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24838400000008

第8章 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知识则痛苦终生(1)

哈佛大学的神童是怎样学习的

1914年,一个美国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当时年仅15岁,名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是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儿子。

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被人们称为“哈佛神童”。他的学历非常奇特: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已经能够熟练地用母语进行读写。5岁时,他看到了父亲放在家里的骨骼标本,于是对人体产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很快他的水平便达到了职业医师水平。

6岁那年,他开始和别的小孩一起上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可是早晨才入学,到了中午,他的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却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了。他惊人的学习天赋让所有老师都吃惊。也是在这一年,他学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

第二年,他7岁了,因为年龄不够,中学没有接收他,他只好自学,主要功课是高等数学,因为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

一年后,他8岁,终于被中学录取了。他的功课门门优秀,尤其数学更是出类拔萃,没多久,学校就同意他不再上数学课,并让他协助老师批改同学的作业。他在中学期间还编写了好几本教科书。不久,他就退学了,因为已再无课程可学。

这位9岁的小神童出了名,许多人都来出难题考他,结果更令人吃惊。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用连博士都感到头疼的难题来考他,结果他很快答了出来。

随后两年里,他都是自学。在11岁时,他便考入了哈佛大学。

进入哈佛不久,他的才能便让那些哈佛教授们都感到惊讶,他很快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难题了,他极其擅长连不少学者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并且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他精通古希腊文,在读一些晦涩深奥的文学名著时,就像其他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那样轻松自如。同时,他还熟读了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等,并熟悉美国的政治和宪法。

在1914年,这位小神童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并选择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在这一年,哈佛还出了两个像他这样的小毕业生。一个是塔夫托大学神学教授的儿子,叫阿道夫·伯利,他比塞德尔兹稍晚一年进入哈佛大学,但他只用了3年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课程。

另一个神童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诺伯特·维纳,他10岁就考入了塔夫托大学,14岁大学毕业后便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12年,年仅18岁的维纳顺利地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这些神童的学习能力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是遗传还是早教?没有人能给出让人信服的回答。此时打盹,你将做梦;

此时学习,你将圆梦

这是一个关于哈佛医学院院长的故事。

在某一年的新生入学会上,院长照例要发表讲话。这位院长一上台就说:“台下在座的诸位都是今天步入医学界的佼佼者。”众人得意。院长继续说:“10年甚至20年后,在座的各位当中可能有的人能治好癌症,有的人能治好糖尿病,甚至还有更加厉害的,能治好感冒。”这句话让新生们都笑起来了。

但是院长话锋一转,说道:“自人类有文字以来,医学史上有记载的疾病种类已经超过几千种。在今天科学进步、医学昌明的时代,我想问问,在座的诸位,有谁知道,在这些有史为证的几千种人类的疾病中,有多少种是我们在今天已经完全了解并能彻底治疗的呢?”众学生交头接耳。没有人说话。于是,院长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42。

“没错,42种。就是说今天我们已经真正了解并能够彻底治疗的疾病,只有42种。而其余的疾病,我们都只是在猜。”众学生愕然。

院长说完就转身走了。留下新生还在沉默着。

最厉害的医生治感冒,最差的医生治癌症。这个故事也许会让你发笑,但是,笑过之后,也许会意识到它所传达的重点其实并不在此。在当今我们认为医学已经极度发达的社会,其实人类真正能掌握并彻底治疗的疾病却只有42种,这是有自知之明的哈佛教授的自嘲,也是对那些无知的缺乏自知之明者的冷嘲。

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对真理的探索就像浩瀚的宇宙永远没有终点。

所以,哈佛教导她的学生们:“你们每个人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获得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真理而来。”虽然哈佛所招收的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前途的学生,但是在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中,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这个世界的皮毛,所以,学习就必须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投入到对真理的探求中。

哈佛学子都知道:“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知识则将痛苦终生。”

所以,每个有幸进入哈佛的学子都会努力学习,绝不浪费时间。一张名为“哈佛大学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的图片传遍了各大网站的各个角落,图片上,4点半的图书馆里依然是人满为患。

没有人怀疑这张图片的真实性,因为它的确是哈佛校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

哈佛的学生个个惜时如金,学习极为刻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很平常的事情,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学我这门课,一天就只能睡两小时。”

学生就会想:“那么,如果我学4门课,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

但倒贴睡眠时间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对学生而言,几乎每节课前都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如果没有阅读,就根本听不懂教授在讲些什么,更不可能参与课堂讨论,实现和其他学生的互动,这会很大地影响自己的成绩。

一个在哈佛读本科的韩国女孩在入学第一年就选修了一门韩国文学课程,由一名韩国著名教授授课,但即使作为韩国人,女孩也感觉到学习的吃力,她说她真的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是怎样的。

这位韩国女孩在第一年选修了5门课程,每位教授都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要想出色地完成这么多课程,就只有牺牲晚上的睡眠时间和周末的休息娱乐时间,尤其是在临近大考时,女孩每天平均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在哈佛校园里,你看不到那些打扮入时的学生,每个人的着装都是简单朴素,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打扮自己,女孩也根本没有时间花费在化妆上。

每个哈佛学子都明白:如果想在以后步入社会时得到更高的肯定和成功,就必须在现在努力学习。“此时打盹,你将做梦;此时学习,你将圆梦”。

在哈佛学习期间“没有晒太阳的时间”。紧张的学习节奏会从入学的第一天持续到毕业的最后一天。

你听说过哈佛的魔鬼考试吗?在哈佛,学习的压力大,一方面是来自于哈佛淘汰制度的残酷。这更多的是表现在考试上。这些考试安排得很多,不仅有例行的期中考、期末考,有的科目还举行月考,每次考试都像是一次战役,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教授们平时也会布置一些作业,而这些作业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每个哈佛学生都得绷紧弦,努力地学,丝毫不能有所松懈。

