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向巴菲特学投资
24822200000027

第27章 把自己看做企业的经营者投资的是企业而不是股票(1)

巴菲特被称为“股神”,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家。他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全部都是在证券市场上通过股票投资得来的。但研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人们会发现他并不是很认同证券市场,甚至常常置身于市场之外。他并不关注股市每天的波动行情,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股票播报器,也没有价格走势图,这些东西对他来讲意义并不大,他甚至曾说股市关闭一两天和关闭一两年对他来讲没有任何区别。

巴菲特在本质上关心的并不是股票本身,而是股票背后的企业。他每天都阅读大量的企业运营状况报告、财务报表及各行业的相关资料。他在每一次投资之前,都会对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历史情况、盈利能力、管理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直到他对企业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以后,才会决定是否买进该企业的股票。这就是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不以价格的走势决定买进还是卖出,而是以企业的情况为依据进行决策。他拒绝融资,也从未进行过杠杆交易,他投资只看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正是这种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策略,使其资产连续四十多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也使他成为投资界的传奇人物。

我们感兴趣的并非股票本身,而是公司的潜在价值及其发展前景。要根据一家公司的远景展望进行相应的投资,我们需要的是有才能的投资基金委托人,而非利用财务杠杆收购谋利的股市赌徒。巴菲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买进的是企业,而不是股票。”这是他几十年来坚持的投资原则的具体体现。他对这一原则的坚持主要来源于他对企业、股票及股票市场本质的理解。

首先,巴菲特对股票的实质有着深刻的了解。股票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股票持有人拥有和管理企业的凭证,巴菲特对这一点非常明白。所以,对于他认为有发展前景、符合投资条件的企业,巴菲特从来不介意是否全部拥有其股份,总是尽可能多地买进。他也从不避讳运用自己的权力对企业的经营策略施加影响,有的公司他会全部接管,例如通用再保险公司;而对有些公司的经营他不会多加干涉,例如吉列、《华盛顿邮报》等,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企业经营得更好,在正确的轨道上快速前进,以使其股票的价值不断提升。所以,当大多数投资人还在华尔街股票市场忽晴忽雨的价格波动中疲于奔命时,巴菲特已经踏上了价值提升这条大路,用长期的投资来获得超额利润。

其次,巴菲特向来把自己当作企业的经营者来看待。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无论是否直接参与投资对象的经营活动,他都会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观察企业。无论是研究财务报告,还是分析行业动态;无论是调查企业盈利能力,还是观察管理人员水平,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当中去。所以,即便是他从未涉足过的行业,当他决定投资于此行业的某家企业时,他可能已经成了这个行业的专家,甚至比投资对象本身的管理人员还要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这正是巴菲特和普通投资者最大的区别。普通投资者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作企业经营者,他们关心的是股价的走势;而巴菲特恰恰相反,短期内股价的高低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企业本身的经营才是他最关心的。

最后,巴菲特主张远离市场。巴菲特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那里知道了“市场先生”这个概念。格雷厄姆告诉他,“市场先生”是个情绪不稳的游戏者,他情绪激昂时,就会没头没脑地报出极高的价格;而有时候他的情绪又会莫名其妙地变得低落,于是又报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低价。如果投资者太过关注“市场先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控制,被他利用。巴菲特从不过多关注市场的波动,对他来说,他比市场更了解他所投资的企业。巴菲特是通过研究企业的价值来了解其价格的,而不是通过市场的价格来了解其价值。所以当他决定投资于某家企业时,会利用“市场先生”的低落情绪买进便宜的股票,之后,他便远离市场,因为他要的是企业的价值回报,市场的波动对他已经没有意义。

巴菲特的每一次投资都是以上几点理念的具体展现。巴菲特通过他的投资生涯和获得的投资回报向投资者传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投资获利来自于企业,股票只不过是一个实现的工具,所以投资要研究的是企业而不是股票。把自己看成企业分析家

在投资时巴菲特喜欢分析企业而不是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非常具体的可供研究的含义,所以他从不对意义不大的市场理论、宏观经济和市场预测做过多考虑,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研究企业如何运营,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强劲等方面。巴菲特相信:“如果人们关注的不是企业经营状况,而是被某些肤浅的了解吸引到一场投资中去的话,他们有可能在刚一看到某些不对的苗头时就吓跑了。”

我们并不知道如何解决有困难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尽量避免投资于这些有问题的企业。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障碍的能力。巴菲特在进行投资时总是把自己当成企业分析家,他会集中自己的精力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目标企业的深层次因素。巴菲特眼中的深层次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业务是否简单易懂。巴菲特认为,投资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投资者是否真正了解投资对象。投资者只有了解投资对象才算是投资,否则,只能算购买了股票而已。这类投资者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无法获得长期投资的超额利润。巴菲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投资者,无法去深入了解那些各方面都过于复杂的行业,所以,业务简单明了就成了他投资的关注点之一。巴菲特投资过的企业的类别非常广泛,如加油站、纺织品公司、饮料公司、零售商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烟草公司等,却无一不是业务流程简单明了的企业。例如巴菲特在投资可口可乐时,就是被它简单扼要的业务介绍吸引住了。巴菲特非常关注这些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它们的盈利方式、费用、现金流、价格和企业的资本需求、分配和运用都了如指掌。

