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任凭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那便会使自己成为了感情的奴隶。一个人,没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西点军校1971年毕业生汤玛斯·梅兹中将
一个能自制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自由便是力量!有时,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暂时尽力约束自己。——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
冲动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
西点军校尊敬勇者,崇尚勇敢精神。西点学员们明白:战胜逆境、勇敢的人到处有路可走,只有勇敢精神才能让平凡的人取得惊人的成绩。在战争这个“勇敢者的游戏”中,想要胜利就不能退缩,只能前进。
西点军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把勇气的培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当然西点军校训练的学员并非是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冲动的莽夫,而是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勇者。
勇敢是一个褒义词,它体现的是一种优秀的品德。但“勇敢”确实还有一个是与非的前提。不分是非的、冲动的勇敢是一种可怕而愚蠢的勇敢,或者说“莽撞”,而坚持真理、敢于同谬误对抗的勇敢才是“理性的勇敢”,是最值得称道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一种“理性的勇敢”,它更多地表现为临危不惧、冷静分析、坚持到底的原则。
“理性的勇敢”不是简单的血气之勇或3分钟热血的冲动,它更多地表现为临危不惧、冷静分析的原则。麦克阿瑟就是一位冷静而具有非凡勇气的人,即便在直面敌人的炮火时也毫不退缩。
在战争中,麦克阿瑟的司令部经常被设在隧道里,但他却把家安在地面上,为此,他经常冒着被空袭的危险。每次空袭的警报一响,他的妻子便不得不带着小阿瑟奔向一英里外的隧道,而麦克阿瑟却不为所动,他不是稳坐在家中,就是跑到外面去看个究竟。
一次,日军的飞机又来空袭,麦克阿瑟正在家中办公,只见一发子弹穿过窗户打在麦克阿瑟身边的墙上。副官慌张地冲了进来,发现麦克阿瑟仍在镇定自若地工作,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麦克阿瑟抬起头来问:“什么事?”副官惊魂未定地说:“谢天谢地,将军,您还活着。”他回答道:“我没事,谢谢你进来。”
另一次日军空袭中,麦克阿瑟从隧道里跑出来,毫不畏惧地站在蓝天下,数着飞机的数量,观察飞机的空中编队。值班中士把自己的头盔摘下给他戴上,这时正好有一块弹片打在值班中士拿着钢盔的手上。麦克阿瑟的上司得知此事后,立即给他写了封信,提醒他要对人民和军队负责,不要冒险,以免遭到不幸。但麦克阿瑟将军却把自己的这种举动看做是一种职责,他认为:在这样的时刻,让士兵们看到他同他们在一起会高兴的。
麦克阿瑟可以说是西点军校“勇敢者”的一个代表,他身上完美地展现了“假如你选择了军队,就不要害怕牺牲;假如你选择了天空,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的精神。
巴顿将军也是一位出了名的“勇士”,他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害怕,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害怕。勇敢的人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不顾害怕,强迫自己坚持去做。”
巴顿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一直注意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胆量,有时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在一次射击训练中,他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事情是这样的:学员们要轮换射击和报靶。在其他学员射击时,报靶者必须趴在壕沟里,举起靶子;当射击停止时,报靶者将靶子放下报环数。轮到巴顿报靶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他想看看自己能否勇敢地面对飞来的子弹而毫不畏缩。轮到一个学员射击,巴顿本该趴在壕沟里,但他却突然一跃而起,子弹从他身边嗖嗖地飞过,当时的场景把所有人都吓呆了。真是万幸,巴顿居然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巴顿用自己的身体做电击试验。那是在一次物理课上,教授向学员们展示一个直径为12英寸、放射着火花的感应圈。一个人问:“电击是否会致人丧命?”教授就请提问者进行试验,但这个学员由于胆怯而拒绝了。课后,巴顿请求教授允许他来亲自试验,巴顿虽然知道教授对这种危险的实验毫无把握,但他认为这恰是考验自己胆量的时候。教授稍微迟疑了一下,最后同意了巴顿的请求,教授用带着火花的感应圈在巴顿的胳膊上绕了几圈,一种强烈的震撼瞬间传遍了他的全身,但他硬是挺住了。此后几天,巴顿的胳膊一直是硬邦邦的。他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的勇气和胆量。他写信给父亲:“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胆小鬼,但现在我开始改变了这个看法。”
冲动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学会区分“理性的勇敢”和“愚蠢的勇敢(冲动)”是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区分勇敢和冲动。真正的勇敢是理性的勇敢,而冲动是一种愚蠢的冒险,冲动的人所做的冒险是毫无意义的,即使牺牲也是一种无价值的牺牲。
冲动的作为并不能为自己带来能力的提升,反而使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这样是毫无意义的。想想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有多少是冲动的事情呢?
