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值千金
为了处理海运局上一任留下的运粮问题,胡雪岩、王有龄与钱庄“大伙”张胖子一道赶往上海。胡雪岩与张胖子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与松江漕帮老大尤五达成协议,先由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垫付十几万石大米,以解浙江海运局漕米难运之困。等到浙江漕米运到上海以后,再以等量大米归还给松江漕帮。
当时,漕帮内外的人都在议论漕运改为海运的事情,漕帮的势力虽然雄厚,而且根深蒂固,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整个漕帮自从乾隆年间就靠举债度日。当时漕帮手头上有一批货,本想着将其出售,然后换回一些银两,让下属有个心理安慰。但胡雪岩借的是米,还的也是米,而非现银。时下,银两非常紧张,然而胡雪岩是漕帮祖宗魏老太爷看重的人,所以尤五实在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难处。
其实,对于漕帮的难处,胡雪岩早就知晓,而且也在心中盘算着该如何解决。胡雪岩的生意之所以能够做大,就是因为他总是先替他人着想,而后再想自己。胡雪岩找了个机会诚心实意地替尤五说出他们的难处,而且希望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尤五对胡雪岩有了一个好印象,他激动地说:“叔爷,您老人家真是体谅他人,不过老爷早有话在先,叔爷您就放心吧!今天,我们头一次见面,而且张老板也在此,我就先干为敬,明天我们照吩咐去做就是了!”
对于尤五的回答,胡雪岩也甚是满意,心想正是因为自己的话对“路”,才使对方如此痛快地给出答复。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尤五之所以能够说出这番话,自然是受到魏老太爷的影响,既然已经同意帮助胡雪岩,那么,他们一定会说话算数的。但是,胡雪岩深知道他们的苦衷,而且还当面说出来了,如果胡雪岩对这样的答复装傻充愣,或是就此不谈下文,他们的交情很可能会到此为止,没有下次合作的机会了。
于是,胡雪岩认真地对他说:“此话不可以这样讲!不然我的心会不安的,五哥,我再说一句,这件事情你们若是方便就做,若是有些勉强,我宁愿想其他办法,行走江湖的人,最忌讳做坑害好朋友的勾当。”
“叔爷如果讲这种话,我不讲实话就不是自己人了。”此时,尤五已经把胡雪岩当成自家人了,而且也说出了自己当家的难处和不容易,帮里的亏空,年年要弥补,这还算其次的事情。眼看漕运要改海运,这样就会使漕帮的处境异常艰苦,无漕可运,收入就会锐减。这样帮中兄弟的生计就很难维持。假如想恢复河运,各处也需要打点,哪里都需要花大笔的银两,而这些银两全靠这十几万石大米。虽然将来还米的时节正是五六月份青黄不接时,可以赚取其中的一笔差价,但与现在降价求现的宗旨完全不相符。
胡雪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要求张胖子开出一张10万两的银票,借给尤五暂渡难关。当时由于漕运改海运,所以诸多钱庄都前去巴结海运,又因为怕担风险,所以不敢向漕帮放款。尤五一怕丢了自己的面子,二来是想为自己争口气,就抱定“求人不如求己”的宗旨,不主动开口向钱庄借钱。
面对胡雪岩的慷慨相助,尤五释然了,他感到非常欣慰,连连向胡雪岩拱手道谢:“太好了,好极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面面俱到了。说实话,叔爷这回是帮了我们的忙了,不然,如果我们脱货求现,一时之间还真不太容易。”胡雪岩也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宾主双方尽醉极欢,并且商议好,一切都等第二天到上海办理。
第二天,胡雪岩向王有龄讲了他与尤五商量好的事情,起初,王有龄也觉得非常欣慰和高兴,事情顺利得有点出乎意料,后来王有龄突然想到什么,他两眼望空,表情也很奇怪,这让胡雪岩琢磨不透,询问之下,才知道王有龄有了自己的主意。
原来王有龄有自己的“小九九”,在青黄不接的时节,再加上战火纷飞,粮价一定会猛涨,于是,他示意胡雪岩靠近一点,然后说:“我有一个好主意,你看是否可行?与其让他人赚,不如让自己赚,我们好好和张胖子商量一下,借一笔钱款来,买通了‘通裕’的米先交兑。浙江的那批漕米,我们先自己囤积着,等到价钱高的时候再卖。”
胡雪岩严声厉色道:“主意倒是不错,但是这笔买卖做不得,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了漕帮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反悔,不然会被他人看不起的,以后也吃不开。”听胡雪岩这么一说,王有龄十分佩服,就舍弃了自己的“好主意”。
胡雪岩的这句“说一句,算一句”为他赢得了一位生意上的好朋友,日后尤五对胡雪岩的生意帮助非常大。无论是在生丝、粮食、运输,还是在贩卖军火等方面,尤五都会优先考虑胡雪岩。此外,身为漕帮老大的尤五还为胡雪岩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也为他赢取了不少面子。因为有了他,胡雪岩的生意才能越做越顺利,越做越大。
