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之初,按照“灭国,不灭其祀”的惯例,没有杀死商纣王的子孙,而是将商朝王畿的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禄父(武庚),令其奉守商祀。但是后来,武庚利用周朝内部矛盾,发起战乱,后被镇压。遂周朝改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并命其在商丘立国为宋。微子启之后,又经过四世,到了宋湣公时期。宋湣公的长子为弗父何,次子为鲋祀。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始祖。弗父何让位于弟鲋祀,自为公卿。弗父何传到第五世是孔父嘉。孔父嘉贤德兼备,到宋穆公时他任大司马,宋穆公十分信任他,临死前将儿子殇托付给他。但是,孔父嘉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一次,华父督恰巧看到了孔父嘉的妻子,便心生邪念,欲占为己有。宋殇公继位不久,国家战乱不断,民众贫苦。华父督便趁机陷害孔父嘉,四处散布谣言,将责任推到孔父嘉身上,引起百姓不满,后率兵杀了孔父嘉,并霸占其妻,不久又杀了宋殇公。孔父嘉的子孙为避祸逃奔至鲁国。
从此以后,孔子的先祖便久居于鲁国,世代为鲁国人。孔子将鲁国视为父母之邦,每当离开时总是“迟迟吾行也”,以表达对父母之邦的不舍之情。
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深知“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他在临死之前后悔自己没有学好礼,便嘱托自己的儿子学礼,他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其先祖弗父何有让国之德,正考父有恭敬之风。圣人之后,虽无圣人之名,但必有贤德之人。孔丘就是这样的贤德之人。”
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是因为孔子的先祖弗父何和正考父是贤达之人,被人们奉为圣人。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他是宋湣公的长子。他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争君主之位,让国于其弟。宋湣公死后并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炀公。弗父何不争其位,但是他的弟弟鲋祀不服气,他杀死了叔父炀公,想立哥哥弗父何为君主,但是弗父何让而不受,于是鲋祀便自立为君,称为厉公。弗父何退位公卿,同样为国效力。让位即让国,古人将其视为值得称颂的至德,故将弗父何称为圣人。
另一位圣人是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他谦恭、贤达,且熟读古文,举世闻名。而且,正考父曾辅佐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国君。他位于上卿,却不骄不躁,愈加谦恭、俭朴。《左传》记载,正考父在一只鼎上自制铭文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他接受过三位国君的任命,他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他本人却更加谦恭,第一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低着头,第二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鞠着躬,第三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弯着腰走,连走路也靠着墙边,但是谁也不敢侮辱他。正考父用一只鼎煮粥,也用这只鼎吃粥,就是这样充饥糊口罢了。他在这只鼎上刻上铭文留给子孙后代。后来,这只鼎成了孔氏之家的传世之宝。
此外,正考父还熟悉礼乐、古文,爱好历史。他才艺、文化都超乎常人。据传,他曾经负责校订整理了《诗经》中《商颂》的部分内容。
弗父何和正考父都是孔子的祖先,他们都谦恭贤达,被人们奉为圣人。古人认为,祖宗积德,子孙其昌,孔子从小知礼、学礼,二十多岁就受到众人的赞颂,因此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大力士吗
据《左传》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力大无比,以勇敢、忠诚、果敢著称于世。叔梁纥是鲁国陬邑人,在当时拥有士的身份,人称陬邑大夫。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攻打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偪阳人先打开城门,诱敌入侵,然后再关上城门,聚歼敌军。当时有一部分鲁军进入了城门内,偪阳人突然放下悬门,就在此时,叔梁纥飞步向前,托起了悬门,让城门内的鲁军退了出来。叔梁纥连城门都能托起,可见他果真力大无比。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叔梁纥已经63岁。当时齐国入侵鲁国臧孙氏的防邑(今山东泗水县南28里处),鲁大夫臧纥及其弟臧畴、臧贾和叔梁纥被围困在邑中。前来解救的鲁军驻扎在防邑附近的旅松。天黑之时,叔梁纥、臧畴以及臧贾率领三百武士杀出重围,叔梁纥将臧纥护送至旅松,又返回防邑继续守卫。齐军无奈之下只能退兵。
由此得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力士。他勇猛过人,果断勇敢,忠诚为民,是鲁国的一名良将。事实上,孔子同样身体强健,勇敢有力。《吕氏春秋·慎大》记载:“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孔子的力气虽然不如他的父亲,但他仍能够举起国门上的门闩,这门闩是由一根巨大的横木做成。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其他多项过人的本领。《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意思是说,孔子的智慧超过了以博学多才著称的周大夫苌宏,他的勇敢超过了著名的勇士孟贲,而且他在水中游泳时不用避开蛟龙,陆行不避兕虎,他的力气大到可生拔牛角,他双足疾跑能够追上郊外的野兔,力大可举起城门的门闩。孔子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智勇双全、宽厚待人的一代豪杰。
“麒麟送子”一说与孔子的关系
在古代,麒麟是仁兽,兽之圣者,吉祥的象征。古人求拜麒麟,以生育得子。古人还常将自己的儿子比作麒麟,喻其聪明俊秀,有“吾家麒麟”、“麒麟儿”、“麟儿”等美称。麒麟送子图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案,上面经常刻有一副对联,内容是:“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
