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24838400000025

第25章 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2)

于是苏格拉底便请格劳孔谈谈他打算如何为城邦作贡献。正当格劳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你是不是首先考虑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劳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道:“但是,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劳孔回答说:“唔……我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考虑过。”

之后,苏格拉底又问:“那么,你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什么看法,比如削减开支、粮食供应、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等?”格劳孔对这一连串的问题要么回答不清楚,要么说没考虑,要么推托说这类事没必要亲自处理。

看到格劳孔面露难色,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好多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是如果能先从帮助一家着手,就可以慢慢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加你叔父家的福利试试呢?”

格劳孔说:“这是个好主意,我想,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苏格拉底笑了笑,说:“怎么?你连你的叔父都劝说不了,还想说服整个雅典人吗?年轻人,要当心啊,一心要出名,没准最后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凡是那些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广博的人。如果你真的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人崇拜的话,就应当努力追求最广博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事务,也会很容易地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于是,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劳孔被彻底说服了。

苏格拉底的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被哈佛大学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案例分析法”,像哈佛商学院,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用“案例教学”来进行的,这是哈佛的一大特色。

哈佛的“案例教学”方式就是把一些有代表性、有争论的事例,拿出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然后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

一开始,教授都会给学生一叠20~60页的厚厚的资料,上面详细记录着解决问题需要参考的相关信息,学生们把这些材料全部看完至少也要花两个小时,看完后,就要开始讨论了,比如针对“若你是管理者,将如何分析?”的问题,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在哈佛商学院,“课堂就是用来辩论的,不是用来讲课的”。这样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次一上课,教授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案例内容,了解与案例相关的理论并准备好如何应对提问。因此,在课上,教授几乎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上课就开始点名,最先被点中的学生用一分钟的时间来陈述自己对问题的整体看法,然后其他学生就开始了辩论。

一堂课80分钟,几乎每个学生都要踊跃发言,因为这是计分的。

教授问的每个问题都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证明他有自己的道理就行,独特见解是哈佛提倡并鼓励的,即使是看法错误但论证过程具有建设性也都能得到教授的认可。

反之,如果逻辑混乱、发言没有原创性,这样的看法就很难通过教授的“法眼”了。

在辩论的过程中,整个课堂会沉浸在充满激情的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人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不惜找出各种理由去驳倒别人的观点。

在精神高度集中、思维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他们也对自己被激发出的潜能感到惊讶。

“案例教学”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佳方式。“案例教学”与教授拿着教科书讲课完全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模拟体验,让学生们置身于真实的事例现场,互相辩论。

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是哈佛首创的,现在已经推广到了全世界的商学院和大学。

鼓励辩论,因为真理越辩论越明朗,哈佛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想法、有主见的人。

在辩论中,虽然也可能面对漠视和嘲笑,虽然充满着恐惧,但是,没有人会退缩,学生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地举手,不断地尝试……就是通过每天这样的辛苦,哈佛学生才拥有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所以,哈佛教授鼓励学生:“不要把自己置身事外,积极地投入进去,大胆辩论,只有在辩论中才能不断加深对真理的认识,经过各种观点的强烈碰撞,真理也会越辩越明。”

创新是一种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是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对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解。

美国之所以领先世界,并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强大的武器和富足的金钱,关键在于它拥有一个庞大的人才资源库,而哈佛大学是“美国的思想库”,也是各种创新思想的发源地。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创新思想写入国家根本大法的国家。

如果说在过去,创新是一个人生存发展、获得成功的基础,那么在将来,这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个人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这样的要求下,哈佛大学也不断通过自身的改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并引领着时代不断向前。哈佛大学教育学主任、考古学家波尔姆曾经说过:“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

在改革中前进的哈佛大学永远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和激情,永远保持着不竭的创造力,尽管“学生一代接着一代,就如同海水一浪接着一浪地冲击着陆地。

有时是静静的,有时则带着狂风暴雨的怒吼。不论人的历史是单调的还是狂骤的,有两件事物总是新鲜的,那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一所大学所关心的。

