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向巴菲特学投资
24822200000018

第18章 选择卓越股票的投资技巧寻找最合适的投资对象(4)

巴菲特之所以看重一个公司的商誉,是因为它是一个公司形象和公司所有人内在品质的一种体现,它不仅会关系到公司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市场选择和投资收益。一个拥有良好商誉的公司会给自身带来诸多的好处,比如它可以将通货膨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并且可以创造无形的价值。

1972年,蓝筹票据公司出价2500万美元收购了西海岸一家制造并经销盒装巧克力的零售商——喜诗糖果公司,这远远高于喜诗糖果公司的实际价值。因为这个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当时为800万美元,年税后利润为200万美元,是资产账面价值的25%,表面上看来,这似乎与巴菲特购买企业的原则不相符,为什么蓝筹票据公司愿意出这样的高价呢?这与喜诗糖果公司厂房、设备等资产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主要与该公司良好的商誉有关。超出账面价值的1700万美元溢价被是为商誉而支付的,只要这个商誉继续保持,就会产生高收益,反过来能进一步促进商誉的提高。在通货膨胀时期,这些企业能将它们的经济商誉与最小的资本支出需求结合起来。当收入增加时,这些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增加红利或者回购股票,从而聚集大量的财富。所以,这不失为一笔合算的交易。巴菲特正是看重了这个公司良好的商誉隐藏价值,才愿意以超过其账面价值3倍多的高价收购,并从中收益匪浅。

巴菲特在遭受商誉不好的企业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与从商誉良好的企业中得到的好处的对比中,深刻体会到了经济商誉对于投资选择的重要意义。巴菲特曾说:“在喜诗糖果公司身上所学到的投资经验,使我们在其他一些普通股上大获厚利。”

在以后的投资中巴菲特一直都选择那些商誉良好的企业,而且这条经验屡试不爽。1974年中期,巴菲特控股的蓝筹公司购得韦斯科投资公司249%的股权,他又从伯克希尔公司取出4500万美元投入到银行股票中。伯克希尔的公司面目大变,但巴菲特说不会售出这个公司,他公开地说:“我就是喜欢它,我将为伯克希尔公司倾注我的余生。”

在通货膨胀期间,经济商誉是不断施惠的礼物。1973年,巴菲特投资了《华盛顿邮报》,当时这种报纸在华盛顿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新闻界有着很高的声望。事实证明巴菲特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1974年公司每1美元销售额的营业利润为10美分,而1985年时,达到19美分,股权回报率也翻了一番。

正是由于巴菲特如此看重一个公司的商誉,懂得商誉对于公司收益的重要性,所以他竭力维护自己公司在众多投资者中的良好形象。在他看空网络股而给公司造成损失时,他及时向股东道歉,并表示对此承担全部的责任,以维护自己公司的商誉。

不断寻找新的投资领域

不少股票投资者常常以一种投机的心态在股市里寻找商机,一旦在某个投资领域获得了收益,就会认定这一领域,不再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巴菲特与这些人的投资心理不同,他总是以一种独特的眼光尝试着在新的领域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其实,有很多值得投资的新领域,只是一般人没有眼光,也没有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寻找。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投资公司在1982年进入了盈利的鼎盛时期,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止步,而是继续在新的领域寻找新的投资商机。他通过刊登广告,收购税后盈余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不用太多举债便能取得较好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公司也在他的收购目标之内。他还对那些因缺少资金而急于想卖掉的家族企业展开了很大的收购攻势。

弗奇海默公司是一家专门制造和分销制服的公司,这家公司历史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1841年,经济实力也非常稳固。1986年巴菲特支付了4600万美元买下这个公司84%的股权。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此公司营收从7500万美元增长到102亿美元,而资本支出平均每年少于200万美元。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从这一公司赢得了4900万美元的税后净利。

司各特·费泽公司是一家拥有世界百科全书、坎贝尔空气压缩机、气动工具等多项领导性产品的公司,每年销售额达7亿美元。1968年,巴菲特支付31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这家企业,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最大企业之一。巴菲特从这次的收购举动中获得了丰厚回报,其收益占到了伯克希尔保险业盈余之外的35%。随着司各特·费泽公司盈余的增加,巴菲特从中获得的盈余也水涨船高,到1992年的时候,司各特·费泽只用116亿美元的股本和极少的贷款就取得了高达11亿美元的税前盈余。

