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赞美的语言能让人忘记感伤,斥责的语言让人倍感失落。孩子脆弱的心灵需要美丽语言的守护,因为只有置身于优美语言构筑的世界中,孩子的智慧才能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营养”出孩子的阳光心态
什么是阳光心态?我认为包含了很多内容,阳光心态应该是一种乐观向上、知足、积极的心态。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四周明媚阳光照……”这是一部著名电影《英俊少年》的主题曲,电影中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形象博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保持“英俊少年”那样的阳光心态。
尽管家长和老师都想让孩子能变成“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却仍然有不少孩子心胸不开阔、胆怯自卑、逆来顺受、孤僻不合群,等等。
生活中,一些家长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导致孩子的心灵发展不健全,消极地学习着、生活着。
我们还是来谈谈家长的“榜样作用”吧。有“阳光心态”的父母,才有“阳光心态”的孩子。反之,只会使孩子的情绪变得糟糕。
我的班上有个女孩子,脸上总是带着与年纪不符的忧郁。虽然也是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可是性格非常内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副恹恹的表情,同学们也很忽视她。我让她带我到她家进行家访,刚到门口,就听见屋子里传出争吵声和摔东西的声音,她没有任何反应,好像已经习惯了似的。
我和她的父母在客厅聊起来,谈及孩子自闭的性格,她的母亲抱怨开了:“我们这么辛苦为了什么?不还是为了她?这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我们省心。”
“她还是很听话的孩子,就是不太爱和别人交流。”我说。这位母亲马上激动起来:“我不许她跟别人来往,社会太复杂了,坏人又多,万一出事怎么办?”接着,她开始跟我抱怨工作的繁重,教育孩子的压力,唉声叹气贯穿了整个谈话过程。
我明白了那个学生的症结所在,她的父母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吵架,父母给了她消极的情绪,在无形中告诉她:社会很凶险,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而且她妈妈的话语中,无一不透露出对琐碎生活的失望甚至是绝望,试问孩子又怎么能积极向上呢?
父母有了好的心态,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引,这是塑造孩子阳光心态尤为关键的一步。就算孩子对人生有所怀疑,家长应该给孩子指出阳光的一面,而不是眼中只有阴霾。
和上面那个忧愁的女孩子相比,另一个学生小林就是个师长喜爱、同学欢迎的乐观孩子,他妈妈说:“每次一看到孩子的笑脸,就算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也都烟消云散了。”小林的乐观和积极,和他父母成功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小林的父母很开明,他们让小林自由地表达想法,这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是被尊重和信任的,让孩子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父母平时让小林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如果小林有什么还不成熟的意见,他们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而不是违心夸奖。
起初小林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给他报了兴趣班让他学美术,可是慢慢发现小林并不喜欢美术,一坐在画板前就很烦躁,父母经过商量之后,决定根据孩子的喜好让他自己选择。小林对植物很好奇,于是父母经常开车带小林去郊外接触大自然,帮他认识到更多的植物,还带他去图书馆查相关资料。有时,他们也会弄一些植物标本,供小林“研究”,给了小林莫大的支持。
此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小林和其他同伴的交流。平时,小林经常带同学到家里做功课,然后一起讨论问题,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己的想法被同龄人认可,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感是很强大的。
“没有什么比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更好的了。”小林妈妈这样说。她的话非常有道理,孩子的阳光心态就是在家长的信任与尊重中培养出来的。
从小林的成功案例中,有两点值得家长们学习。一是要清楚孩子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按照孩子的特点“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才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们有思想,总希望家长能把自己当成年人看待,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应该摆“老资格”,而是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
