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脱口秀
24859100000064

第64章 一 “秀一口”技巧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捷径。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气质或喜爱的风格,掌握一种“秀”。只要有了一个突破口,各种“秀”就会满嘴开花。模仿的过程也是熟悉“秀”的感觉的过程。当你摸准了这种感觉,一切都会很自然地发生。

(一)联对秀

1、题解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从古代诗歌中的对偶句和文人墨客的集句脱颖而出的。其形式特征有三,即对仗严谨,声律和谐,意境完美。对仗严谨,前提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词语的虚实要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声律和谐,是讲究声音平仄协调;意境完美,是指其内容或蕴藏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既富诗意,又具画境。

2、技巧

(1)对联,在一般情况下,上下联为一人所创制。

但在古代私塾中,有对课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出上句,学生作虚实平仄对应的下句。由此发展而来的一种有趣现象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运用对联的形式来表述或辩驳,即交际之一方出上句(联),另一方作出虚实平仄对应、内容贴切或相和或相反的下句(联)。对联时的言语交际,话语典雅、简洁,情趣盎然,韵味无穷,是一种睿智口才的即兴发挥,并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2)运用对联的方式表述或申辩,除需要有渊博的文学修养、深厚的语言功底、扎实的韵律基本功之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这样才能产生灵感思维,表现出急智口才。

清末革命家梁启超有一次到武昌讲学,拜访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张自恃位尊爵显,才高学富,想难为梁启超。于是,出了个上联让梁启超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话虽说得客气,但倨傲之情溢于言表。梁启超的下联对得很妙:“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梁启超的口气,虽然谦恭,然而回答十分得体,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挫败了对方的挑衅。

3.鉴言

张之洞位尊爵显,才高学富,出句不凡,江淮河汉四长,长江排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天排第二,而“江夏”正是武昌的古称地名。这在形式上已很难对上了,其间暗寓着你梁启超到我的地盘上来,我俩谁第一呢?表面上是商量,实际上是自傲。梁启超的对句则高妙:“儒释道”三教,儒在前头,“天地人”三才,人排在后面,而“儒人”即儒士,是读书人的意思,刚好在形式上对得工整,为儒人,既不敢居于你的前头,又不敢居于你的后边,意为伯仲之间,加上自称“小子”来对“先生”,谦恭而有礼节。在显示才华的同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二)进退秀

1、题解

言语交际的过程中,面对对方的攻击、刁难、指责和无理的要求,不是直接回击或回绝,而是先作出必要的退让,承认其观点的正确或事实的可信,然后再分析和利用其观点或事实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从而积蓄力量,反戈一击,压倒对方,取得实际的主动权,这就是以退为进的言语策略。

2、技巧

交谈或论辩过程中,纵“敌”深入后再据理反驳,就可切断其后路,给予迎头痛击,赢得最终的胜利。

(1)运用以退为进的言语策略,首先要注意态度平和,不急不躁。这样才能稳定情绪,敏捷思维,找出对方的破绽和对付的办法。

(2)其次退而有度,要迅即找出并分析对方的破绽,由此借题生发,顺势立论说理,揭示出对方言论的荒谬,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

法官问阿卡斯德:“您是不是在电话里骂了约翰先生?”

“是的,先生。”

“您是愿意去道歉呢,还是去蹲一个月的监狱?”

“我打算去道歉。”

“那好,去打电话道歉。”

阿卡斯德打电话给约翰说道:“您是约翰吗?”

“是的。”

“我是理查德。今天早晨我们激烈争论时,我叫您见鬼去。”

“是的。”

“那您现在别去了。”

3、鉴言

叫对方“见鬼去”,恐怕是一个口头禅,然而对方却诉诸法律,弄不好还要蹲一个月的监狱,事态十分严重,阿卡斯德必须道歉,但是道歉的方式却是以退为进,承认错误,叫对方“别去见鬼”。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约翰先生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三)借题秀

1、题解

人际交往中,借对方的话题,旁及另一事物或阐述另一事理,就称之为借题发挥。运用借题发挥的言语策略,主要是为了阐明超出所谈话题范围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旁及另一事物以回击对方指责、攻击等。借题发挥与顺题立论不同,顺题立论是顺着对方交谈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观点和看法是该话题必然、合理、具有内在联系地延伸的结果,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借题发挥所阐述的观点和看法与话题之间并无必然有机联系,不是顺应得出的结论,而是借某个话题为契机,以某个词、事物或话语表层意思作媒介,讲述另外的事情或阐明别的道理。