绝顶聪明的胡雪岩当然知道如果自己囤积粮食,等战事打响之后再卖,便能从中赚取一笔,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江湖上做事一向讲究“一句顶一句”,答应的事情或是已经达成的协议,不到万不得已,就一定要遵守,履行自己的职责。
讲信用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修身之本,也是取信他人的必经之路。作为有谋略的人,言而有信是树立良好形象、维持人际关系的“锦囊妙计”。
兑现二十年的诺言
每个人都要重视信用,这是立足人世的通行证,同时还可以使自己的道路畅通无阻。
胡雪岩未功成名就时,到上海投奔朋友,后得知朋友因为家中有急事回浙江绍兴去了。别人告诉胡雪岩,不用等很久他就会回来的。胡雪岩就找到一家名为“老同和”的小客栈安顿下来,谁知道这一等就是十天,人没等到,盘缠却早用光了。囊中羞涩的他整日一筹莫展,只好躲在客栈里过着苦行僧的日子。
即使住店的钱能拖欠,自己的肚子却不能亏欠,他每天都在客栈里吃饭,起初是一盘白肉、一碗大血汤,然后再来一盘素菜。后来就减掉了白肉,一汤一素菜。再后来大血汤就改为黄豆汤了。直到最后黄豆汤也吃不起了,而改为两个烧饼加一碗白开水。
这种日子又过了七八天,胡雪岩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饿得头昏眼花、心口发慌。有一天,在这种感觉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胡雪岩当掉了一件夹线长袍子。随后他立即到“老同和”去解馋,依旧要了一盘白肉、一碗大血汤和一盘素菜。
酒足饭饱之后,胡雪岩付完钱回到了客栈,忽然发现自己把当票弄丢了,这样一来,即便日后有了钱也无法赎回自己的衣服了。胡雪岩也没在意,心想丢就丢了吧,以后有钱再做一件一样的就是了。然而是第二天,有人就将胡雪岩昨日当掉的那件长袍子送到了他的住处,询问因果之后,胡雪岩甚是感动。
原来,客栈老板的女儿叫阿彩,她每日在前厅招待客人,所以能够看出胡雪岩的变化。这一天,她忽然发现胡雪岩和原来点的菜一样,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却变成了“短打”。胡雪岩在付账的时候,不小心将长袍的当票遗落到了地上,晚上打烊的时候,这张当票被伙计阿利发现后,送交给阿彩。于是,阿彩悄悄地去当铺将长袍赎了回来,并且关照阿利送还给胡雪岩。
了解了事情经过的胡雪岩,便托阿利给阿彩捎句话:“带我谢谢阿彩,她为我垫上的钱,我日后一定会加倍奉还的。”从这之后,胡雪岩就再也没见到阿彩的面。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胡雪岩一直想归还这笔欠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事一直没有办成。直到胡雪岩的生意濒临危急之时,他到上海与古应春商量办法,谈完正事之后,他信步到夜市逛逛,偶然间踏入了“老同和”的店门。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当年站在柜台招待客人的阿彩,如今已经成为“老同和”的老板娘了,当年的伙计阿利现在是“老同和”的老板。当时,因为修路要占用店前面的一大半,平房改成楼房,所以他们借机正准备将“老同和”翻造。如果想将“老同和”翻建得好一点,就得将后面的土地买下来,制成方方正正的格子行,但是要花费1500两银子,而且老店新开,重起炉灶,还需要1500两银子。
面对这笔巨额投入,夫妻两人十分发愁。当胡雪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帮助他们。他让古应春送去了3000两的银票,并委托他对阿彩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办完这件事情后,胡雪岩和古应春都觉得心胸顺畅无比。
胡雪岩重承诺、守信用,所以才能畅通无阻地行驶在江湖之中,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宁可破产,也不背信弃义
“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这是胡雪岩经常说的一句话,而且,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宗旨。
胡雪岩的破产,与他不甘心做外商洋行的附庸品、冒死与洋人“争斗”有直接的关系。在胡雪岩生意达到顶峰时,他专营生丝出口生意,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在1882年,胡雪岩套购生丝一万四千包,垫付资本2000多万两,将洋人逼到了“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的地步。
