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4843700000051

第51章 豺狼的表演——两次世界大战(8)

1941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对多变的战局只能苦苦抵抗。就在这年十月的某一天,英国特别委员会主席孟席斯收到了一份德国人正在加紧研制核武器的绝密电报。读完电报,孟席斯大惊失色。因为如果德国人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全世界都面临着被毁灭的灾难,而近在咫尺的英国必然第一个遭殃。

为了阻止德国研制出核武器,孟席斯请来了流亡英国的挪威情报局局长商讨对策。从挪威情报局局长那里,孟席斯得知,重水是制造原子弹最理想的减速剂,而当时世界上生产重水的工厂非常少,位于挪威南部尤坎镇的海多罗工厂是纳粹获得重水的唯一来源。同时,整个盟国还不具备生产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破坏德国的研究计划,最好的办法就是摧毁海多罗工厂。

摧毁海多罗工厂的计划很快就被提上日程。最初,孟席斯想利用飞机对海多罗进行轰炸,但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海多罗工厂位于哈丹格高原,四周全是崇山峻岭,飞机很难发现目标,即便能准确地找到目标,也不能进行低空轰炸,那样做极有可能机毁人亡,反而会误了大事。面对这种情况,孟席斯决定派遣空降突击队来实现目标。

确定摧毁海多罗工厂的方案后,对海多罗工厂的情报收集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一重任则落到了挪威间谍史吉纳兰德的身上。他接到密令后,马上应召来到伦敦别动队总部。此人是一位体格健壮的工程师,不仅擅长滑雪,而且枪法非常准,此外,选择他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家就在尤坎镇附近,他有很多朋友就在海多罗工厂工作。史吉纳兰德因此收集到很多关于纳粹德国核计划的重要情报。随后,伦敦方面依据他提供的情报正式制订了代号为“燕子”的行动计划。

按照计划,史吉纳兰德和6名挪威人于1942年11月19日潜入海多罗工厂附近,他们利用德国警卫人员换岗的时间偷偷溜进工厂,找到了浓缩室,将20包炸药放在要害部位,点燃导火索后,迅速撤离了工厂。巨大的爆炸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德国士兵,等他们发现时,1000磅珍贵的重水早已流得满地都是。

然而,德国人没有因为工厂被炸而停止研制原子弹。1943年底,德国人修复了遭到破坏的海多罗工厂,并重新生产重水。得到这一重要的情报后,盟军最高指挥部立即派出轰炸机摧毁了工厂的发电站,工厂再次陷入了瘫痪。

在屡次遭到破坏后,德国人决定将生产重水的设备转运到德国的本土,史吉纳兰德在得到确切的消息后,巧妙地伪装成搬运工人,将定时炸弹安放在船底。3天后,定时炸弹爆炸了,随着装载设备的船只的沉没,希特勒的原子弹研究计划也随之成了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美梦。

纪念被忘却的功臣——弗里茨·科尔贝

1943年8月22日,一位自称是纳粹德国外交部高级官员的德国人悄然走进英国驻瑞士伯尔尼的领事馆,要求会见领事馆情报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被带入情报部门负责人亨利·卡特怀特上校的办公室之后,他拿出了一份绝密情报。情报的内容让上校目瞪口呆,因为那些信息实在太让人惊讶了,于是上校断定那是纳粹设下的圈套,将其赶了出去。后来经过证实,来人提供的情报的确属实。那位英国上校被人耻笑为“天下头号傻瓜”,因为他赶走了“二战”中最伟大的间谍,并使英国抱憾终生。

给英国上校提供情报的人名叫弗里茨·科尔贝,当时他是纳粹德国外交部联络官卡尔·里特尔博士的助手。特殊的职位使他接触了纳粹所有的作战计划,德国国防部通过外交部递交的所有重要文件以及绝密文件,都要经他的手转达和呈递,这就意味着他可以看到任何对盟国有用的绝密情报。

弗里茨·科尔贝被英国上校赶出领事馆后不久,美国战略勤务办公室正式起用了他,代号为“乔治·伍德”。从此以后,弗里茨·科尔贝开始全力以赴地为美国人搜集德国的绝密情报。当他前往瑞士时,就将秘密文件装进要递交的合法的外交邮袋里,尽管路途中被盖世太保搜查过好几次,但是没人有胆量打开他的外交邮袋。抵达伯尔尼后,他取出邮袋内的秘密文件塞进大衣口袋里,然后将邮袋递交上去,再将秘密文件送达给美国人。

弗里茨·科尔贝利用自身的外交身份多次冒险,让美国及盟国得到了价值难以估量的情报,包括德国纳粹的军事计划、德国高级间谍的资料、日军的绝密情报等。

1944年7月20日,一个名叫“黑色管弦乐队”的反纳粹组织刺杀希特勒未遂,遭到希特勒的疯狂追捕,结果数千名秘密成员被杀。美国联络员一连几天都没有得到弗里茨·科尔贝的任何消息,还以为他已经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了。让人意外的是,几个星期后,弗里茨·科尔贝奇迹般地再次出现了,并且继续向盟国提供价值不菲的情报。

1945年,德国和意大利战败,日本也随之投降了,一场反法西斯的世界战争彻底结束了。在这之后,弗里茨·科尔贝隐姓埋名,于1970年默默无闻地死去。没有任何人公开承认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许多德国人甚至至今仍然认定他是一个十足的卖国贼。但是弗里茨·科尔贝生前对当年所做的一切没有感到丝毫的后悔,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这样做一切都是为了德国和德意志民族,总有一天会有人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的!”