2、技巧

(1)运用借题发挥的言语策略,一定要做到有准确的针对性,不可无的放矢。

(2)不管是直言阐明,还是委婉表述,都要让对方清楚地弄懂和领会话语的意思,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A男士热爱着B小姐,他向她热切地表示:

“为了你,我愿意替你做任何事情。”

B小姐闪着美丽的眼睛说:“真的吗?那么拜托你替我介绍一位比你更加英俊,更加聪明的青年。”

3、鉴言

B小姐借A男士的忠诚表白“愿意替你做任何事情”为题,要他帮助介绍一位更加英俊、更加聪明的青年,不仅委婉地表明白己冷冰冰的拒绝的态度,而且给对方出了一个难题,这件事无论如何A男士是不愿意去做的。

(四)迂回秀

1、题解

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有时为了就某个问题用自己的观点劝服对方,或者在直言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就往往采用迂回诱导的言语策略。所谓迂回诱导,就是先隐蔽自己的动机,从与交际意图无关的话题谈起,取得双方的“心理相容”甚至意趣相投的融洽气氛和精神共鸣之后,再和盘托出本意,从而一举夺取交际的成功。

2、技巧

英国军事理论家哈特认为,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这句话对言语交际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

(1)从表面看,“迂回诱导”的言语策略走的“弯路”,但由于它体现了避实就虚,乘虚而入,由虚而实的战略战术,所以在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往往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

(2)在迂回的过程中,交谈的内容虽然多种多样,但起码要能够让对方参与交流,最好是能引起对方的兴趣,从而取得心理相容的效果。

(3)运用迂回诱导的言语策略,最关键的是,目标一定要明确,对迂回的路线一定要胸中有数,这样才能步步为营。逐层向目标推进,从而达到目的。

上海某高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去给学生上法语课。这时,窗外阳光灿烂,教室内却亮着明晃晃的六盏日光灯。老师环视教室,若有所思,一言不发。

学生们看着老师的模样,都十分诧异,心想:

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这时,老师用法语问大家:“同学们中国富裕吗?”这一意外而又简单的问题使大家更觉奇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不富裕?”

“那么,为什么大白天还要开那么多日光灯呢?”老师追问。

一句话,使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几位同学迅速把灯关了。事隔几个月后,同学们回忆说:“那天老师两句简单的问话,像烙印一样,至今难忘。”

从那以后,教室里再也没发生过大白天开灯的事。

3、鉴言

这位法语老师是采取演绎推理来进行迂回诱导的。“中国富裕吗?”的问句中包含了这样的前提:如果中国不富裕,就不容铺张浪费。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所以给同学们深刻的教育和深刻的印象。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大前提有一定的漏洞,其中包含有“富裕了就可以铺张浪费”的意思。正确的说法是,中国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铺张浪费,何况不富裕呢?

(五)暗换秀

1、题解

暗换转移是运用反逻辑的方式构成的言语策略。言语交际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下。应遵守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这条基本规律。遵守同一律,就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同一个概念、同一个判断、所讨论的同一个问题,在含义上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只有这样,言语交际才能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促使和谐顺畅地交流思想。然而,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对于某些不能、不愿或不便回答或对方故意刁难的问题,运用暗换转移的言语策略则不失为一种机智的办法。

2、技巧

(1)暗换转移是违反同一律的两种基本形式,即暗换概念和转移论题。暗换概念就是不保持原概念的同一,故意改变概念的含义外延;转移论题就是不保持原论题的同一,故意改变论题的含义或者另以似是而非的论题去代替。正确得当地运用暗换转移的言语策略往往可以展示表达者的急智和机敏,同时往往可以取得幽默风趣的效果。

(2)暗换转移言语策略的运用,一定要注意遵守公正性和道义性原则,即看似歪理却是正说,为对方认可和接受。

(3)如果是为一己之私或理屈词穷时而进行的诡辩,被称为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则不可与运用暗换转移的言语策略相提并论,它们是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码事。

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突然心血来潮,想难一下聪明的大臣刘墉,便问他:“京师九门每天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一伸二指,答道:

“俩人儿!”乾隆问:“怎么只有俩人儿?”刘墉解释道:“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不是俩人儿吗?”

