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24828500000030

第30章 修身养性,最难莫过于改变自己(7)

听完甲的话,乙说:“我现在活着而且拼命地劳动,只是为了能在衰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这也是我活着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丙看了看甲,又望了望乙说道:“我没有你们那么高的理想和奢望。我必须要活着,因为我的一家老小都等着我来养活呢。”

无德禅师听完3人的话,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因为你们在人生里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而不是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人生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3个信徒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它们总不能当饭吃吧?没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哪来的信念、理想和责任呢?”

无德禅师摇了摇头说:“你们说说人生拥有了什么才能感到快乐呢?”

甲说:“人如果有了名誉,就有了想要的一切,这样就能感到快乐了。”

乙说:“人如果有了爱情,就会体会到爱情的甜蜜,这样才有快乐。”

丙说:“人如果有了金钱,就能感受到金钱带来的物质所需,这样就能快乐了。”

无德禅师说:“那么请允许我再次提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感到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彼此看着对方,互相张望,似乎想寻求禅师的答案。

无德禅师看了看他们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而不存在的,它们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人只有改变了生活的观念和态度,这样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人的名誉是要服务于大众的,这样才会有快乐的感觉;爱情是要奉献于他人的,也只有这样才会感觉到爱情的意义;金钱要用来布施于穷人的,这样才会有金钱的价值,而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人生一辈子,时常会面对选择题,而命运常常会把人置于十字路口。人更多的时候会在十字路口徘徊,因为不知道何去何从。人生的前方左边是名利,右边是幸福,舍谁取谁似乎都是很难拿主意的事情。真正能做主的还是那颗跳动的心,一切跟着心走。想要幸福就大步迈向右边;想要追逐名利那就朝左边靠近。

南怀瑾说人生幸福的境界应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安于自己的现状,但不是不求进取,而是淡泊名利,做到安贫乐道,这样才会走出自己魅力而灿烂的人生。这样的人才不会成为物欲的俘虏。

清以自守,善于用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南容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是对南容很高的评价。孔子的意思是说南容能够在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有官做;当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则可以免去刑戮。

南怀瑾说大凡具有才华的人,多半是锋芒凌厉之人。他们如果不得势那就一定受不了,然后就会满腹的牢骚,就会发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慨。就如周瑜当年遇到诸葛亮时发出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南怀瑾还指出,这些满腹的牢骚毛病往往都是有才之人所具有的,而且很严重。

有人认为,拥有了金钱与名誉就意味着收获了幸福,并且把功名利禄作为评判幸福的标准。然而不论是功成名就的人,还是穷困潦倒的人,他们都无法用名利来定义自己的幸福。拥有得多的人害怕失去,一无所有的人又急于求成。这些都是他们不懂得清以自守的结果,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也不知道自己存活于世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南怀瑾很称赞南容的智慧,南容在南怀瑾眼里是那种以为有才具才不会被社会遗弃的人。太平盛世自然少不了他这样的人。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一旦到了混乱的时候就会发现社会上有很多有才华的人,而且这些有才能的人面对的艰难险阻也很多,甚至有人为此而献出宝贵的生命。南容算是乱世里的英雄,因为在南容生活的那个时代,他能够善于自处,他能够懂得清以自守之道,绝不会因为是乱世而遭遇杀身之祸,也因此可以免于刑戮。

南怀瑾说南容善于用世,说他不但拥有用世的才具,更善于自处之道。就如孔子说的那样,南容的重点在于“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简单的两句话也是孔子的处世原则。一个人最难得是善于认识自己,能够认清楚自己。这样才能不论在何时都能够保全自己。

有一次,一位新来的僧人问惟宽禅师:“请问禅师,我想知道狗是否具有佛性。”

惟宽禅师轻轻地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僧人又问:“那么马有佛性吗?”

禅师回答:“马也是有佛性的。”

僧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你说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

惟宽禅师笑了笑说:“因为它们都是众生,因为众生平等,所以众生均有佛性。”

僧人更加疑惑地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问,你身为人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看了看僧人说:“我没有佛性。”

“你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而且也都具有佛性吗,为什么你没有呢?”僧人吃惊地问禅师。

禅师淡淡地说:“我没有佛性是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僧人更加迷惑不解了,他说:“你不是众生,难道你是佛吗?”

“我不是佛。”惟宽禅师响亮的声音响起。

“那你究竟是什么?”僧人问。

惟宽禅师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我不是一个‘什么’!”

惟宽禅师的话让新来的僧人感到更迷惑不解,他说:“你能告诉我佛性到底是什么?是人们经常能看到的,或是能想到的什么,又或是能感觉到的什么吗?”

惟宽禅师说:“你说的什么也不能,佛性只能是悟到。”

惟宽禅师看了看新来的僧人,然后反过来问学僧:“你认为荒天没有水,瘠田没有肥,能耕种吗?”

学僧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能。”

惟宽禅师接着问:“那么你觉得在荒田里注水,在瘠田上施肥,就一定能种出粮食吗?”

新来的学僧怀疑地说:“恐怕不能吧!”

禅师继续问:“那么你觉得香里有没有佛?油里有没有佛呢?”

学僧坚决地回答:“没有。”

“那么你认为买香油,买油烧能烧出佛吗?”

“当然不能!我想请求你告诉我佛到底是什么?”学僧再次问惟宽禅师。

惟宽禅师最后淡淡地说:“真正的佛,其实是一种澄静的智慧,也是一种明亮的作为,佛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人生过得没有争执,没有欲望,深谙处世之道,这就是真佛!”