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的道路从来不是风和日丽的坦途,唯有勇敢者才能战胜内心的恐惧,获得成功和荣誉。真正的勇敢是理性和智慧的结合,它必须以沉着冷静为前提。
勇敢的人是智慧的人,是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人,是我们努力要成为的人。相反,容易冲动的人是不懂取舍的人,也是我们坚决要抵制的。
勇敢与冲动一个是褒义,一个是贬义;一个是送给英雄的,一个是送给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的。
西点学员个个都争做勇敢者,即使我们没有他们那份锻炼勇气的坚强意志,我们至少也要学习他们克服莽撞与冲动的缺点,面对困难临危不惧、冷静分析、坚持到底,提醒自己不要做毫无意义的牺牲。
高度自制才能实现高度自由
一个能自制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自由便是力量!有时,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暂时尽力约束自己。
——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
“高度自制才能实现高度自由。”这是西点军校的名言。但正如布莱德雷所说,“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暂时尽力约束自己”。而西点军校则在尽一切可能“帮助”学员们达到自制——西点军校为学员中准备了严格的纪律。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西点军校对学员纪律的要求比其他学校甚至部队更为严格。“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以日常生活管理为例,每个学员手中都有多达十几甚至几十本条令、条例、命令和规定必须学习和遵守。他们每天早餐之后便开始了几乎是没有喘息机会的操练和上课,那些数不清的规章制度就像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刺向违规者,让学员们叫苦不迭。有的学员在日记中写道:“立正、立正、立正;操练、操练、操练;啊!上帝……起床就像下地狱,然后就开始早操、喝水、操练、擦枪、集合……熄灯号、把一切都忘记的沉睡。4时30分起床后,一直进行着立正训练,一次立正训练就要一个半小时……”。
西点学员的课外娱乐很少,他们只能在大厅里集体收看电视节目;不能在宿舍里听收音机和看电视;不能随便出校门;不能开小汽车进校园;校园里除了军乐没有其他音乐,没有吉他和啤酒。以至于学员们都把西点军校称为“野兽营”。
西点军校认为,通过纪律锻炼,可以使学员提升自制力,同时还可以迫使学员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事实也证明,这种严格的纪律,这种要求学员高度自制的做法对学员日后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英特尔总部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简奋杰先生在日后的会议中说道:“在军校服役的过程,一个人身处具有明确目标和严格纪律的环境之中,这对后来我所从事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这段时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了解如何领导一个组织。直到现在的英特尔,我们还是按照严格的纪律和明确的目标办事,因此我从西点军校获益匪浅。”
西点军校对学员违反纪律的处罚更是极为严厉。举例来说,一个高年级学员如果每月被记过9次,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享受周末的权利。如被记过超过每月的最高限额——13次,则每超过1次都将受罚,处罚方式就是在空地上扛着步枪不停地走一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除了罚走,还有“普通禁闭”和“特别禁闭”。“普通禁闭”是对正参加校际运动会的运动员采取的代替罚走的一种惩罚。它要求被处罚者在正常享受特权的时间内必须留在自己的寝室里,不得外出。而“特别禁闭”用于惩罚那些犯有特别严重过错的学员。
纪律的绝对性和坚决执行使学员们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形成了自然而然遵守的习惯,时间一长,他们便把军校的纪律看成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使纪律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高度的自制从而就形成了。
“血胆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一直是西点军校的骄傲,他骁勇善战,善于捕捉战机,以森严的军纪而声名远扬。在执行纪律和对上司的服从上,态度毫不含糊。他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基本保障。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还要强烈。”“纪律只有一种,这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的杀人犯。”
为整顿纪律,巴顿从自身出发,要求自己始终衣冠整洁得体,给人威严、勇猛的形象。1942年3月,第二军在同德军的战役中打了败仗,士兵们身着各式各色的衣服,军容不整,士气低落,纪律涣散。次年,巴顿临危受命为第二军军长。他以严格的铁的纪律驱赶第二军就像“摩西从阿拉特山上下来”一样。他深入到各个部队营区,每到一处都会进行“罗嗦”的纪律训话,从领带、护腿、钢盔和随身武器到每天刮胡子之类的细则都要严格叮嘱。甚至制定了着装方面的罚款规定,比如,违纪军官罚款50美元,士兵罚款25美元。他还经常到士兵宿舍亲自进行内务检查,并用鞭子抽打士兵贴在墙上的裸体女像。时间一长,第二军悄悄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变成了一支战斗力强、具有强烈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军队,并在7天之内便重新振作起来,积极进入战斗状态,在后来的盖塔尔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德军。
西点军校用无条件服从的纪律塑造了********遵守纪律的铁血将军,而铁血将军又用铁的纪律打造了所向披靡的军队。
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们漠视纪律、规则多久了呢?其实哪有绝对的自由呢?我们不论上学还是约会都要守时,这是纪律中最原始的一种;我们和人交往就要守信,这也是一种纪律;我们做事要投入,投入也是规则。其实只有甘愿接受规则、纪律约束的心灵才是真正自由的心灵,“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高贵生命的圣洁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