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人生要将贫穷和愁苦分开,不能拥有二者,否则,人生必会走向失败。贫穷是一种物质的需要,如果贫穷的时候伴随着忧愁,那样的人生就是痛苦不堪的。那样的人生也是没有任何兴趣而言的。“穷且益坚”应该成为一句名言警示那些因为贫穷而放弃生活理想的人。
方志敏在《清贫》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清贫而洁白朴素的生活,是方志敏生活的全部。虽然生活清贫,但对于革命的热情是依旧如初的,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而改变人生的理想。这也是让人尊敬的地方和世人学习的榜样。
南怀瑾说要做到思想上不忧愁而富有的境界是很难的,这个需要相当高的修养。生活应该将穷和愁分开来。南怀瑾说:“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了穷愁潦倒就冤的很。”
摆脱虚荣,富贵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意思是说:“虽然我吃的是粗粮,喝的是冷水,甚至弯着胳膊来做自己的枕头,但这样的做法却让我感到很快乐。而那些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得的富有、尊贵,对我而言如同浮云一般。”
南怀瑾说这句话是孔子最有名的话了,而且在文学境界上也是写得最美的一句话。南怀瑾还说孔子的这种只要有粗菜淡饭就可以充饥,喝口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做枕头,然后靠在上面睡一觉的生活就是快乐无穷的,这样的境界是修养到家的表现。
南怀瑾说一个人修养到家的表现就是不受外界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甚至连皇帝送来的东西都要先看个究竟。南怀瑾说有了这样的修养才可以看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通“病”,从人类文明开始至今,世人都与名利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人一味地追名逐利,成为名利的俘虏;有的人则善待名利,在名利场上游刃有余。名利不是罪恶,人们应该把握住自己的心,才不会沉沦于名利的场所。
世人大都有贪念,但有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任由贪念纵横,想要得到的东西很多,但又不舍得放弃现在拥有的,得到名的同时还想掌握着利。很多人在名利场上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针,陷入了名利的旋涡,成为名利的俘虏。人们往往苦心追逐的名利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很喜欢音乐,他听说自己的国家有一位演奏技艺高的音乐家,于是,他便派人去请那位著名音乐家来皇宫演奏,并对音乐家承诺:“如果你演奏的音乐能使我赏心悦目,那么我将送给你很多名贵的珠宝。”
音乐家听了国王的承诺,很高兴,于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宫廷。见到国王,他便拉开了架势,在演奏的时候使出了浑身解数,非常卖力地演奏,那悦耳的音乐,真令人陶醉其中而无法自拔,国王欣赏得忘乎所以。
演出结束了,国王什么表示也没有,音乐家很纳闷。等了很久也没有看见国王履行承诺,于是忍不住询问国王:“我的演出您还满意吗?”
国王说:“嗯,非常好,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音乐了,我简直被它吸引了,太美妙了。”国王一边说一边自我陶醉,完全看不见音乐家的疑惑。
看着国王沉浸其中的自足表情,音乐家微笑着说:“那么陛下,既然我的演奏让您如此喜欢,那么……之前您说的承诺是否要兑现呢?”
