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4844000000054

第54章 明朝卷明朝卷·封建王朝的多事之秋(1)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这是一个比较压抑的年代,贫民出身的朱元璋称帝后,便宣布了大明的高压统治思想。在这样一个压抑的时代,各种“邪事”不断发生;出现了一个勇敢的封建斗士李贽;并且这个时期的文化极其绚烂。

从“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的贫苦身世,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人比他更卑微,更凄惨的了。他曾经在寺庙做过小和尚,后来却成为统领天下的一国之君。因此,他的身世以及成为皇帝的经历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离奇传说。

事实上,朱元璋本人并没有那么多离奇的故事。他自幼贫寒,父母以及哥哥都死于瘟疫,非常的孤苦可怜。他于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人。朱元璋祖籍是江苏沛县,算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父亲朱五四是一个老实的佃农,一辈子受尽田主的欺侮和剥削。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从小贪玩,爱支使别人,是小伙伴中的头脑人物。

在朱元璋六岁那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他的家中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家中最后只剩下他和二哥,连一粒米都没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到附近的皇觉寺做了一名小沙弥,寺中也没有余粮,他只做了几十天的小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了,他只好云游四方。云游期间,他居无定所,风餐露食,靠化缘为生,其实和乞丐没什么两样。不过,经过那些年的磨练,他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云游几年之后,他才回到了皇觉寺。

佛门乃清净之地,但它和大千世界也脱离不了干系。当年庙外民不聊生,自然庙里也无法生存。庙外大乱的时候,朱元璋不能在庙里继续当和尚了,他加入了红巾军。每次打仗朱元璋都非常勇猛,尽显军事才能。于是首领郭子兴就把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了他。后来郭子兴战死,朱元璋就顺理成章接管了全部军权。经过七年的征战,朱元璋成为叱咤战场的首领。

在朱元璋三十一岁的时候,小明王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后来他采取老儒朱升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那年他四十岁,是继刘邦以来的第二个布衣皇帝。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在刚开始进入义军时,没有什么背景,又人生地不熟。在队伍中他就是一名士兵甲,那些将领们对他更是不知名谁姓谁,更不用说赏识他、重用他了。但他在军队中作战勇猛,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就受到了元帅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把他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他为亲兵九夫长。他还把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他。从此,军中改称朱元璋为朱公子,其实他的原名是朱重八,也就是那个时候,他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朱元璋从此有了身份,也有了家。

朱元璋处事非常有见解,他不但是个勇士,还是个儒才。朱元璋在皇觉寺做和尚的时候,读了很多书,所以他的素质还是高于常人的。起义军的将士大都是贫苦农民,素质不高,朱元璋意识到这点,就决定对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

当时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自己一派,孙德崖还有另外三个元帅为一派,两派之间冲突非常激烈。郭子兴这个人也有自身的性格缺陷,他为人傲慢,爱猜忌,气量小,且爱记仇。朱元璋在两派斗争激烈的时候,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的局面。后来他又回乡募兵,很快募兵七百多人,郭子兴很是高兴,提升他为镇抚。

之后,朱元璋又带兵攻破了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他在降军中挑选了两万人编入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在途中,他结识了定远名人李善长,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要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他就能平定天下。朱元璋任李善长为幕府的书记,一起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不久他又用计攻下了和州。在镇守和州的时候,朱元璋一次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便询问他为什么哭,那孩子说是在等父亲。等他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因为不能相认,只能以兄妹相称。他这时意识到,部队的军纪有问题,他的部下扰民生事,并且抢掠妇女。这样下去,他们将会失去民心。因此,他召集部下,申明纪律,并要求所有抢来的有夫之妇,都全部归还,让城中失散的夫妻团圆。这件事被民间广为传颂,朱元璋大得民心。随着郭子兴的病逝,朱元璋逐渐成为队伍中的主帅。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经大将邓愈推荐,朱元璋觅到老儒朱升。就是这个老儒朱升给朱元璋谋划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有一个强大而巩固的战略根据地。战争是人力、物力的较量,而人力、物力需要的是牢固后方的补给。首先要建立一个强大稳固的战略根据地,才能在元军和群雄割据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朱元璋便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将应天(现南京)以及周围的地区作为根据地。“高筑墙”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力量不但可以用来防卫,而且还能用来进攻。“高筑墙”的结果让朱元璋有了一个稳固的战略根据地,并且使得他在这个根据地上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同时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广积粮”就是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当时朱元璋占据的江淮之地虽说是富庶之地,但由于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粮仓早已空空如也。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便采取“且战且耕”的政策,他兴修水利,下令部队在驻地开荒垦地。同时又将民间的壮丁编为民兵,农事耕种,闲时练兵。“广积粮”的结果,不但为军队解决了粮草问题,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朱元璋大得民心。

“缓称王”则是指不要急于称王,以免树敌过多,降低元军以及群雄割据对自己的关注度和注意力。这样一来更加有助于朱元璋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缓称王”的关键就在一个“缓”字,自然一旦时机成熟,朱元璋就会当仁不让。

正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有远见的谋略,让这个“家无立锥地,身如蓬随风”的人,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和尚成为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削陈平张的斗争

当时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长江的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东南有方国珍,南边是陈友定。这几个人当中,朱元璋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就是陈友谅。方国珍和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住他们的割据,张士诚也没有多大的雄心。

