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4843700000048

第48章 豺狼的表演——两次世界大战(5)

在德国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首当其冲,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波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兰处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接捷克斯洛伐克,北临波罗的海。在军事联盟方面,波兰还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所以,占领波兰,德国不仅能从中获取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一方面,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令一方面,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下一步就是侵略波兰。可以说,占领波兰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1938年10月起,德国接二连三地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求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地区,并且进一步提出将位于“波兰走廊”的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当这些苛刻的无理要求遭到波兰政府拒绝之后,希特勒决定采用武力迫使波兰就范。德军制订了侵波战争的计划,并取代号为“白色方案”。此方案的战略计划是利用装甲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对波兰实施突然袭击,首先歼灭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主力,占领西部和南部工业区之后,继续向波兰腹地推进,围歼波军残余部队,力求两周内一举灭亡波兰。波兰战役是“闪电战”在实战中的首次应用。为了能迅速地吃掉波兰,希特勒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欺骗手法麻痹对方,通过和平的假象掩盖紧张的战备活动。对原来与波兰有边境争议的但泽区域,希特勒故意表示自己的妥协,不仅向波兰表示“德国方面,可延至来年或更久”,而且还向英国政府示意“但泽问题乃属地方性问题。”就在发起战争的前几天,德国还特意派遣了一艘伪装为训练舰的战舰访问但泽,同时派了一个“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波军参谋部,并向波兰军事当局解释:“德国准备进攻波兰全是谣传,德国确定不动员。”而临战的前几小时,德国外交部长还假装非常亲热的样子与波兰驻柏林大使举行了会谈。会谈后,柏林电台立即广播了德国的和谈提案。就是在这样和平气氛的掩盖之下,希特勒向波兰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和作战物资。部分德军还假扮成但泽军队的模样,从东普鲁士进入但泽。德国的法西斯组织“黑卫团”,则以进行体育比赛为名进入但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只差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了。为了“名正言顺”,希特勒导演了“德国遭到波兰侵略”的闹剧。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着波兰军装的德国党卫军假冒成波军,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不仅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希特勒和德国,还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实际上是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全德各电台都广播了“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9月1日拂晓,德国便大举入侵波兰。

德军依据“闪电战”的要求,首先出动了两千多架轰炸机,对波兰全国主要的机场、电站、桥梁、行政中心、交通枢纽进行了狂轰滥炸。以坦克和摩托化师为先导的地面部队在飞机空袭的掩护下迅速突破了波军防线。深入波兰腹地后,德军如入无人之境,以每天近六十千米的速度向前推进。

除了利用飞机、坦克、大炮实施正面进攻外,德军还利用潜伏在各地的奸细制造恐慌和混乱。波兰当局被希特勒最初制造的假象所迷惑,错误地认为德军主力被英、法牵制着,不会东调进攻波兰。等到发现德军大兵压境时,波兰政府才迟迟于1939年8月24日开始军事动员。由于时间仓促,波军只动员了40个师和22个旅仓促应战,结果在德军的闪电式进攻下,防线迅速瓦解。9月16日,波兰政府被迫逃往了国外,德军两个兵团于当日胜利会师。9月17日,德军便包围了波兰的首都华沙。德波战争爆发后,9月3日,与波兰订立盟约的英、法两国政府便对德宣战,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实际上,英、法政府却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对德国只是宣而不战,开始了奇怪的“静坐战争”,眼睁睁看着波兰遭受德国的侵略,对德国只进行外交的谴责而已。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英、法的“静坐战”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从此把人类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最华丽的转身——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敦刻尔克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港口城市。战争爆发后,它以发生在这里的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撤退而闻名于世。在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短短9天的时间内,近三十四万英、法联军在这里奇迹般地逃离了德军的西、南、东三面重围,回到英国本土,从而为日后盟军的反攻保存了重要的力量。

德国法西斯在1940年5月10日开始对西欧发起进攻。当时德国拥有一百多个师,三百多万军队,相当于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总和。当时,假若英、法等国能够积极联合,共同抵抗德国,德国就很难实现进攻时闪电般的进度。然而处于虎狼之侧的法国却盲目地认为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足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因而在心态上高枕无忧,战略上呆板保守,对德国的步步紧逼视而不见。即便是在德、法边境上,也只是小规模的互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也称“静坐战争”。

法国的消极应战终于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这个曾称雄欧洲大陆的大国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即宣告灭亡。作战时,德军避开了马其诺防线,先攻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然后悄悄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如此一来,法军猝不及防,整个防线被迅速瓦解,数以百万计的法国军队大部分做了俘虏,只有几万人与驻法英军一起从敦刻尔克渡海逃往英国。

在1940年与法国的战局中,德军于5月20日抵达英吉利海峡,使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荷盟军无法与索姆河南部法军的主力联系。尽管英、法联军多次实施反突击,均因兵力不足、行动时间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统一指挥等原因而未能奏效,约四十万英、法联军处于三面被围之势,被迫陆续退缩到敦刻尔克地区。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成为他们唯一的生还希望。