乾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问道:“你说一年生、死各多少人?”刘墉答道:“回禀万岁,全大清国,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照此下去,岂不是没人了吗?”乾隆反驳说。刘墉马上解释道:“我是按属相来说的。比方说,今年是‘马年’,无论生一千、一万、十万、百万,都属‘马’,故此说一年只生一个。

而一年当中,什么属相的人都有死的,不管死多少,总离不开十二属相,所以我说一年死十二个。”

乾隆面对机智的大臣,顿时觉得满心喜悦,便不再多问了。

3、鉴言

刘墉对乾隆皇帝两个问题的回答,都采用了转换论题的方式作答,将出去进来的“多少人”,换成“哪两种人”。“多少人”,问的是实际数目,然而,谁作过统计呢?恐怕不好回答;“哪两种人”则是实实在在的,“非男即女”,应对得十分巧妙。全大清国一年生死“多少人”,也是问实际数目,光凭估计也说不清楚的;但换成属相则非常清楚,生无论多少人,一年只有一个属相,故称生一人;死亡无论多少人,总离不开十二属相,故称死十二人。这种在转换论题基础上再创设前提的应对,不仅能自圆其说,而且诙谐有趣,给人以智慧的享受,平添了生活的情趣。

(六)创设秀

1、题解

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说明问题、查明事实或根据内容提出一个话题,通过交谈或阐述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创设的话题有时与内容直接有关,有时借助比喻、委婉、类比等方式予以说明。创设话题是一种具有言语控制力的有效方式,运用它可以充分体现表达者的主观意愿,牢牢掌握话语的展开方向,取得积极的表达效果。

2、技巧

(1)首先要注意话题选择应恰当。

(2)其次要注意观点应正确、公允。

汉高祖刘邦给萧何、韩信等人封侯之后,有一些战将很不服气,说:“我们立的功是在枪林箭雨中,九死一生拼杀出来的,而萧何并没有直接上战场冲锋陷阵,反而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他不就是仅仅凭耍嘴皮和笔杆吗?”

这些牢骚话传到刘邦耳里,他把众人召集起来,问道:“诸位见过打猎吗?”

众人说:“见过。”

刘邦接着说:“撒腿猛追,逮住野兽的是猎犬;

指挥猎犬的是猎人。说句玩笑话,诸位只能逮住野兽,这不过猎犬的功劳;萧丞相善于指挥你们去追逐野兽,这才是猎人的功劳啊!请大家想一想。

猎犬的功劳怎么能和猎人的功劳相比呢?”

众人听了这番深入浅出的解释,才心服口服,不再口出怨言。

3、鉴言

要想说服战功卓著的武将,就功劳大小长论细评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量是无法计算也无法平衡的。因此,刘邦从质的角度创设话题,以打猎为喻:喻猎人以善于指挥,喻猎犬以善于打仗,既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猎人与猎犬的性质不同,又客观公正评价了文臣与武将不可简单比较的特点,使众将心服口服。

(七)反唇秀

1、题解

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对于对方故意表达的侮辱人格、有损尊严的话语,可以采用反唇相讥的言语策略予以反击。所谓反唇相讥,就是趁势反过来,抓住对方相同、相近、相类或相反的弱点或问题用恰当的话语来嘲讽或戏谑对方。反讥话语的恰当表现为:格调高雅,语言文明,不能演变成相互谩骂和人身攻击;精炼有力,一语制人,让对方接受理智和理性熏陶,得到思想境界的净化与升华。

2、技巧

运用反唇相讥的言语策略,要求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反应迅速。具体地说:

(1)在对对方用心善恶的判断上。

(2)在对对方言外之意的领悟上。

(3)在对对方表达技巧的辨识上。

(4)在反讥方式的选择、话语的组织,词语的选用上,都必须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瞠目结舌甚至迟疑笨拙,都意味着良机顿失、交际失败。

据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有一次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躬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挺着胸的,这是为什么?”这话虽不是十分友善之谈,但并无很浓的敌对情绪。

于是周总理笑笑,同样用调侃的口气说:“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当然是躬着背的;

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

3、鉴言

基辛格博士表面问的是走路姿势,实际上涉及到人的精神风貌,这就关系到人格国格的问题。然而,引经据典长篇大论似无必要,因此,周恩来总理调侃为“中国在走上坡路,而美国人在走下坡路”。表面上也是就走路姿势形成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实质上涉及到国家民族的发展状态问题,谐庄相对,妙趣横生,口才何其高妙!