清以自守就是佛性。人生难得的就是清守,懂得安贫乐道。修养佛性不单如此,而且作为人生的修养更应该如此。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说的就是要淡泊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和意见。人生一世,只要坚守自己的本分和原则就可以了,安守本分但是不沉迷于落魄。不管是乱世还是盛世都懂得善用自己,该出头的时候绝不退缩,该退隐的时候也绝不含糊。人生如戏,不管是上台还是退场都是一样的精彩。

南怀瑾说一个人要做到在治平之世里面而不被埋没才华和能力,在混乱之际不会遭遇生命的危险,实在是件难得的事情,这样的人生很不容易。君子固穷,君子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会坚守自己的本分,能够安贫乐道地享受现在的生活,而不是去追求与自己的生活不相协调的物质生活环境。

成不自喜,败不自悲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南怀瑾对这段话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令尹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名的宰相。子文姓斗,名谷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子文叫斗谷于。令尹是当时楚国的一个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首相,而子文是斗谷于的封号,后世之人在说起他的时候尊称的是他的封号。“三仕为令尹,无喜色”。说的是他三次上台做宰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一点儿也没有高兴过。“三已之,无愠色”。是说他三次下台卸官也并没有感到难过。

南怀瑾说人在官场里或者别的场所,经历上台或者下台,即使修养和内涵都很好,但是能够做到淡泊的人并不多。南怀瑾觉得一个人一旦得到高官厚禄必定神采奕奕,立刻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不同了。“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人之常情,高兴之情自然流露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个人获得很高的地位而没有表现出高兴,南怀瑾说这是很难得的修养。

南怀瑾说“不喜不愠”也是很重要的修养。一个人下台的时候,受到朋友的安慰:“这样好,这样就可以休息休息了。”他会回答说:“是呀,这样我就可以省去很多的烦恼和心思了,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呀!”这样说的不一定是真心话。南怀瑾强调说一个人并不容易做到安于台下的程度。唐代有诗说:“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种情形是不足为怪的,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所以南怀瑾说“不喜不愠”也是很重要的修养。

世人在权位和名利之间能够做到成不自喜、败不自悲的境界是很难的,这不仅要求要有很高的素质修养,也需要淡泊名利的心态。鲁迅先生早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话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一笑,包含了多少沧桑和宽容。人生苦短,岁月无情。人生短短几十年如同行云流水,生命不可能周而复始,要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这样生活得才会有境界,生活得才不会太累。人生的态度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

南怀瑾说人生最难的不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就如上台,那么就在在职期间完成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地做好;如果下台了,那么就可以借着机会休息一下,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看着别人的成就心里无动于衷。南怀瑾说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南怀瑾认为,身为前期的一个头,在下台的时候能够尽心尽力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并且交代新来的、接替自己职位的人实属难得,具有大将之风。很多人在交接手头工作的时候只是普通地交接,对于新来的接班人只会轻描淡写地说:“这件事情我办好了一半,你接手以后就开始着手办吧。”然后就这样了事。而斗谷于却毫不吝啬地把事情的困难、机密,全部告诉新来的接班人。

世人都知道,人生处在一个位置的时候就会对这个位置的情况有所了解,也就是世人常说的经验。很多人都会有工作或者别的经验,在新旧交接之际,过去的人总感觉到心里不是滋味,这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事业在新旧交接的时候,即将要成为过去的旧人多半不愿意把困难所在告诉新任的人。哪怕双方是好朋友,情况也是一样的,该什么样就什么样,而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南怀瑾说很多人原来是很好的朋友,一旦一个在台上病危了,那么另一个去医院探望的人,看似很关心的样子,其实说不定是关心病人手里的印章,而不是关心病人的情况是否会有所好转。其实这也是人的本性。

人生一世,能够在进退之间做到淡泊的人很少。进退之间的心态很重要,也取决于自己。如果在退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那么必将是带着怨恨而去的。心里有积怨不但会影响身心的健康,甚至会让以后的工作都不那么顺心。如果在晋升的时候,过分地喜悦、张扬无忌,那么必将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挤。所以南怀瑾说在人生的进退之间能够做到淡泊从容是很有修养的表现。

不管是惊涛骇浪还是富贵荣华,于人生而言,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人生会历经各种生活的经历,或大喜或大悲,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能够看淡人生苦乐,相视一笑泯恩仇是一种大智慧;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一种高深的修养。

做人要善于舍弃,由舍而得

中国有句古话说:“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有人选择勤奋,有人选择清闲;有人选择事业,有人选择家庭。在人生的路上,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间,无须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挣扎,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南怀瑾说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的“自我”而得来的。这样的情形就如人手里拿的一样东西,别人需要的时候一定舍不得给别人,因为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自己正需要的时候。但是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这个东西而给别人,那么这就是最快乐的境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坏事也可以成为好事,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生命如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船,船上载着太多的诱惑和虚荣、功名和利禄,所以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困惑和迷茫。要想自己有一个顺利的旅行,必须有所准备,该舍的舍,该取的取,轻装上路,平安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今天得到了,明天也可能失去,所以对待生活就像对待人生一样,用一颗平常之心去面对就可以了。

一个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手伸进了收藏架上摆放的一个花瓶里。这个花瓶不是普通的花瓶,是个精美的青花瓷古董花瓶。他的手伸进去了,但是当他要把手拿回来的时候,却怎么也拔不出来。这下,孩子的父母就慌了神,孩子的父亲试了几次后都无济于事,这时候就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