓穿黄色衣服了。此外,因为“明”与“冥”谐音,明黄色的衣冠通常为冥器,即皇帝的寿衣多为明黄色。宋朝和明朝都是火德,而明朝皇帝还姓“朱”,所以,在这两个朝代,皇帝的服饰都以红色为主。皇帝平日所穿的常服也多为红色,少有黄色,但绝不是那种发亮的明黄。现存有许多明代皇帝的遗像,他们所穿的常服多为明黄色,因为这些多是皇帝死后的遗像。并且,那些纯金打造的黄澄澄的金冠,多是在皇帝的墓穴里发现的陪葬品。

“龙袍”与“蟒袍”有什么区别

关于“龙袍”和“蟒袍”的区别,实际上没有确切的答案。最明显的就是穿者不同。皇帝、太后、皇后以及皇贵妃所穿的朝服为“龙袍”,“蟒袍”则是官员中最常见的朝服。

另据《野获编》中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大清会典》中也有:“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由此得知,龙袍上所绣之龙为五爪,蟒袍上所绣之蟒为四爪。实际上,在清朝时,龙和蟒在图像上往往是一致的。地位尊贵的官吏也会穿五爪之蟒的蟒袍,皇室贵戚也会穿四爪之龙的龙袍。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化身,即使同样是五爪之龙的龙袍,穿在其他皇室贵戚身上也是蟒袍。

然而在颜色上,只有皇族可以用明黄、金黄和杏黄,其余的普通人则为蓝色或青色。

皇后一词有什么来由

“皇后”是六宫之主。《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皇后”一词则是从“后”字的意思演变而来。

“后”字原是君主之意。《诗经》中记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后”字做的注解为:“后,君也。”

在周朝以前,帝王之妻称作“妃”,自周朝以后,才用“后”来称呼。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之妃曰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子”改称为“皇帝”,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后妃制度,将皇帝的正妻定位皇后。从此之后,后妃制度逐渐发展,到汉朝时就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据《汉书·高帝纪下》中记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