第二,企业经营历史是否始终如一。巴菲特在分析企业时非常重视企业的经营历史,他认为“剧烈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通常是不相容的”,所以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巴菲特往往会放弃有以下两方面问题的公司:一是正在解决某些难题的公司;二是由于以前的计划不成功而准备改变经营方向的公司。许多投资者都对即将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公司抱有希望,但巴菲特从不这样想。他从自己的投资经验和历史分析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长期发展的企业往往是那些传统业务经营得非常好的企业,主营业务的重大转变往往不能帮助企业,反而会拖累企业的前进步伐。巴菲特在解释他对此问题的看法时说:“我们并不知道如何解决有困难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尽量避免投资这些有问题的企业。”

第三,企业是否具有长期令人满意的前景。巴菲特在分析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时,主要是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及其盈利能力着手。他认为提供不受政府管制、没有接近的替代品且有强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具有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是具有令人满意的长期前景的企业。而这些方面的实现通过的是一种东西,那就是特许经营权。巴菲特把所有企业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小部分具有经营特许权的企业,一种是普通的商业企业。巴菲特认为具有经营特许权的企业具有很多普通商业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它们可以有规则地提高价格,却不会因此失去市场份额;它们具有更高的经济商誉,在抵制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时更有效率;它们的产品回报率更高,并可以长久保持;它们的经营管理者的无能只能稍微影响其盈利,但不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巴菲特总是投资于那些具有经营特许权的企业。

巴菲特在进行每一次投资时,都俨然一个企业分析家:撇开令人忐忑不安的股价波动,深入分析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找出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投资于可带来丰厚回报的企业。企业分析,这就是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寻找回报率高的企业

每个人的投资都是为了获取回报,巴菲特也同样如此。在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时,投资回报率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企业。一旦投资对象能为他带来长期的高回报率,巴菲特就乐得永远都不出售其股票。但如何才能找到投资回报率高的企业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社会经济活动是复杂的,要真正看透一个企业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大的收益就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而且必须抓住重点。

我们愿意无限期地持有股票,只要我们能够预期资产的真实价值将会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增长。巴菲特在寻找具有高回报率的企业方面无疑是个行家里手,他在多年的投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寻找利润率高的公司。这一点非常简单,只有利润率高的企业才能给股东带来高回报率。注意,巴菲特讲的不是利润总额大,而是利润率高。利润总额大只能说明企业的规模与销售量大,这并不能令巴菲特满意。巴菲特喜欢利润率高的公司,他讨厌成本控制不到位的公司,因为成本的提高无疑就会减少股东的利益。所以巴菲特喜欢选择那些能够以控制成本来提高利润率的公司。这不仅是因为这样的公司能够在短期内为股东带来较高的回报率,还有一个原因是,巴菲特发现一些高成本运营的公司总在想方设法地维持或增加其经营成本,而那些本来就注意控制成本的公司则习惯于不断地削减其成本。

其次,关注权益资本回报率,而不是每股收益。很多投资者都容易犯这样一个毛病:以每股收益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总是将企业的每股收益与往年相比是否有所提高作为盈利的参考,如果这个指标创下了新高,就会令他们兴奋不已。但实际上,每个公司都会通过保留往年部分收益来增加资本总额,这样就会使每股收益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当投资者听到投资的公司宣布每股收益创下新高时,最好不要以为公司又做出了什么卓越的成绩,因为每股收益的提高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巴菲特在考察公司时,他会更为关注权益资本回报率——经营成果对股东权益的比率。这个比率能更真实地衡量公司的年度经营情况,因为它考虑到了公司不断追加的资本。

再次,计算股东收益。在巴菲特看来,一家公司的价值体现在该公司创造现金的能力上,所以他总是愿意投资那些现金收益大于现金需求的公司,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耗费现金大的公司上。但投资者在估计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时,并不是将公司的现金收入与支出简单相减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巴菲特在投资不同领域公司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公司创造收入的方法有所不同,其对现金的消耗也不同。公司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必须拿出一部分利润固定地用于维护、升级和更新固定资产。这样一来,固定资产庞大的公司就必须留存很大一部分收益来更新固定资产以维持经营;而那些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的公司花费在这方面的费用则少得多。于是,巴菲特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股东收益”概念。将净收入加上折旧、摊销、递延费用,然后减去维持公司生产规模、经济地位和正常运营所需的留存资本便可计算出“股东收益”。这个概念更精确更明白地描述了一家公司最终留给股东的收入,这也正是巴菲特投资于可口可乐、吉列等公司,却始终不愿投资于汽车领域的原因。

最后,公司运用留存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所谓的留存收益就是从公司净收益中减去所有分给股东的红利后剩下的那部分收益。巴菲特非常重视公司对留存收益的运用能力,因为它不但能考验公司管理人员合理配置公司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者获得复利收入的最主要手段。巴菲特认为要投资某家公司,只有它能够为股东一美元的留存收益创造至少一美元的收益时才值得。考察公司运用留存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将公司10年内的留存收益相加,然后计算公司现在的价位与10年前的市场价位的差额即可。如果这10年内公司运用留存收益没有效率,其公司股价反应在市场上的价位就会很低;如果公司现在的价位与10年前价格的差额小于公司留存收益的总额,则证明这家公司正在走向衰落;如果与此相反,10前后的价格差额大于公司10年来留存收益的总和,就说明公司运用留存收益创造利润的能力超过了平均水平利润率,即为股东每一美元的留存收益创造了超过一美元的价值。

以上四个方面大体上包含了巴菲特对公司回报率的研究过程,是巴菲特在考察公司利润对股东收益回报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同时也是巴菲特寻找高回报率公司时的几个重要标准。能力圈原则:不熟不买,不懂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