我们学校的年纪已经可以用世纪来计算,但只要它热切地追求这两件事,它就永远不会衰老。”这就是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博克在第340届毕业典礼上的一句致辞。

美国人埃德温·兰德是一个著名的发明家,他1909年出生,1926年进入哈佛读书。曾因成功地研制出瞬时显像相机而闻名于世。他曾任美国宝丽莱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是世界上最富有成果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之一,他获得的专利权达200多项。然而,这位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却连大学都没有毕业。

1926年,17岁的兰德还是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天晚上,他正走在繁华的百老汇街头,街上驶过的汽车车灯刺得他眼睛都睁不开,突然他有了一个想法:是否有办法既让车灯照亮前面的路,又不会刺激行人的眼睛呢?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课题。于是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便去申请办理了休学手续,一心研究偏光车灯的创造发明。

两年后,兰德的第一块偏光片终于研制成功了。他匆匆地赶去申请专利,不想早就有4个人申请了此项专利。兰德辛辛苦苦做出的第一项成果就这样白费了。

1929年,兰德与妻子泰莉又回到了哈佛大学继续读书,哈佛大学把一个大的实验室提供给他们使用。3年后,兰德把经过改进的偏光片在哈佛大学物理学会上发表,他再次要求从哈佛退学。他只想早日生产出实用的偏光片,为了这个目标,他不愿意等待,也不在乎什么学位。此后,兰德与哈佛大学年轻的物理讲师惠莱合作,创立了实验室专门制造兰德发明的偏光片。

专利局终于在1934年把偏光片的专利权给了兰德,这是他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一次,在兰德照相时,他的女儿不耐烦地问道:“爸爸,我们要等多久才能看到照片?”女儿的这句话引起了兰德的深思,他想:如果照相机也能像电视一样,通上电一按开关就能看出效果,那将来一定会大有市场。

于是兰德下决心研究出一种在几分钟内就能看到照片的新型相机,给目前的照相技术带来一个大飞跃。

经过苦心研究,兰德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发明了瞬时显像照相机,并为它取名为“拍立得”相机。这种相机能在60秒内洗出照片,所以又被称为“60秒相机”。

兰德成立了“拍立得”公司,将“拍立得”相机投入市场,这种相机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拍立得”公司的销售额实现了猛增,10年中便增长了40多倍。

当然,这还有赖于该公司奇特的推销方式,他给每个大城市中的一家百货公司一个月推销“拍立得”相机的专卖权,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他还利用著名的游览区,让来度假的人们成为“拍立得”相机的义务宣传员。

1939年,“拍立得”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推出了轰动一时的立体电影,观众必须戴上该公司生产的眼镜才能入场观看,这又为“拍立得”公司大赚了一笔。

后来,“拍立得”公司又设计出携带方便、重量不足1磅的袖珍式相机,再后来,一种更便宜并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新相机在20世纪60年代也问世了。

除了相机,兰德的公司还研制出了许多光学仪器和保护视力的畅销产品,如保护视力的太阳镜、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前灯的偏光片、受科学实验室和照相爱好者普遍欢迎的滤光片和滤色镜、能使光线柔和的灯罩等。

当兰德谈到促使自己不断发明出新产品的动力时,说:“走自己的路,当你快要接近目标或者即将找到答案的时候,你必须不停顿地工作下去,直到完成你的工作,找出最后答案。假如在这个关键时候,你停滞不前或被打断了,那么,以后你也许要用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把这失去的几小时或几十个小时补回来。”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当人们请教兰德有什么成功的奥秘时,他笑笑说:“一个企业,不仅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要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样,企业就不会停滞不前,将永远充满活力……我相信人的创造力,它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就无事不成。”

的确,创新能力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它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兰德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才可以创新,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创造的灵感,创新就在身边,只要你处处留心,人人都可以创新。

创新并不是超智慧的人才具有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要处处留心,一个小小的创意,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成为你走向成功的基石。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碰到难题的时候,它是在提醒人们要学会思考和创新,唯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生活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