陈友谅原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掉倪文俊,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这样陈友谅就觉得应天将会是他的了,于是他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然后,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想要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刘基认为先要集中目标消灭陈友谅。陈友谅势力固然强大,但他杀君自立,上下不一心,所以也并不难攻克。只要等他们的军队深入,再用伏兵击之,便可取胜。

于是朱元璋设计让陈友谅深入,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他修书一封,约陈友谅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做内应。结果陈友谅到了江东桥,发现是石桥而非木桥,才知道上当受骗。但此时朱元璋的伏兵趁机攻起,陈友谅大败,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后来陈友谅又反攻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开战,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此后朱元璋称吴王,张士诚在此之前已自立为吴王,所以历史上称张为东吴,朱为西吴。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很快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在平江战役中,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非常放纵,在被围困的最后一天,他的弟弟还不忘享乐,结果被一炮打死。张士诚也被朱元璋的手下用乱棍打死,时年四十七岁,东吴自此灭亡。

手段最狠的反贪皇帝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最终成为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传奇。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造成了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刻骨憎恨。他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一番非常动感情的话,说在他当老百姓时看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的冷漠,他就恨透了他们,今后遇到贪官敢危害百姓的,绝不会饶恕他们。

朱元璋从来没有忘记他的平民出身,他认为只有禁止贪暴,老百姓才能安稳和平地生活。朱元璋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手段最狠的反贪皇帝。他颁布了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立杀!”六十两银子在明朝开国初期也不算多。

做官这个职业在任何时代来说都算是金饭碗,但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官员们的命运可以说非常之惨。洪武年间,县衙的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这个地方是专门用来剥贪官的人皮的。朱元璋会将贪官处死后,将其皮剥下来,然后塞入稻草,做成稻草人,用来威慑贪官。而第一个被做成如此稻草人的便是他的老部下朱亮祖,朱亮祖是开国元勋,可谓权高位重。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恃才骄狂。

朱亮祖曾经收下一些土豪劣绅的好处,让朱元璋误杀了一个清廉的官员。结果,此事被朱元璋得知实情,便将朱亮祖和他的儿子活活鞭死。但是他念及朱亮祖有功,给他留了全尸,后来的官员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此后,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格,甚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便可以将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若是有人阻拦,不是将他们处死就是株连九族。但这一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明代的实施者并不多。他还制定了刑罚,但仅限于笞、杖、徒、流、死五种。不过朱元璋也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在对付贪官污吏上,他用的绝不仅仅这几招。有的人被活活用刀一刀一刀割死,此外还有冲抽肠、刷洗、秤杆、阉割、挖膝盖等刑罚。

朱元璋是下了很大气力来肃贪的,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可以说,这个皇帝内心深处有着很深的平民情结,对百姓是非常怜悯的。但是由于他给予官员的待遇过低,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太好,依然有很多官员铤而走险、大贪特贪。

捕鱼儿海之役

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的残余力量在全国的许多地区,如陕西、山西、贵州、云南等省,依然有着较大的势力,时刻对明朝都有重大的威胁。

为了反击元朝的残余势力扰乱边境,朱元璋委任蓝玉为大将,要其“肃清沙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三月,蓝玉率领十五万军队北进,四月来到捕鱼儿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附近,在那里仍然没有发现元军的行迹,蓝玉就想引兵退还。此时,部将王弼不同意,说这样回去无法交代。蓝玉赞成王弼的意见,命令军队继续前进。他采取王弼的计谋,穴地而炊,这样敌人便看不见烟火,军队能够不被发现行踪,秘密前进。

后来,他们又派人侦察到元军大营就在捕鱼儿海的东北八十里处。蓝玉让王弼担前锋,迅速出击,直接奔袭元朝皇帝脱古思帖木尔所在的大营。

这时的元朝皇帝还以为明军刚和纳哈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北方再战,因而没有做任何迎敌的准备,加上明军袭击的时候,又恰逢风沙漫天,十几米外看不到人,明军出现帐外时,元军根本不能做出有效的抵抗。

元军仓促上阵,明军却士气高涨,他们为了寻找敌人吃尽了苦头,积蓄多日的怒火终于发泄了出来。最后,元军大败,损失了十万人左右。元朝皇帝脱古思帖木尔带着两个太子还有知院、丞相等十多人逃亡和林,在途中他和太子被杀死,知院和丞相投降了明朝。

这一战,明军不但俘获了大量元朝旧兵,还得到了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捕鱼儿海战役是元朝灭亡后,其剩余贵族遭遇的最大失败,脱古思帖木尔死后,蒙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不断的内讧之中,虽然中间也有过几次统一,但再也无法对明王朝造成多大的威胁了。

空印案是怎么回事

在朱元璋执政期间,曾经有过四大著名的案件,历史上称“明初四大案”,也就是经济领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以及政治领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所谓的“空印案”,就是在洪武年间,因为空白盖印文书而引起的一起著名案件。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按当时规定,各地都需要每年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都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一样才能结项。只要数字有一点对不上,整个文册就被驳回,重新填造,而且必须重新盖上原来衙门的印章才有效。因为各地到中央的路程非常遥远,来回奔波也很辛苦,所以派来的专员都带有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若是账目不对就重新填造,不再有往返的辛苦。这本来是大家内幕都知道的,也没有哪个中央衙门发布命令禁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