(八)顺题秀

1、题解

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交流的话题及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就叫做顺题立论。所谓“顺题”,就是不另起炉灶,不重新提出话题,而是顺着话题的趋势立论。

2、技巧

强调“顺题”,就是要求抓住时机,不可延误;一个话题的交谈受时间的一般性限制,稍纵即逝,因此需要当机立断。所谓“立论”,就是鲜明而得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表明立场、态度和看法。

(1)只有顺题立论,才能使话语的展开协凋,形成融洽的交际氛围。

(2)顺题立论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话题可资发挥的宝贵因素予以阐发,借此确保自己的主动地位和控制话语的展开方向,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前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出身于贵族,是能言善辩的著名外交家。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英国工党的一名外交官向他挑衅说:

“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

维辛斯基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讲台。这时会场上气氛很紧张,大家以为这位苏联外交部长一定会长篇大论地进行一番批驳。然而,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他十分平静地扫了对手一眼,仅仅说了一句话:

“对的,我们两个都当了叛徒。”

开始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待人们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时,顷刻间爆发出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

3、鉴言

贵族出身与矿工出身比起来,谁更能代表工人阶级呢?结论似乎不言而喻。面对英国工党一名外交官这种挑衅。贵族出身的前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没有长篇大论地进行一番批驳,而是出人意料地顺着话题立论:“我们两个都当了叛徒!”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嘲弄了对方只看出身不管实质的天真幼稚的说法,既机智又幽默。

(九)无效秀

1、题解

言语交际过程中,对于那些不能或不愿明确应答的问题,可采用无效应对的言语策略。所谓无效应对,就是在答话中不提供对方需要的任何信息,对所提问题不作实质性回答。回答了等于没有回答。无效秀是利用违反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合作原则的方式构成的。

2、技巧

合作原则包含四条规则,其中数量规则尽量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质量规则规定努力使话语真实。因此,如果超出对方所需的信息或者表述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话语就是无效应对。无效应对的言语策略在日常生活、工作尤其是外交事务中常常得以运用,在不能说话或没得说而非说不可的困境中,就只能说这些属于无效应对式的废话来搪塞。

(1)运用无效应对的言语策略一定要注意目的非常明确和把握对象与场合这两点,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引起交际对象的不满、反感甚至恼怒。

(2)注意在对方可以理解、可以接受或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无效应对这种表述方式。

有一天,有人问瑞士教育家彼斯塔洛齐一个伤脑筋的问题。

“能不能从襁褓中就看出,小孩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彼斯塔洛齐回答得很干脆:

“这很简单。如果在襁褓中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就是个男人。”

3、鉴言

“从襁褓中能否看出小孩长大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提问者在向大教育家彼斯塔洛齐咨询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发展前途问题。然而对襁褓中的婴儿,谁能未卜先知呢?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然而,大教育家彼斯塔洛齐却用语意直解的方式作了偷换改题式的无效应对:

小女孩——长大成妇女;小男孩——长大成男人。多么简单而又实在的道理呀!实际上只是开了一个玩笑。

(十)仿语秀

1、题解

仿语是谈话方式仿拟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仿语就是仿照对方话语的结构形式、表达技法和基本语意,改变其中一些语词或内容,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语句以表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的言语策略。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运用仿语应对的方式,可以回击挑衅、回避难题,也可以加深感情、融洽气氛。仿语应对可以看作反唇相讥、针锋相对两种言语策略的特殊形式,因为仿语应对有明显的特定的言语标志。所以单列出来作为一类,便于深入地探讨其构成规律和表述作用。

2、技巧

(1)从结构上讲,被仿之语与仿成之语都只有一句话。

(2)从语意上讲,有正仿和反仿两种,正仿是语意相类,相近或相同;反仿是语意相对或相反。

(3)从表达效果上讲,简洁、精炼、迅捷。

(4)此外,由于原句和仿句形成对比或映衬,可增加言语的风趣性和幽默意韵;从实际过程上进,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反过来控制对方思维和交谈话语展开的方向。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记者40多岁,是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让摄像停下来。记者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

