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微软员工已经对鲍尔默的激情习以为常,但每一个面对他的员工仍会热血沸腾。鲍尔默的工作热情感染着微软的全体员工,为盖茨撑起了一片天,从开始的20多名员工,壮大到现在的6万多名。鲍尔默的“煽情”对微软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他自己则成了“激情演讲者”的代名词,形成了“鲍尔默式”的管理方法。
可以说,正是哈佛精神塑造了鲍尔默,鲍尔默的激情和执著得益于哈佛的教育。哈佛大学在挑选学生时,总喜欢挑选那些有能力、有激情的学生,不仅如此,在哈佛大学里从不缺乏激情的元素,哈佛大学的建筑物多为红砖,这种红色被称为“哈佛红”,它象征着一种激情,哈佛大学的这种红是哈佛大学独有的、标志性的红。哈佛大学的运动队名叫“深红”。哈佛大学的日报叫《哈佛深红报》。深红色代表着哈佛师生对追求学问的热爱与激情,更代表着哈佛大学这所古老名校的无比自信。哈佛大学的学生正是有了激情,才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废寝忘食,在激情中勇敢竞争,在激情中摘取诺贝尔奖……
请记住,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不能缺乏激情,因为失去了它,你的灵魂便苍老了。我们见过因为激情而成功的人,但更多的是由于缺乏激情而一事无成的人。所以,拿出你的激情吧,“它是激励,更是行动;犹如棒喝,是质问;更是号角,是催促”。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
1973年,一个叫克莱特的青年考入了哈佛大学。常和他一起听课的是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二那年,美国小伙子和克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软件。克莱特感到很吃惊,退学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说,想要开发32BIT系统,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拒绝了小伙子的建议。
10年后,克莱特成了哈佛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了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克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了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富翁。1995年,克莱特认为自己具备了研究和开发32BIT软件的学识,而那位小伙子已经绕过了BIT系统,开发出了比BIT软件快1500倍的BIP软件,并在两周之内占领了全球市场,他因此成了美国首富——比尔·盖茨的名字也随之传遍了世界。
机遇不等人,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当有好机会来临时,立刻伸手抓住它。不知道克莱特会不会遗憾错失了和比尔·盖茨一起创业的机遇。
大思想家培根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学会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懂得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基辛格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194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基辛格正在美国陆军服役。一辆吉普车停下来,车上走下一位名叫克雷默尔的列兵,他到基辛格所在的连队来和士兵们谈为什么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克雷默尔滔滔不绝的演讲给性格内向的基辛格很大影响,基辛格听后热血沸腾,忍不住做了一件从未做过的事——写了一封表示钦佩的信。基辛格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克雷默尔,昨天我听了你的讲演,真是讲到我心坎里去了。我是否能帮你干点什么呢?”署名是“列兵基辛格”。
克雷默尔读到信后大为感动,他觉得这个写信的人既有纪律又有闯劲。以后的好几十年,克雷默尔在给人讲过不止一次的故事中说:“我同基辛格初次交谈了仅20分钟,就有一种十分惊奇的感觉——我遇到的这位20多岁的青年是个天生的奇才。”
许多年后,人们都把克雷默尔说成是“发现”基辛格的第一个伯乐。然而这番恭维却惹恼了克雷默尔,他吼道:“不,我只不过是使他认识了自己。”
克雷默尔当即为基辛格说情,让他在第84师调往欧洲时担任师长的德文翻译。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基辛格所属的那个部队开到了德国,他果然得到了师长翻译的职务,也从列兵被提升为军士。后来他还被任命为接管德国被占领城市的官员。
战争结束后,基辛格回到了美国。1947年,他根据《士兵权利法案》获得了奖学金并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
可以说,正是基辛格的一封善于抓住机遇的赞美信,为他以后的成功铺开了道路。
基辛格非常珍惜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的机会,他刻苦好学,早晨7点就起床苦读,下午回到宿舍后还要坐在摇椅上看书,他每日必看的两份报纸是《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但他从来不看社论,他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基辛格酷爱网球和棒球,但各种球赛从未见过他的身影。
在哈佛同学的印象中,基辛格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不爱体育、不喝酒、不追求女同学。实在看不出他日后会成为出口成章、机智幽默的外交家。
这一切的努力,只有基辛格自己明白:他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机会来临时牢牢地把握住。
第一学期,基辛格选修了政府学、历史、数学和法语,每门成绩都是“优”。此外他还选了门化学,考试也得了个“优”,欣喜之余他曾考虑过是否献身科学,为此还特地向化学教授凯斯塔沃斯基请教。凯斯塔沃斯基教授说:“我觉得你不应该主攻化学。”结果,化学界少了一位二流的科学家,外交界多了一位超一流的大师。
基辛格选择政府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政府学系的泰斗人物威廉·艾略特教授的影响。
基辛格第一次见艾略特教授时很紧张,当他怀着崇拜的心情走进艾略特的办公室时,教授正在埋头疾书,见进来的又是一个本科生,颇为不耐烦,便给基辛格开了一长串书名,共有25本书,让他回去细读,然后写一篇读书报告,比较一下康德的两部专著《纯理性批判》与《现实理性批判》,并告诉基辛格在完成读书报告之前不要再来找他。第一次见面,教授三言两语就把基辛格打发了。
基辛格的室友听了之后开怀大笑,劝基辛格别理那老头。可基辛格并不气馁,他从图书馆借来那批书,一本本地认真看,每天都熬到凌晨两点。3个月后,基辛格完成了读书报告,当他把报告送到艾略特的办公室后,艾略特对基辛格大为赞赏,说从来没有学生读完过这25本书,更没有人写出这样条理清晰的读书报告。此后,艾略特便将基辛格视为最得意的弟子,并对他鼎力相助。
艾略特把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抱负都倾注在基辛格身上,希望爱徒有朝一日能够脱颖而出,光耀师门。于是每逢周日,哈佛校园内常见到这一老一少在林荫道上漫步,倾心交谈。艾略特在推荐基辛格的一封信中说:“我过去5年教学中,即使在十分优秀的学生中,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方面也无人能与基辛格先生相比。”
基辛格的成绩几乎门门优秀,但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在恩师艾略特的指导下,他主攻政府学和哲学。一次,哲学实证主义这门课他只得了个“良”。“良”对其他学生来说恐怕不算什么,但基辛格却将此视为奇耻大辱,便转为专攻政府学,再没选过任何哲学课。
在哈佛,“标新立异”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基辛格的毕业论文交到系里后,却着实把教授们都吓了一跳。只见洋洋洒洒385页,长过有史以来任何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教授们受不了了:如果今后的学生中多几个效尤者,教授们岂不要累死?于是哈佛赶紧颁布了一条校规,将本科生的毕业生论文篇幅限制在130页左右。
基辛格的毕业论文不仅篇幅长,而且内容也广得惊人——从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谈到历史学家斯本戈尔,一直谈到诗人但丁、荷马和弥尔顿。并且,这篇论文的题目也大得吓人,叫《历史的意义》。由此可见基辛格付出的辛苦。
上天不负苦心人,基辛格终于收获了成功。他担任过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一度成为美国政府中最有权势的第二号人物。1973年,他还获得了诺贝尔******。
基辛格实现了从平民到“美国政府最有权势的第二号人物”的飞跃,这无不得益于他刻苦努力、善于把握机遇的性格优点,他的成功为后来人提供了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哈佛以他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