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24828000000012

第12章 禅是处事的准则(1)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世间纷纷扰扰,人生起起伏伏。把世间一切机关算尽,最终却计算不了自己的价值。处事难,就是因为缺少了准则。听禅说,悟禅理,晓人生。

做事常念静与思,莫让前进反成退

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遇到非原则的问题时或在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受损时,倘若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之过,最终便可得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对于他人的过失,必要的指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若能以宽广的胸怀去宽容他人,就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明亮。

有一个又贫穷又愚蠢的人,在一夜之间突然暴富。虽然有了钱,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钱。

他向便向一位和尚诉苦,这位和尚开导他说:“你一向贫穷,又没有智慧,现在虽有了钱富裕了,可是依然没有智慧。你进城去,那里有不少大智慧的人,只要你出百八两银子,别人就会教你智慧之法。”

那人真的去了城里,逢人就问到哪里可以买到智慧。最后有一位住持告诉他:“倘若你遇到疑难的事,且不要急着处理,可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智慧便来了。”“‘智慧’就这么简单吗?”

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当天夜里他就回到了家,推门进屋,昏暗中竟然发现妻子居然与人同睡,顿时怒火爆发,拔出刀来便要往下砍。这时,他忽然想起白天买来的智慧,心想:何不试一试?于是,他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又前进七步,又后退三步,反复三次后,点亮了灯光仔细一看,却发现与妻子同眠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母亲。

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往往容易头脑发热,怒火中烧,失去理智,意气用事,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情,最后将人生置于无可追悔的地步。而且大多数人认为蒙辱不争、不斗,就是胆小鬼、懦夫、窝囊废,让人瞧不起。

所以,平凡人对侮辱的承受能力是很小的,很多人在受到侮辱时的应激反应,不是反唇相讥,就是以命相拼,最后拼个你死我活,不挣回面子誓不罢休,至于结果如何就不去多想了。

李晋在广告公司做事,当时由于年轻冲动,不经意就得罪了经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开会他都会成为主要的挨批对象。有时甚至被批得面目全非的他,真想一走了之。但是事情过后他转念一想,如果真的走了,不仅一些“罪名”永远洗不清,而且还会被蒙上厚厚的污垢;再者,这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广告公司,自己完全可以从中不断地学习。

最后他还是坚持留下来,整理好乱七八糟的心情,低头苦干,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为自己疗伤,一笔又一笔的业务,增添了他的信心,以硕果累累的业绩回击谎言,也让他积攒下了许多经验财富。

坦率地讲,在工作中总结出“给车胎放气”的处世哲学,使他终生受益。

世界本就那么大,每个人能拥有的也只是一小片天空,但是有时世界又变得很小,每个人心中却可能拥有整个宇宙。这就要看人在看世界时的情绪怎样了。

宋初名士高防,其父高从战死沙场,自小被澶州防御使张从恩收养,后来做了军中的判官。

一次,一个名叫段洪进的军校偷盗公家的木材打家具,被人抓住。张从恩闻听此事大怒,下令处死段洪进以警众人。段洪进为了活命,就编造谎言说是高防让他干的。张从恩问高防段洪进所言是否属实,高防当时为救人一命就屈从了,结果段洪进免于一死,可张从恩从此不再信任高防,并把他打发回家了。高防没有做何解释,便辞别了恩人独自离开了。

此事直到年底,张从恩的亲信才偶然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张从恩这才明白,高防是为了代人受过,救人性命。后来,张从恩把高防请了回来,心里更加信任高防。

高防这样做,是慈悲为怀的大忍。

一是忍屈认罪,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如果他不承认,段洪进必死无疑,实际上张从恩对段洪进的处罚也太重了,段洪进的行为本身还未构成死罪;

二是忍冤不辩,明知可以解释却并没为自己洗刷清白。他知道,只要自己分辩,段洪进就难以活命;