听完音乐家的话,国王的脸色稍稍一沉,继而说道:“听你的音乐并没使我得到什么,只是让我觉得悦耳,我很欢喜。至于我说给你珠宝,也只是使你欢喜。你给我欢喜,我也给了你欢喜,我们对等了,你还要什么呢?”音乐家听完国王的话,脸色很难看地走了。
世事无常,时光变迁,世人拼命追求的和拥有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东西。功名利禄皆是身外之物,而世人多被这些虚无的东西所拖累,殊不知“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只有在名利场里稳住自己,才能不被名利所俘。
就如南怀瑾说的那样,要把富贵看得如浮云一样,人生应该懂得摆脱富贵。南怀瑾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有自己的乐趣,这个乐趣并不需要物质,也不需要虚伪的荣耀。在南怀瑾眼里,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既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这种富贵就如孔子说的那样,如浮云一般。
功名利禄的变化是没有定数的,随时都会变。有人富贵一生,但会因为豪华奢侈等原因而最后落得个贫死的下场;有人穷困潦倒,但是一朝得志,便鸡犬升天。最现实的事情就是过去的才子们,他们或许生活贫困,但是一旦榜上有名,就飞黄腾达,立刻就会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了;有人位高权重,一旦调离重位便是人走茶凉,没有人会记得你是谁,人们记住的只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有人默默无闻,一旦委以重任便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这就是富贵,没有定数。
南怀瑾说人生的一切都如同浮云一样,聚散不定。天上的浮云就是一下子聚集了起来一下子又散开了,连影子都没有。但是世间的一般人是看不清楚的,他们在得意时看到富贵如浮云一样的聚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南怀瑾说人生应该看透这点,看透了自然就不受物质环境和虚荣的惑乱,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
忠与信:人生的两大修为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认为,使自己的人生升华,主要在心理修养,一是忠,一是信。南怀瑾说“忠”的意思就是直心直肠,心境很直,对人对事绝对没有歪曲。另一个意义就是非常的尽心,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哪怕是为了个人的私事也都能够做到尽心尽力。甚至有的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南怀瑾认为思想上的信仰忠实就是“忠”。所谓的“信”就是自信、信人。对自己要有自信,对人能够厚道,也因此人与人之间建立一个“言而有信”的关系。南怀瑾说为了使自己的人格高尚,除了“忠”和“信”,没有别的办法。
忠和信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也是高尚人格的基本要求。能够做到忠和信实属难得,那么这样的人也是了不起的人。历史上最有名的忠和信的事件恐怕就要数杨震的“四知”事件了。
东汉的杨震为官清正廉明,有一次他调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一个名叫昌邑的地方,此地的县令王密正是当年他推荐的荆州秀才。到了晚上,王密秘密地拜见了杨震,怀里揣着十斤金子,要送给杨震。杨震说:“你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虽然了解你但是你并不了解我呀?”王密略显神秘地说:“这么晚的时候,我送你金子是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厉声地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听完杨震的话王密羞愧地退出了房间。
这个故事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面对王密的重金没有接受而是铮铮铁言,因为他认为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情,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从为民到为官,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有人还是无人,都能做到严于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是有口皆碑的。
杨震拒金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杨震的忠和信,他的行为是对自己的忠,也信守了做人的信。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显然是建立于忠和信的默契之上的。忠和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留学海外的情景时,有一件事情让他觉得很愧疚。那年,黄永玉在巴黎街头作画,他很专注,也没顾得上去看时间。正值中午的时候一位法国女士看他作画辛苦,便为他倒了一杯饮料,递给黄永玉后她就微笑着离开了。黄永玉表示了他的感谢之情,但是他却没有喝那杯饮料,这都是因为出于一贯的提防心理。
时隔多年以后,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感到愧疚。因为他觉得他的戒备行为辜负了法国女士的善意。他的做法体现了人生的不诚实,他既没有做到对别人的忠,也没有做到对人善意的信,所以每当回忆起来就会感到愧疚难当。