希特勒的一念之差给了联军一次撤退的大好时机。5月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的目的,命令截断联军退路的德“A”集团军群停止前进,尽管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敦刻尔克即将唾手可得,但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停止前进。围歼联军的任务被交给空军和从正面进攻的“B”集团军群,从而耽误了时间,贻误了战机,为联军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四十多万人要赶在德军大规模轰炸围攻之前从这个港口撤退,形势仍然万分危急。因为敦刻尔克港口本身就是一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

5月26日,英国政府下令开始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任命多佛尔港司令拉姆齐海军上将为撤退行动总指挥。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海上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9天。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同时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联军撤退行动一开始,德军马上加强了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两面夹击联军。但在英、法联军顽强抗击下,经历9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

在这次大撤退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式各样的舰船861艘加入救援行列,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这些没有精良装备,没有安全护航的各类运输船只组成了一支奇怪的“无敌舰队”。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却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虽然没有命令要求他们冒生命危险,但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却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次“营救活动”中。

德国由空军取代地面装甲部队消灭敦刻尔克盟军的决定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最大的失误”。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英国历史学家如此评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灭亡始于敦刻尔克,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这次撤退为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坚持战斗的有生力量,堪称“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飞鹰对决——英、德空袭战

在英国首相张伯伦长期的绥靖政策影响下,希特勒的气焰更加嚣张。法西斯德国很快就吞并了与英、法结盟的捷克,紧接着又肆无忌惮地开始向西欧各国进军。消息传到伦敦之后,英国民众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如浪潮般的指责声涌入了首相官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引起了众议员们的强烈不满,几个月后,在一片抗议声中,张伯伦被迫引咎辞职。随后,曾经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担当了内阁首相一职,重新组建内阁,成立了由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构成的联合政府。

对英国人而言,当时的时局不容乐观,德军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在欧洲广袤的土地上,仅仅剩下英国坚守着国土。很快,希特勒贪婪的眼睛盯上了英伦三岛,他原计划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本土,却碍于英国皇家海军强大的实力,没敢贸然采取登陆作战的计划,但没有因此而放弃。经过深思熟虑,希特勒决定凭借空军优势,发动空中“闪电战”,掌握制空权,为海上的登陆做好准备。他指定空军元帅戈林执行这一任务,并因此制订了“飞鹰”计划。

1940年8月12日,德国空军开始有计划地偷袭英国皇家空军的雷达站和机场,结果遭到英国皇家空军的顽强抵抗,交战的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中鏖战,因此损失都非常惨重,尤其是英国。在这场空战中,英国的空军基地和指挥系统遭到轰炸,有5个机场被摧毁,6个地下指挥系统失灵,更严重的是,在战斗中死去了1/4的飞行员,遭到重创的446架战斗机再也无法投入战斗。即便这样,德国空军依然无法征服英伦三岛,战争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相持阶段。

面对久攻不下的局面,德军又一次改变了进攻的计划,将目标转向大规模地袭击英国的重要城市。此举让英国的空中力量得到了重要的喘息时间。8月23日晚上,12架德国轰炸机轰炸伦敦郊外的飞机工厂和油库时偏离了航道,误将炸弹落在伦敦市中心,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民居被毁。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英国军队和人民,也激起了英军更加高昂的斗志。第二天晚上,英国空军就展开了激烈的报复行动,81架轰炸机奔袭柏林,尽管那天晚上柏林上空的云层很厚,能见度非常低,但还是有半数的英国轰炸机找到了目标,投下了大量重磅炸弹,并且撒下很多传单,传单上的内容是:“希特勒无论要打多久,英国人一定奉陪到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本土首次遭到大规模的轰炸。英军的轰炸不仅给柏林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德军防空部队竟然没有击落一架前来轰炸的英军飞机,这大大地打击了德国人的士气。愤怒的德国高层决定展开更加猛烈的报复行动,于是,在接下来的57个日夜里,德军的轰炸机连续地轰炸伦敦,共投下一万多吨炸弹,造成1.26万伦敦市民死于非命。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英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被这样大规模的轰炸吓倒,他们和德国人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成功阻止了德军进军英伦三岛的计划,为以后盟军全线的反攻创造了良好的战略格局。

为生存而战——不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原名为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是俄国著名沙皇——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并且在苏联建立前的两百多年里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苏俄十月革命的发源地。1924年,苏联党中央和苏联政府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而把它更名为列宁格勒,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苏联第二首都”。

德军统帅部考虑到列宁格勒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等因素,将其定为侵略的首要目标之一。攻占涅瓦河上的这座城市被德军看成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德军统帅部妄图杀光所有的居民,彻底灭掉列宁格勒,从而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为此,希特勒特意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一千多架飞机进攻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为了有步骤地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希特勒于1940年12月18日颁布了第21号训令即“巴巴罗萨”计划。在计划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出发,消灭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苏军红军,而后在芬兰军队的协同下,于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对自己的闪电战术十分乐观,他宣称,届时他要在列宁格勒冬宫广场上亲自检阅军队,并把庆功宴会摆在列宁格勒的阿斯托里亚饭店。

德军方面,由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总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有第四装甲兵团下辖曼施泰因上将的第56装甲军、莱因哈特上将的第41装甲军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