二是要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家庭中提倡民主,能给孩子足够的自信。如果想法还不成熟而受到批评,孩子非但不会认为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反而会觉得是对自己的尊重。无论是乐观向上的情绪,还是消极被动的情绪,都是内心追求外界认同的表现。
朋友的孩子姗姗以前比较害羞,不敢表现自己,但是姗姗的语言词汇掌握得很好,记忆力非常强,脑筋灵活。一次学校组织元旦晚会,老师要找一个孩子共同主持,选定了姗姗,并要求她在一周内把台词背熟,姗姗不费力气就记住了台词。预演的时候,姗姗的自信不断增加,后来在晚会上,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表现得特别出色,赢得了热烈掌声和校长的夸奖。
可见,挖掘孩子的潜力和特点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正是因为姗姗的老师充分挖掘了姗姗的特长,才使姗姗信心倍增,不再内向害羞了。
孩子因为家长、老师的理解和关爱而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因为受到表扬而变得快乐、自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两句话能让孩子受益: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
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小磊转学了,崭新的环境一下子让他无所适从。没有朋友,不能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原本成绩优异的他变得不爱学习,考试只排在全班倒数几名。
如果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跟孩子好好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否则只会让孩子陷进“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是不喜欢新环境,越学不进去,成绩也就越不好。成绩不好,也就更讨厌新环境。任何激烈的言辞对孩子都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很快适应在新环境中生活,鼓励他多交朋友,多和老师交流,真正融入集体中来。
鑫鑫上学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件事,班里一个男生总是偷用别人的东西,鑫鑫的雨伞就被他用过。鑫鑫跟我说:“我们几个朋友商量了,哪天非揍那个男生一顿不可。”我认真地看着他,然后说:“东西已经被用过了,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你们应该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鑫鑫恍然大悟。
教孩子转变对待事情的态度,往往有不错的效果,这样孩子才不会一味地“钻牛角尖”,而是换个角度重新观察、更好地分析问题并加以解决。
乐观积极的人生应该从拥有阳光心态开始,用我们的力量影响孩子吧!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营养”出孩子的阳光心态。
正面暗示是灿烂人生的起点
“暗示”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呢?我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有一个小故事总是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有一个人特别喜欢新鲜空气,如果房间很闷,他就会浑身不自在。一年冬天他去别的城市旅游,住进了当地的高档宾馆,因为天气很冷,宾馆的窗子全都上了锁,室内还开着空调,这个人睡到半夜醒来,感到胸闷气短,无法呼吸。他实在忍无可忍,迫切地想呼吸新鲜空气,于是就用鞋子狠狠朝着玻璃模样的东西砸过去,听到玻璃哗啦啦破碎的声音,他才安心地睡觉了。第二天早上他醒来,发现完好如初的玻璃和碎了一地的镜框。
他明明没有砸碎窗户,为什么没有之前那种胸闷的感觉呢?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他听到了玻璃碎掉的声音,误以为空气通畅了,之前难受的感觉自然消失了。
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暗示影响了他们。好的暗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坏的暗示则破坏了孩子的心情。
当孩子即将参加重要的考试时,家长叮嘱孩子“千万不要紧张”;孩子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就斥责说“你真是笨死了”;孩子挑食,家长又袒护说:“他不愿意吃青菜。”这些都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倾向,产生与父母意愿相反的效果。
以上所说的就是负面暗示,负面暗示产生的是消极情绪。孩子年龄小,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退学算了。”这是典型的消极暗示,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信会渐渐消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隔壁班有个男生几乎每天都迟到,老师批评了很多次也没改正,老师只好请来家长。男生的母亲领着男生到了我们办公室,他的妈妈开口道歉:“这孩子就是不懂事,平时特别懒,都怪我们家长没有教育好。”说完,她又转向孩子:“你又笨又散漫,还不听话,快跟老师说对不起!”母亲大声呵斥道。我能看出,孩子的表情很尴尬,脸红一阵白一阵,无论母亲怎么责骂,他就是一言不发。