三是忍苦不诉,牺牲了自己的职务和恩人的信任,被撵回家。他若诉苦,段洪进最后难免一死,所以就干脆一忍到底,但此事水落石出后终于感动了张从恩。

段洪进倘若有一点良知也会感恩戴德,重新做人。

在这一事件中,高防不仅尊重他的统帅和恩人,也给犯有过错的人以生存机会和空间,而自己却失去了原有的一切。

但云开雾散之后,高防不但没有丧失自己的生存空间,还因此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人生之路很漫长,有时退一步或是为了踏越千重山,或是为了冲破万里浪;有时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也是为了响成惊天动地的风雷;低一低头,即便今日成深渊峡谷,即便今秋化作飘零落叶,明天也足以抵达泰山的高度,明春依然会笑意盎然,傲视群雄。

给自己留条退路

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事事总是难以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遇事难断时,最后多留条退路给自己,做一个聪明的明哲保身的人,而退路不一定就是后退,也可能是似退实进。

宋代有一位大禅师,法名克勤,俗姓骆,字无著。他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他当年在汾州太平寺任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曾谓之曰:“住持此院,同时也是给你自己的劝诫。”其师所指也就是“法演四戒”:一戒:福不可受尽;二戒:势不可使尽;三戒:好话不可说尽;四戒:规矩不可行尽。

获此四戒的佛果圆悟禅师,最终获得上乘的智慧,并成为法演的心法弟子,成为临济宗十世法孙。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其著有高深微妙的《碧岩录》一书,后成为宋代的大禅师。

法演禅师的四戒给了众人很多很好的启发。

福不可受尽

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我们经常会过于沉溺在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中,对于这一点虽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不加爱惜,这个幸福的源泉终究会逐渐枯竭,同时,能为你带来幸福的“机缘”也会因此断绝。

势不可使尽

势不可使尽,势如使尽,大祸必至。凡事不要过绝,绝了别人同时也绝了自己。给人后路,同时也是给自己一条后路。在顺利、运气好的时候,不懂得收敛,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埋下毁灭的种子,此时播下了不幸的种子,日后发芽生根必将后患无穷。若能懂“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的哲理,便能使危机变转机,就不会使势行尽了。

好话不可说尽

好话不可说尽,根据法演的解说是:“好语说尽,则人必以此为易。”所谓好,意思比较广泛,但主要是“亲善”之意。善言、美辞,能使人们之间的交情深厚,或引领人类走向真理。但不论什么样的好语,如果过于详细地解说,则其寓意必减,会给人一种平易的肤浅感。确实如此,过犹不及,而法演所说的却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也就是好事不能全部说出来,多少要保留一些。

规矩不可行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过严也会“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人如果过于拘泥于规矩,四周的人就受不了。换句话说,守规矩是好事,但过于重视规矩会惹人厌烦。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就是教我们凡事须留有余地。

明代严嵩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宰相。

亭州人刘巨塘曾任宜春县令,一次来京城拜见皇帝,就随同众人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

寿礼结束后,严嵩感到很疲倦,他的儿子严世蕃就叫人关上大门,禁止任何人出入。这时,刘巨塘因来不及出门也被关在严府内。

到了晚上,刘巨塘感到饥饿难忍时,一个自称叫严辛的仆人,领刘巨塘从一条小路来到自己的住所请刘巨塘吃了一顿饭。

饭后,严辛就说:“以后如有缘相遇,还希望阁下多多关照。”

刘巨塘说:“你家宰相正当显赫昌盛的时候,我一个小县令能帮你什么呢?”

严辛笑着说:“太阳不会总是当午,但愿您不要忘了今日你我的约定。”

世事难料,没过几年,严嵩当真垮台了,刘巨塘当时恰在袁州当政,严辛因为窝赃两万两银子被押在狱中。刘巨塘想起当年的话,为他减轻了罪,把死刑改判为发配边疆。

聪明的人总能看得长远,并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战国的楚庄王便是其中之一。

战国时期,楚庄王亲自统率大军外出讨伐敌军,结果大获全胜而归。当班师回京城郢都之时,城内百姓夹道欢迎,盛况空前。为了庆祝此次战功,庄王决定在渐台宴请群臣,当时文武百官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喜形于色。

庄王举杯同庆,并召集后宫嫔妃与群臣同席畅饮。此时,渐台上钟鼓齐鸣,歌舞升平,众人猜拳行令,兴致有增无减,不知不觉中日落西山。可是庄王及群臣仍然兴致未尽,遂命人点起蜡烛夜宴畅饮,又命宠妃许姬给众人斟酒助兴。