忠和信是人存于世的一个基础。但是纵观当今的社会,有些地方盛行尔虞我诈和欺上瞒下之风,世人也大都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所以才会有黄永玉先生不接受别人饮料的举措。少数人将功名利禄放在人生的首位,也往往会因此而不择手段。但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要求还是将忠和信看得很重要的。
忠和信,就如南怀瑾说的那样,是人生的一种修为和素质。忠和信是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检验,是辨别人生修养的一个标尺。忠和信应该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要求,成为衡量人格的标准。不管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应该信守自己的原则或准则,要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碰,坚持自己的立场,能够做到这些便是君子的行为了。
南怀瑾说作为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精神信仰绝对的忠诚,对自己的人生应该绝对的信任,对自己要充满自信,为人处世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待他人要友善而宽容,在自己的周围建立属于自己的“言而有信”的人际关系群。一个人如果想要别人对自己忠诚而信守承诺,那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忠诚而信守承诺。
坦荡之人能消弭怨言
《论语》里面有段话,其文如下: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段话简单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人向孔子询问郑国的子产怎么样,孔子回答他子产是个大政治家。而有人问及子西(楚国公子申)时,孔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他啊,他啊!”就没有了下文。此人又问齐国的大夫管仲是什么样的人。管仲是比孔子早些时候的人,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他的功劳最大。孔子对他一直都非常佩服,这次被人问起他人怎么样,孔子伸出大拇指来称赞他说:“人也”,意思是说管仲那样的人才够得上是一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
南怀瑾说一个当政的人能够做到管仲那样的水平和境界便是了不起的人,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而管仲做到了,所以他是了不起的人。孔子也称管仲是个了不起的人。管仲能够被世人称赞是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的。
管仲当政的时候,齐国的一个大姓的富贵之家伯氏,他的家族有良田三百多亩,当管仲在齐国执政的时候,他没收了伯氏家族的财产归为国有。伯氏一家也因此过上了只有青菜淡饭可以吃的贫困生活。伯氏一家虽然遭遇了管仲如此的待遇,但是至死他们都没有怨恨管仲,而是心服口服。所以孔子说管仲是个了不起的人。
南怀瑾说在孔子的眼里,管仲不是一个大政治家,一位政治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官位上的功勋而已。南怀瑾说能够做到被孔夫子称为一个人的人是了不起的人。人生一世,会碰到很多让人尊敬的人,他们的人格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他们做人坦荡,而且公正。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记载了一个小乘诽谤大乘的故事:远古时候,在菩提迦耶住了一位和尚,他平时喜欢穿着和尚的僧袍,然后到处去诽谤大乘僧人及他的教义理论。他认为大乘佛法的本尊太多,而且咒语太复杂,看起来不是很正统的门派,跟他自己的小乘道义相比简直就是歪门邪道,只要有人肯听他说话,他都是指责大乘以及大乘的佛法。
有一天,尼连禅河由于雨后洪水暴涨,急流冲走了这个小乘和尚。小乘和尚在水里奋力挣扎,眼看着就要跌入洪水的旋涡中了,突然他的脑海里有一个意外的念头闪现──大乘的众多菩萨本尊中有一尊菩萨叫做度母,度母菩萨以救度沉溺的众人而被世人敬仰和尊重。小乘和尚在洪流中像一根木头被洪水冲来冲去,绝望之中,他忍不住开始哭喊:“度母菩萨啊,请你快来救救我吧!”
小乘和尚喊完就渐渐感到体力快不行了,他那湿透的僧袍不但不能帮他浮在水面上,反而成了他的累赘,他感觉自己已经跨进了地府一半了。突然,一尊檀香木雕刻的巨大度母像飘到他的身边。迷糊中他依稀记得这尊度母像以前在菩提迦耶主庙的庭院外围伫立着,而且自己还经常公开地骂它。
这时度母像开口说话了:“小和尚啊!你一直在各地不断地散布谣言诽谤我的名声,而且同时还造谣中伤其他的菩萨,现在你遇到危难了,然后像念咒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我的名字,你的这种行为是佛家弟子应有的行为吗?”佛像说完就开始飘离快溺水的小乘和尚。
小乘和尚看到度母像离开就奋力去追逐。经过许多小时以后,小乘和尚终于被洪水冲上了岸,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昏迷在岸边泥沙之中,并且****着身体,手中还抱着那尊度母像。至此以后,小乘和尚成为度母最热切的弟子,天天念经祈祷度母,并且发誓不再毁谤且大力弘扬大乘佛法,以此帮助众生从苦海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