出其不意的连环计——诺曼底登陆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作战,伴随着这一趋势,在1943年11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经过4天的会谈,决定在西欧开辟第第二次世界大战场,以缓解苏德战场上苏联的压力。按照计划,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奉命出任盟军总司令,统帅近三百万盟军、陆、海、空将士,准备在英伦三岛集结,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场,和东线的苏联红军配合,夹击德军。这一作战计划被称为“霸王行动”。

组织这场大规模登陆战绝非易事,首先是登陆地点的选择,满意的登陆点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以英国为基地的盟军空军作战半径范围内;其次,因为要运卸军事物资和参战部队,登陆场附近必须有良好的港口和平坦开阔的海滩。根据这一要求,3000英里的西欧海岸最后只剩下两处地点可以作为盟军的登陆点,其一是位于加来海峡的从敦刻尔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诺曼底地区的康尼到科唐坦半岛一带。经过反复比较和艰难选择,盟军统帅部认为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是德军防御力量较弱,而且地形开阔,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千米,因而盟军袭击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盟军将“霸王行动”的登陆场最终选定为诺曼底。

登陆地点确定后,如何确立登陆时间成为摆在盟军统帅部桌前的又一难题。盟军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时上陆,以缩短部队通过海滩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上陆,以利于登陆艇在障碍区外抢滩和工兵清除障碍;空军要求有月光,以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综合上述要求和诺曼底地区的实际情况,艾森豪威尔最后决定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时间就定在了1943年的6月5日。

面对如此困难和复杂的大规模登陆作战,盟军唯有出其不意,才有可能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几个桥头堡。届时,盟国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和充足的后备兵员等优势才会真正体现出来。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隐蔽盟军的主攻方向。

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决定借助自己当时一流的、在大战中成长起来的情报机构实施战略欺骗手段,诱使希特勒把德军兵力分散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区。为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制定“霸王”计划的同时,又制订了一项“卫士”欺骗计划。

“卫士”计划有双重目的:一是通过多种欺骗手段,迫使希特勒将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二是通过干扰和破坏德军的通信、情报、后勤和行政系统,迟滞德军对登陆做出的反应。“卫士”计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坚韧”计划,它又分“北方坚韧”和“南方坚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挪威和瑞典两国,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的德军滞留在这些国家,坐等英、美、苏三国的联合进攻。“南方坚韧”计划主要针对法国沿海,其目的是让希特勒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卫士”计划继承了英军在北非欺骗作战的成功经验,甚至吸收了德国人的欺骗实践,因而此次欺骗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骗。

盟军首先通过虚假的无线电通信使德国人淹没在大量的假登陆信息之中,并经常处于戒备状态,造成一种“狼来了”的效应,而当真正的登录计划开始时,会使德军误判“霸王”行动和以前历次的登录信息一样,不过是盟军的又一次演习。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美国甚至虚构了以骁将巴顿为首的“美国第1集团军”的司令。

盟军进行欺骗的另一个有力武器是双重间谍。英国情报机构将经营双重间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英国情报界和其他政府机构成员组成的双十委员会,经营双重间谍。这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作,尽管双重间谍早就产生,但作为散布假情报的工具大规模地运用则是“二战”时的事情。

成功的战略欺骗要求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如果让敌人觉察自己的意图,那么欺骗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盟军在制订战略欺骗计划的时候十分强调保密工作,“乱说会丧失生命”的宣传运动被强化到极限。

盟军紧锣密鼓地为登陆做准备时,希特勒凭其直觉感觉到盟军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登陆,但对于盟军的登陆时间和地点,他却无法得出准确的判断,最后只好借助情报部门的研究判断。可是,以往他最宠幸的情报分析家这次却辜负了他。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巡视了整个法国海岸之后,臆断加来是最可能的主攻地点。另外在登陆时间上,德军认为盟军不会在6月5日登陆,因为这几天的天气条件不适于登陆。而事实却证明,德军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根据盟军拟定的登陆计划,登陆的时间恰恰是1944年6月5日,地点是法国的诺曼底地区,直接参加这次登陆行动的将达四百万人,如果加上后勤支援力量,参战总人数达六百万人之巨。

面对如此复杂而重大的战役,盟军统帅部倍感压力,甚至在诺曼底登陆前,艾森豪威尔已经拟好了承担登陆失败责任的声明,可是由于盟军的双重间谍在登陆前的一系列虚假情报严重扰乱了希特勒的判断,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认为,诺曼底登陆不过是一场佯攻,加来仍然面临一场大规模登陆的危险。于是,从加来调往诺曼底的装甲师和步兵师被命令停止前进,而且其他地方许多兵力都被调遣到加来地区加强防御,听任隆美尔在诺曼底海岸苦苦撑持。至此,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已经绝无取胜的可能。

不一样下场的卓越者——“沙漠之鼠”对“沙漠之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上,有两个不得不提起的著名绰号,分别是“沙漠之鼠”和“沙漠之狐”,前者是指英国的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后者则是纳粹德国著名战将隆美尔。他们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军事谋略家,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战场上,两人都展现出了自己超强的军事才能。分属于敌对阵营中注定了他们无法避开对方,最终在北非的沙漠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蒙哥马利于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牧师的家庭。自小就向往军旅生涯的蒙哥马利,在20岁时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随后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普尔会战,并且负了伤,为此获得了服务优异奖章。1920年1月,他进入参谋大学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少校参谋,1938年10月,奉命调到巴勒斯坦任少将师长。1939年8月,又接任远征军第3师师长职务。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20年间,蒙哥马利潜心研究战争理论与实践,军事才华已经崭露头角。但由于他过于自命不凡而导致他经常得罪同行,人际关系很一般。另一方面,向来以保守著称的英国军界也容不得他的激越雄心和创新意识。于是一纸调令,把蒙哥马利送到了环境艰苦恶劣的北非。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敌人——绰号“沙漠之狐”的隆美尔。两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