正逢酣畅之时,忽然一阵大风刮来,把蜡烛都吹灭了。黑暗中,有人趁着酒兴得意忘形,竟然拉住了许姬的衣袖不放。许姬十分恼怒,又不便声张,挣扎之中衣袖被扯破。

许姬很聪明趁机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那人才惊慌地溜掉。许姬走到庄王面前,附耳禀报了实情,请庄王严加查办此事,严惩那个色胆包天、狂妄犯上之人。

庄王听罢,沉吟思考片刻,想到在座的大多是出生入死的将领,喝点酒难免会做一些糊涂之事,更不想因为一个女人而失掉一个将领,决定不予追究,而是吩咐左右先暂时不要点灯,然后命令众人都解开缨带,摘下帽子,继续畅饮。

群臣闻言,纷纷解开缨带,摘下帽子后,庄王才命人掌灯点烛。在烛光之下,只见群臣绝缨饮酒,已无法辨认那人是谁了。庄王当做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那晚与众人痛饮至深夜方散。从此以后,庄王再也没有提起此事。

后来,楚庄王在一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身陷险境,最后被一位冒死赶来的将领相救。

庄王事后不胜感激,那人却说道:“请大王赦免罪臣,那晚酒宴被扯下帽缨的不是别人,正是末将。”庄王听言,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嘉赏了他的拼死救驾。

当我们对事情结果无法全面预料时,多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不要把事情做绝,留点余地是较为妥当的做法,正所谓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半醒半醉,清明自得

佛陀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你永远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时候人就难免心烦意乱,难得安宁,郑板桥说得好,“做人难得糊涂”,有时还是糊涂一点更快乐。糊涂一点,顺其自然,天地悠悠,人间得以恬静,心灵得以安宁。

世间的事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有时越是想弄得清楚、明白,却越是会弄得糊里糊涂,难分青红皂白。所以,许多事还是不要太明白了,朦胧一些也好。

寺庙中有两个小和尚,他们只因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谁也不肯让谁。

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跑去找师父给评理,师父静心地听完他的话之后,肯定地笑着对他说:“你说得对!”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炫耀。

第二个小和尚看了自然很不服气,便也跑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肯定地笑着对他说:“你说得对!”

待第二个小和尚满心喜悦地离开后,一直待在师父身旁的另外一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心中充满疑惑,不解地问道:“师父平时不是教我们做事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怎么说两位师兄都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平日对我们的教导吗?”

师父听完之后,一点也不生气,而是微笑地对他说:“你说得也很对!”这个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其实许多事从个人的立场来看都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每个人都坚持己见,无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别人的想法,所以最终冲突与争执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能够有一颗善解人意、宽宏大量的心,凡事都以“你说得对”来先为别人考虑,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了,这样做人也一定会很轻松。谅解别人也正是给自己更多的迂回空间。

历史名人曾国藩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圣人,但其才能有限,当别人都飞黄腾达了,他还屈居乡里。一天他闷闷不乐地到郊外散步,偶然间看见一座破庙,就信步走入。

破庙中,有一个老僧正拥炉看书,看得津津有味,偶尔还会笑出声来。曾国藩忍不住上前,想看清楚那是一本什么书这么值得看。但就在他刚瞟到书名的那一刹那,那老僧竟然把书扔进了炉子里烧掉了。曾国藩大吃一惊,呆在那里。

老僧却哈哈大笑,并向曾国藩解释说:“我是疯子,我是疯子。”随后进屋睡觉去了,再不理人。这件事给曾国藩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后他向学生李鸿章说起,问李鸿章是否明白那个疯和尚的用意。李鸿章聪明绝顶,但却偏不说,假装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并谦虚地说:“学生实在想不清楚,还请老师为我解惑吧。”

曾国藩微微叹息道:“疯僧烧书之举,是在有意点醒我。”

“哦?原来如此啊!”

“过去我什么都想弄明白,其实还是什么都不明白,疯僧此举看似疯狂,其实用意颇深。他是在告诉我:很多事情是永远看不清的,其实看不清就看不清,这也并无大碍。做人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