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4843700000007

第7章 古河文明之旅——人类文明的曙光(6)

除了宣扬和传播佛教,阿育王还采用了各种人道的统治方法:修订法律,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以供紧急时候使用;隔约三里挖一口井,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还设立行人休息的场所。此外,他还在各地修建了运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提高了农业产量。他还在他所统治的范围内竖起许多石柱,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向民众灌输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这些诏文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东南海岸各地都有发现,是用多种文字写成的,被称为“阿育王诏敕”。他还任命特别的政府官员——达摩官吏来促进友好关系和教导人们要虔诚。

在阿育王死后不到十五年,孔雀王朝便土崩瓦解,从此再未恢复。但是佛教因为得到了阿育王的支持,在世界上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阿育王刚登基时,佛教还只在印度西北的弹丸之地流行,但到他去世的时候,佛教的教徒不仅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还影响不断,逐渐向各国传播开来。阿育王为佛教文化的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两河流域不仅成就了苏美尔文明,而且还促使汉谟拉比在美索不达米亚成就了一番霸业。汉谟拉比在两河流域建立起了强大的古巴比伦王国,更让巴比伦城发展成为两河流域最繁荣的城市,引领着西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长达一百多年之久。汉谟拉比在征服了整个苏美尔地区之后,自我标榜为“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稳固巴比伦这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帝国,颁布了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包括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有282则条文,被刻在一块高大的石碑上。这部法典不仅阐明立法的目的是发扬公道、铲除邪恶,还概括了汉谟拉比的文治武功和制法宗旨,法典中,汉谟拉比把自己描写成为神圣的君王,自称“天下四方之王”。法典的正文包括借贷、经商的规定和关于盗窃财物和奴隶的规定、审判法的规定、婚姻和家庭的规定等九大主题。法典囊括了古代巴比伦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让现在的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

但是有一点非常令人遗憾,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对于汉谟拉比法典而言是苍白无力的。尤其是对奴隶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权利和自由可言。法典中的奴隶制立法完全只是严格保护了奴隶主的权利,奴隶们被视为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只能属于奴隶主。整部法典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思想贯穿了始终,然而对奴隶的利益却着墨不多,仅仅只有5条,奴隶就好像牲口一样,可以任意买卖。但是如果有奴隶敢私自逃跑,一旦被抓回来,不仅仍要交还给原来的奴隶主,还将会遭到奴隶主的重重责罚。还有一条更为严酷的条款就是:如果奴隶无故伤害到奴隶主,轻则受到鞭笞和割耳之刑,重则丧命。古巴比伦严酷的等级关系可见一斑。

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因为青铜器被广泛用于耕作领域,不仅使税收得到了保证,就连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增强。在兴修水利方面汉谟拉比也非常重视,制定了许多关于灌溉管理的条文。手工业的发展也致使分工更加精细,这些都可以从关于织布、冶金、建筑和造船等方面的法律条文中看出,国内外贸易的繁荣让巴比伦城一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汉谟拉比在位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巩固自己的王权,但是在他死后没多久,鼎盛的古巴比伦王国就很快衰落了,而原本刻着法典的石柱也几经辗转,最终被法国人强行劫走。现在,在法国的卢浮宫里还珍藏着这部象征着汉谟拉比王权的法典。

最具影响力奖——《吉尔伽美什》史诗

数千年来,《汉谟拉比法典》不仅拥有不朽的声誉,而且到现在还一直向人类散发着它文明的光辉。而在古巴比伦文明中,唯一能与之相媲美的就数史诗《吉尔伽美什》了,它是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的结合体。

史诗中的吉尔伽美什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在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左右,凭借自己的丰功伟绩成功当上了苏美尔的国王,并受到了人们的景仰,人们对他的故事大唱颂歌。几经流传,关于他的故事也就逐渐被神化了。直到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左右,吉尔伽美什的故事终于被一位说书人写成了一首长诗,这时,《吉尔伽美什》才最终成书。

吉尔伽美什当上国王后,就渴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他带着寻求长生的愿望,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历尽艰辛,不辞辛劳地去为之冒险。就在上帝发洪水毁灭整个人类的时候,因为躲在一条方舟中而幸免于难的一对老夫妇告诉吉尔伽美什,长生不老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一种植物却可以让他恢复已逝的青春,这种植物隐藏在一个极其隐秘的地方,人们很难发现它。

吉尔伽美什为了使自己青春再现,他发誓一定要找到那种植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一个深海的海底找到了这种能够恢复青春的植物。长久的劳苦终于有了结果,长生不老的希望就在眼前,吉尔伽美什仿佛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有着统治苏美尔的雄心和健壮的体魄。吉尔伽美什得到植物后并没有马上吃掉,因为得之不易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东西,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植物被一条蛇偷偷地吃掉了,这条蛇也因此通过蜕皮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吉尔伽美什孜孜不倦追求的梦想瞬间化成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泡影。这位叱咤苏美尔的英雄面对眼前的事实感到万分沮丧,死亡似乎正在向他伸手召唤。此后,吉尔伽美什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再去关心明天会发生什么,只是和妻子、孩子尽情地享受着短暂的光阴。

《吉尔伽美什》不乏宗教性的色彩,充满了世俗性的教诲。因为宗教和神灵在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心目中一直处于显赫的地位,在他们的意识里,神对人具有无限的支配权,甚至掌管着人类的生与死,不管人类怎样努力,最终还是在神的统治之下。

《吉尔伽美什》作为古代巴比伦文明的象征,是一部融合了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智慧的史诗,也是继《汉谟拉比法典》之后的又一大文明成果。

想象力的摇篮——印度《梨俱吠陀》

中亚游牧民族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迈出了入侵印度的脚步。与此同时,他们也为印度带来了最早的诗歌。此后,他们在印度定居下来,不断创造出许多的新作品。后来人们把新、旧作品合编在一起,称为《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之一,它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这样的话,它比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还要早好几百年。《梨俱吠陀》全书分为10卷,收入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诗歌,共1028首,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诗歌总集,诗歌的作者都是世袭的婆罗门祭司。

在《梨俱吠陀》中,反映出了雅利安人在印度历史初期对自然进行的斗争、对异族进行的入侵、征服与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形态。那个时期正是雅利安人由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比较片面,缺乏科学和社会知识,在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他们不得不低头屈服。按照自己的想象,他们认为是某种神灵对世界起着支配的作用,于是他们对神灵顶礼膜拜,祈祷保佑,自然现象就这样被他们神秘化了,吠陀神学和宗教也在这样的土壤和环境中产生了。

在吠陀诗人的猜测中,将宇宙分为天界、空界和地界三界,每界都有专门掌管它的神灵。

在这些歌颂神灵的诗歌中,充分表现出了吠陀诗人奇妙的想象力,其中有一首是赞美黎明女神乌莎的神曲,十分优美:

辉煌是此光,永恒在东方,

脱离于黑暗,纯洁现本相。

乌莎天之女,遐迩放明光,

愿为黎民利,开路示航向。

美丽司晨女,屹立于东方,

犹如众祭杆,直竖祭坛场。

冲开黑暗闸,两扇障碍门,

霞光从中发,净化尤晶亮。

仙子最慷慨,今日放异彩,

教导乐喜者,施舍物与财。

黑色波尼怪,昏睡在梦乡,

堕入暗渊中,永不觉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