巴菲特除了喜欢使用现金收购公司外,有时也会通过发行自己公司股票的形式来获取公司的所有权。为了扩大在制鞋领域的投资,1993年秋天,巴菲特用42亿美元的所属公司股票买下了德克斯特制鞋公司。尽管鞋业当时一直是个不好经营的行业,但是这家公司却深受巴菲特的赞赏,因为这家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独资鞋类制造商,此公司生产的英格兰鞋包括平底靴和船型鞋,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商品特许权,而且它还有着长期的获利记录。在巴菲特看来,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很大,必将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丰厚的回报。

这种不断开拓新领域的做法对巴菲特财富的积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一开始的投资对象只有保险行业,但在巴菲特收购了其他领域的一系列公司之后,截止到1993年,非保险业的总销售额达到了20亿美元,公司税后盈余净值占到营业总收益的37%。这些财富都是巴菲特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寻找新的投资领域的结果。

当然,寻找新的投资领域的前提是自己必须对这一领域熟悉,如果牵涉到自己不了解的高科技知识,巴菲特是不会涉足的,这是开拓新的投资领域不能违背的投资原则。这是因为巴菲特始终将股票投资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他说:“我不可能为了拓展事业而冒险。我宁愿稳当地少收获一点,而不愿冒险去尝试着多收益一点。”

巴菲特告诉投资者,不管取得了怎样的成功,都要不断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在新的投资领域中寻找新的投资商机,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加自己投资获利的机会。

善用别人的钱投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投资也是一样。只有降低投资的风险才能够确保赢利,而善于利用别人的钱投资就是一种降低风险、打破自有资金局限的好方法。因为每个投资者的个人财富都是有限的,只靠自己的力量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尤其是刚刚步入投资领域的时候,就算投资者通过投资积累了一部分财富,但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也会感到捉襟见肘。每一个高明的投资者都不应被有限的资金困住前进的步伐,要懂得充分利用外在的资金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超越一般的投资者。

巴菲特就是一个善于借鸡下蛋的投资者,他在股票投资中取得的卓越成绩,靠得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更多的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他的伯克希尔公司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靠的也是对外在资金的利用。

自己处于劣势时,重要的就是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使自己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巴菲特在创办自己的公司之前,曾经在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后来这家公司解散了,格尔厄姆也决定退休,巴菲特就告别了老师,回到家乡。这时巴菲特二十五岁,在经历过较长时间的股票投资工作之后,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巴菲特想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但是自己的资金严重不足,在情急之下,他想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这种方法,他终于创建了一家有限合伙公司。由于巴菲特的资金最少,所以他在这家公司的股份中所占的比例最少,但是他懂得怎样充分利用其他人的资金发展壮大自己。靠着一步步的积累,他所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然后他再将积累起来的财富全部投放到这家公司中,慢慢地他的资金在所有股份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成了最大的股东。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如果巴菲特不懂得利用别人的资金,不善于借鸡下蛋,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速度。

巴菲特不仅在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善于利用别人的钱投资,就是在后来他积累了较多的资金、投资业绩取得长足发展的时候,也没有丢弃这种方法。

最初,巴菲特用积累的部分资金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是因为当时的价格比较便宜合理。但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巴菲特所投资的纺织业变得很不景气,于是他开始涉足保险行业,用积累的资金购买了一家保险公司。

巴菲特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与他打算借鸡下蛋的想法是有关的。因为在保险公司,股东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客户按时向公司缴纳的保险费,而索赔却不是每时都会发生的。这些费用在客户没有受到意外伤害申请赔偿的时候,是一笔可观的流动资金。巴菲特就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为了便于保险客户在发生意外后提出赔偿申请时,可以随时提取这部分资金,巴菲特就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在了表现力比较强的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上面。只要精算之后,这种行业就会变成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

巴菲特投资保险公司的资金是1%,靠1%的资金赚取了20%的稳定回报,他靠的是融资,即用别人的钱给自己赚钱。为此,他十分骄傲地说:“利用别人的资源去投资,应该是比较高明的投资策略了。”后来的一位专门研究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投资专家在评价巴菲特的这种做法时说:“巴菲特能够成功,主要归功于他能够充分利用别人的资源进行投资。而他利用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是更精明的手段。”

借鸡下蛋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巴菲特的股票投资才华,他靠着别人的资金打破了自有资金的限制创办起了公司,同样也是靠着投保人缴纳的费用投资,用小钱生大钱,摆脱了一时的困顿,完成了财富的积累。在后来的投资实践中,他将伯克希尔公司作为投资工具,不断地搜罗社会上的资金,通过与这些资金所有者分享获得的利润打造了自己的财富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