有一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次期中考试的前几天,由于压力过大,哈佛学生约翰晚上总是很难入睡,只要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万一考不过怎么办。于是,他决定邀请同学吉姆一起去打球,以缓解紧张的压力。吉姆同样也对这次考试充满焦虑,几乎和约翰一样紧张。

虽然二人都是很好的网球选手,但是,那次打球表现太糟糕了,有好几次约翰几乎抓不住球,并且他们在打球时还在谈论着考试,两个人都担心考不过需要面临的糟糕境地,都是心事重重。最后,由于过度紧张,两个人无法再继续打下去,只好早早地收拾东西回去继续复习,结果,让他们感到安慰的是,两人在考试中都顺利地通过了。

尽管哈佛的考试让人感觉就像在经历炼狱一样,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会拒绝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请充分享受这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这样告诉她的学生们。哈佛人之所以成为哈佛人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痛苦,更坚强的努力。

每个哈佛学子都深深懂得“现在流下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只有比别人起得更早,比别人更勤奋,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的确,他们曾经洒在书上的汗水更多,睡在床上的时间更少,这便是哈佛人成功的秘密。

所以,当你还在抱怨不能取得成功时,你问过自己:我努力了吗?

连学习都征服不了,

你还能做什么

1912年的一天,在哈佛大学举行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了一个少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看起来就像还没有成年,这样年龄的学生站在一群哈佛博士之中,执行主席当然非常惊讶,便询问他的年龄。

不想少年却缓缓答道:“我的年龄的立方是一个4位数,这个数的4次方是个6位数,我年龄的这两个数,刚好把10个数字0、1、2、3、4、5、6、7、8、9全用上了!”

少年的话音一落,举座震惊,包括执行主席在内的所有人都一下子被难住了!

其实这并不是很难的一道题,只需一点数字“灵感”便可猜到。21的立方是4位数,22的立方是5位数,所以他最多21岁。同理,18的四次方是6位数,17的四次方是5位数,所以他至少18岁。这样,就将范围缩小到18、19、20、21这4个数中的一个。

剩下便可一一筛选。20的立方是8000,有3个重复的0,所以被排除。19的4次方是130321,21的4次方是194481,也被排除。最后只剩下18。18的立方是5832,而四次方是104976,正好应对上10个阿拉伯数字,多么完美的组合!

出这道难题的少年名叫诺伯特·维纳,他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

1894年11月26日,维纳出生在密苏里州。他的父亲列奥·维纳是一名语言学家,在哈佛大学斯拉夫语系担任教授。父亲小时候就是智力早熟,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和语言天赋,父亲当时是人们眼中的“神童”,他13岁就会说好几种语言,18岁时独自漂洋过海,移居到美国。维纳从小便显示出的天赋就是得益于父亲。虽然维纳的父亲是一位神童,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神童,更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是神童。

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悉心教育,维纳从小就表现得聪明过人,他3岁半便开始读书认字。6岁时,他迷上了数学的运算,同时语言天赋越发明显,拉丁语、希腊语、德语和英语,不论何时何处,都可随时拿出来应用。在其他孩子玩警察和火车司机的时候,维纳就立志要当一名博物学家。7岁时,他开始深入学习物理学和生物学,甚至超出了父亲的知识范围。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雅内的精神病学著作,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文学名著等,几乎无所不读。12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塔夫托大学就读,为的就是避免由于把一个神童送进哈佛,而惹起人们的过分注意。

维纳14岁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攻读哈佛大学研究院的生物学博士学位。生物学是维纳从童年开始就一直渴望的,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但是,由于动手能力差,维纳的实验工作失败了,而且他的深度近视更为他的研究增添了麻烦。

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维纳转到康奈尔大学去学哲学,第二年又回到了哈佛大学研读数理逻辑,并在18岁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哈佛哲学博士学位。

对于维纳的成功,他自认为先天智慧占两成,后天的教育占八成,他一直感激父亲对自己的教育。

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维纳9岁时,他的数学水平就已经超过了普通大学一年级的水平。在学校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称他为“小神童”,连维纳自己也对这个称号沾沾自喜,但父亲认真地对儿子说:“记住,你不是神童。”然后又严肃地告诉周围的人说:“请不要叫他神童!”

父亲的教导让维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仅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又有什么动力去继续学习,继续成长呢?父亲正是看到了自满会扼杀进取心和创造力,才适时地对维纳的观念做出了调整。

是的,真理就如同浩瀚的宇宙,一个人的所知也只不过是零星的一点,学习是无止境的。所以,为了向更广、更深处求知,维纳必须克服自满的情绪。

于是,维纳拒绝承认自己是“神童”,为此,他不惜和学校的老师翻脸。从此,没人敢再叫他“神童”,大家都不能理解他的举动,认为他是一个古怪而骄傲的人。

在学术领域,维纳铭记父亲的告诫:“不要急于求成,年轻时多学东西比多出成绩会更有帮助!”虽然身兼神童和少年博士的双重身份,维纳却在快40岁时才当上教授。

谈到自己的人生,维纳很感慨:“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从没将自己当成神童。当年,如果父亲没把我送进一所普通大学,而是直接送进哈佛大学,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我。”

像维纳这样天赋极高的神童都如此刻苦学习,在征服学习的路途上,保持着寻求真理的激情,且不为外界所扰,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