梁晓声点头认可。

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伸到梁晓声嘴边。记者问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略为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竞如此之“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道:

“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他的回答如此巧妙,把球又踢给对方,英国记者不由一怔,无言以对。

3、鉴言

老练机智的英国记者,给梁晓声提出的问题:在一位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看来,“文化大革命究竟是好是坏,还要求作“是”或“否”来回答。然而这并不是能用“是”或“否”简单作答的问题。因此,机敏的梁晓声仿照对方的思路和话语结构形式,把“文化大革命”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反问对方“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用相类的问题把“球”踢给对方,陷其于困窘之中,取得主动地位。

(十一)双关秀

1、题解

双关是言语交往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让一句话产生双重意义,包含着两种的解释,即表面的意思和暗含的意思,而又言此而意彼,暗含的意思才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称之为双关。双关往往是在不便明言、不便直言的情况下运用的,因而可以使言语表达含蓄幽默,加强语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双关主要分为谐音的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条件构成的;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条件构成的;借物双关是借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意向,对象双关是同一句话同时关涉一明一暗两个对象,表面上指甲,实际上说乙,即“指桑骂槐”。

2、技巧

(1)运用双关应巧妙地利用言语环境所提供的条件,顺其自然地赋予言语以双关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出语惊人,意趣横生。

(2)其次,运用双关格调要高雅、纯正、恰到好处,要能让听者很快品味出真正含义,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明朝开国时的一天,明太祖在大殿上想,江南这美丽的地方已归己有,便命画工将江南山川画于殿壁上。画工答道:“臣未遍迹山川,且才识浅薄,不敢奉诏。”皇上勃然大怒道:“小奴才,胆敢违旨抗命,可知罪?”于是立命刀斧手斩掉画工。此时画工灵机一动道:“陛下息怒。您遍历九州,见多识广,而且是您的江山,您了如指掌,劳陛下先画个轮廓。”皇帝一听,果然转怒为喜,挥笔画了一个轮廓,让画工开始润色。画工又曰:“陛下江山已定,岂可动摇!”这话更使皇上心甜,不但免去杀身之祸而且得赏银三百两。

3、鉴言

画工拒绝将江南山川画于殿壁上,恐怕是畏惧明太祖的挑剔与猜忌。在险些丧命之际,急中生智,婉言劝朱元璋亲自画轮廓,待朱元璋画完,仍不着一笔,“陛下江山已定,岂可动摇?”一语双关,明指朱元璋所画的江南山川之轮廓不可更换甚至润色,暗寓明太祖所打下的江山已经安定,根基稳固,不可动摇。这后一层意思更得朱元璋的欢心。因而转祸为福,还得赏银三百两。试想想,没有这一句巧妙的双关语,画工岂不早已人头落地?

(十二)委婉秀

1、题解

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考虑到交际双方的关系和表达目的的需要,将那些不能、不愿、不便、不想直接说出来的话,采取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隐蔽方式,运用与本意相关、相似的话语,让对方去领悟的表达方式就称为委婉秀。委婉秀的话语有表里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话语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是由话语字面意思负载的体现交际意图的含义,通称为“言外之意”。委婉的特点是,说话语气温和,言辞柔美,语义曲折含蓄,令人易于接受却又不失本意。

委婉秀可以借用多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双关、借代、引用、藏典、婉言、曲语等来表达,也可用模糊言语来表达,在某些言语交际场合中,委婉秀比直言不讳可以产生更强的表达效果。

2、技巧

运用委婉秀的言语策略,应该注意两点:

(1)。表述清楚,委婉虽然需要隐约闪烁,但并不是含糊其词,令人费解,决不意味着晦涩难懂,而是能够让对方通过表层含义自然顺畅地理解深层含义,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2)。认清对象,首先要认清对象的领悟能力,只有对方在既有听清表层含义的听知能力,又有弄懂深层含义的推断能力时才可运用;其次要摸清对象的心理状态,在需要直言相告时却委婉表达,那将会收效甚微,甚至如隔靴搔痒,徒费唇舌。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趣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不快的神色。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演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过一会,又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这样,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接连好几次。

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罗西尼的这个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不。”罗西尼说道,“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3、鉴言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及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盖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及其说明(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来委婉地表不:”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胀得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