据说,麒麟送子的传说来源于孔子出生的神话故事。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孔子出生之前,有一麒麟来到阙里,并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书,上面写着:“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聪明的颜徵(孔子的母亲)知道这是祥瑞之兆,故将一条彩绣的丝巾系在麒麟的角上,到了第二天,麒麟就走了。紧接着孔子就出生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7年)的春天,在西郊大野泽狩猎的鲁国人捕获了一只麒麟。孔子见到后,认为麒麟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是吉兆,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就是不详之兆。他认为这次麒麟出现就是不祥的预兆。因此,孔子十分悲伤,叹息道:“吾道穷矣!”《春秋》中记载有:“西狩获麟”,后就搁笔不作了。两年之后,孔子去世。另在《左传》、《史记》中也有这则故事的记载。可见,孔子的一生都与麒麟有关。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孔子,名丘,姓孔,其父为叔梁纥。从表面上看是父子不同姓,似乎有违伦理。但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是纥,叔梁是字,而没有姓。因此,孔子与其父并不是不同姓。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的遗民,在商周时期,商的姓为子,周的姓为姬。但是,当时是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因此,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却不冠以子姓。
但是,孔子并不姓子,而姓孔。其实,孔是孔子的氏。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而称氏。孔子的孔是最初的氏号,称为孔氏。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的先祖本是宋国的公室成员,到了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阙里文献考》卷一载:“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孔子的先祖孔父嘉让国后,按当时的宗法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列入公室,故别立一族,就以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即为“孔”。因此,孔子的“孔”姓来自孔父嘉的字。
当时男子的名号有称氏、称名、称字,无一定规则。因此,在孔父嘉之后出现了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而这些名号都不称氏,也无孔字。孔氏中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在孔子之后,姓就固定为孔,其子为孔鲤,孙子为孔伋,曾孙为孔白,玄孙为孔求。这样氏就变成了姓,孔氏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都将孔子奉为始祖。据《孔丛子·独治》记载,孔氏立有两座祖庙,一个是弗父何之庙,另一个就是孔子之庙,供后世祭祀之用。孔子九世孙孔鲋说,他们“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哭孔氏于夫子之庙”。孔鲋所说的“孔氏之别姓”指的是孔氏别立一族后不以孔为氏的其他分支。孔氏和孔氏的别姓都将弗父何奉为祖先。孔子的直系后裔都将孔子奉为始祖。
孔子、老子两位天才见过面吗
古代文献如《礼记》、《庄子》、《史记》、《孔子家语》等多处都记载了孔子和老子见面的故事。据考证,至少从战国晚期到汉朝,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据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天才确实见过面,而且至少有三次。
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经跟随老子在巷党这个地方办理丧事,遇到了日食,老子告诉孔子如何应变。老子在周朝丢官之后,到鲁国以办理丧事为生,孔子和老子学习丧礼。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两位圣人首次见面,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孔子当年17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和南宫敬叔到东周洛邑访问时,拜访了担任周守藏史的老子,并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这是两位圣人第二次见面,当时孔子31岁,时间鲁昭公二十一年。
据《庄子·天运》等篇记载,老子被免去官职后,回到宋国沛地相邑,孔子及其弟子到沛地拜见老子,两人讨论了天道。这是二人第三次见面,时间大约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某一年。
相关学者认为孔子和老子二人交往的次数应该在五次以上,但由于史料的缺失,具体详情仍需考证。
《道德经》里面谈的都是道德吗
《道德经》,也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和《老子五千文》,是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被当时诸子所共仰,传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是《德经》,下篇是《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共分为81章。《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正是利用这一思想,在经济上缓解人民的压力,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比如西汉初年的治国方略。《道德经》所谈的是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以及哲学观念等。它是韵文哲理诗体。作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对中国古老哲学、科学、政治和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铸成,中国政治的统一和稳定,都起到巨大影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多少位皇帝拜过老子的楼观台
春秋时期,老子紫气东来,在楼观台传经授道,著书立说,并最终羽化登仙。而楼观台也成了道教的发祥地,素有“仙都”的美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同时享有“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
秦始皇建立了老子庙,清朝光绪皇帝也到楼观台拜谒。从秦始皇建立老子庙到清朝光绪皇帝,15个朝代中共有66位皇帝到此拜谒,修建楼观台达百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