这位母亲太过愤怒,以至于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办公室这么多老师面前,孩子被母亲批评得一无是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眼里流露出胆怯和自卑。试想一下,如果他的母亲不是声色俱厉地指责他,而是给一些积极暗示,可能孩子会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和他的老师商量了一下,又私下跟那位母亲交流,让她在家里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第二天再上学时,男生又迟到了,他的老师没有再批评,而是说:“你今天就有进步嘛,比昨天早了一点,希望你明天能按时到学校。”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几天时间,男生有了很大转变,不但不迟到了,有时候还早到一会儿,帮助值日生打扫班级卫生。
由此可见,孩子都想要多一点的鼓励和欣赏,家长对他们的肯定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正缺点。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越告诉自己别紧张就越紧张,越想记住一篇文章,大脑越是一片空白。因此,坚持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正面暗示,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给孩子正面暗示,家长首先要有个好心态,注意别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加在孩子身上。孩子都是要求进步的,但是智力发育各有不同,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不少家长接受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孩子的排名不理想,更会大发雷霆。我不赞同这种“以考试论英雄”的做法,考试只是个形式,关键是要孩子掌握学习的技巧,排除做题中的困难,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而不仅是要求孩子有个好名次、好分数。
妮妮的期中考试成绩不是很好,成绩公布后,妮妮一整天都闷闷不乐。我说:“这次考试总的来说虽然不太理想,但是你尽力就好了,起码比上次有进步。”然后我和妮妮一起分析了考试失利的原因,各科的难点、重点。她的其他科目还不错,数学的分低一下子把她总分给拉下去了。我又说:“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数学,加油。”
“加油!”妮妮信心十足地响应我。
学会给孩子减轻压力,教育中融入鼓励,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爱有多少,鼓励就应该有多少。
有个朋友跟我说起她的困惑,她带着儿子小强去姐姐家做客,她姐姐家的女儿妞妞比小强大半岁。两个孩子玩“扮家家酒”的游戏,突然,小强抱住妞妞亲了一口,大人觉得很有趣,都哈哈大笑起来。可是从那天开始,小强特别喜欢“亲”其他小朋友。
小强的行为是受到大人影响的,他偶然“亲”了妞妞,引得大家关注并大笑,这就给了小强一种暗示:“大家喜欢我这么做。”于是他就经常故技重施。其实不用太注意孩子的行为,只要表现出冷淡或者故意忽视,孩子觉得大家不感兴趣了,自己也就不会重复行为了。
这件事再次证明,大人的言语、行为对孩子的暗示作用是巨大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运用,不要给孩子带来伤害。
给孩子正面暗示,家长还要学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及时肯定加以强化,把孩子的长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妮妮,就和她的老师聊了一会儿。老师一边称赞女儿乖巧聪明,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在等待家长的孩子说:“这孩子的妈妈有时候就是太粗心了。”原来,这个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把在课堂上画的小房子给他妈妈看,他妈妈说:“你画的这是什么呀?哪有绿色屋顶的房子?”之后随手把画扔到茶几上了,孩子当即大哭,以后都不喜欢上美术课了。
其实这是孩子的一种创意。有创意当然也是孩子的长处,可惜他的创意被家长嘲笑了一番。如果这位妈妈换种方式问:“能告诉妈妈为什么给房子安个绿色的屋顶吗?”这样询问是不是好一些呢?问话的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肯定。
给孩子正面的暗示,家长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恰当的方法。比如孩子不听话,喜欢跟家长顶嘴,家长可以说:“你一直都是挺乖的孩子,如果再听话一点就更好了。”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取得了进步,还可以说:“我就知道你很棒!”但是赞扬的话也不要经常说,否则会助长孩子自负的心理。
正面的暗示也是要讲求策略的。例如,孩子要参加大考试,一定要给孩子营造出轻松的环境氛围,不要给他压力。
要想让孩子拥有灿烂的人生,就要有个好的起点,“正面暗示”恰恰就是这样的起点。
不要让“恶语”伤了孩子的心
前一阵子,我在网上的亲子论坛里看到一则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