为此,洋行和洋商联合起来对付胡雪岩。他们看出上海市面的经济已经开始萧条了,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垫付过多的资金,势必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而此时他需要应付的方面又很多,诸如按照约定偿还国外银行的贷款、为左宗棠购置军火等。因此,洋行针对胡雪岩提出“今年不贩卖生丝出口”这个狠招,使胡雪岩陷入了危机之中。
如果单说外部原因,胡雪岩还可以间接应付,但其内部问题却直接伤及他的生意运作。内部原因有二:第一,古应春在房地产上投资50万两银子,其中35万两是从阜康钱庄借贷的,但是胡雪岩对此并不知情。更不幸的是,古应春投资失利了。由于上海市面趋于萧条,阜康钱庄的银两也随之紧缩。上海钱庄的“大伙”宓本常也不顾古应春与胡雪岩的交情落井下石,逼迫古应春尽早归还借款。第二,胡雪岩为了帮助朝廷筹集粮饷,曾向汇丰银行借款,第一期需要归还50万两本金,而且还款日期就在月底。本来还款来源应该是各省外交上海道台衙门代收的协饷,但是由于数量不够,所以就得由阜康钱庄垫付。在阜康钱庄银两如此紧张的时候,垫付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而上海道台邵小春又借故拖延提交各省协饷的时间,致使胡雪岩的危机雪上加霜。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此时,胡雪岩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即在上海地区已经有了三家新式机器丝厂,他完全可以向他们出售蚕茧。当时,外国新式机器缫丝已经传入我国的浙江、江苏一代。这些新式机器对传统手工缫丝的蚕丝人家来说有着致命的冲击。如果大范围推广使用机器缫丝,必将有大批以蚕丝为生的人家破人亡。
胡雪岩通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此时已经稳坐丝业老大的位置,为了抵制机器缫丝的“入侵”,他这几年大量地收购蚕茧,想以此切断机器缫丝的原料来源。由于他特意囤积蚕茧,致使市面上已经没有蚕茧可收了,上海地区的三家机器缫丝厂由于没有原料加工,正面临着停产倒闭的危机。
胡雪岩囤积了如此多的蚕茧,如果此时卖给缫丝厂,自然能够获取一笔丰厚的收入,还可以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而且缫丝厂不仅出丝快,而且质量上乘,卖给洋商也容易得多,如此看来,向缫丝厂出售蚕茧不失为上上策,而且还可以带动生丝生意。
实际上,古应春和宓本常都劝导过胡雪岩,让他考虑出售蚕茧,但是胡雪岩就是不愿意。他当然知道此刻面临的危机对自己来讲意味着什么,更知道机器缫丝无论从质量还是产量,都优于土法缫丝。
其实,胡雪岩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作为丝业的领头人物,曾经与那些丝户达成过协议,他从蚕农手中收购的蚕茧必须交给丝户缫丝,同时,丝户必须将生丝交由他经营。这项协议既抵制了丝厂抢做丝人家的饭碗,又保证了胡雪岩有稳定的货源,足以控制洋庄市场。
既然自己说了话,就要说一句算一句。即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也不能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他当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说一句,算一句,我答应过的,不准新式缫丝厂来抢乡下养茧做丝人家的饭碗,我不能卖茧子给他们。”
从某种角度讲,胡雪岩宁愿破产,也不愿意失去信用。在千钧一发之际,依然不肯背信弃义,确实让人佩服。
守信重诺,始终如一
“信”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更有名声和威望。凡成大事者,大多以“信”立身、立业。能让“信”行于天下者,必将能够固于天下。
胡雪岩虽为生意场中的人,却绝非一个见利忘义之人,他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信义,从来不会因为贪图利益而背弃自己的诺言。
胡雪岩做成第一笔蚕丝生意时,可谓历经了种种挫折和磨难,起初约定好的是这笔生意的红利与尤五、古应春、郁四、庞二等人分享。但是因生意中途出现了不测,一单生意做下来,虽然赚了18万两银子,但因合伙人较多,而且开销的地方也多,打点送礼的地方样样不能少。仔细算下来,原本是想用赚到的钱来偿还债务,但是这个打算却落空了,还因为资不抵债,又欠下了万两左右的新亏空。
即便这样,胡雪岩依旧按照最初的协议约定,将每个人的红利一分不少地分到各自的手中。作为朋友的古应春表示,自己的那一份可以不必计算在内。但是,胡雪岩也毫不犹豫地将他应得的一万五千两银子划到他的名下。
由于胡雪岩本着“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让朋友赔钱”的处事原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生意伙伴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都需要用信用作为担保。对此胡雪岩这样说:“一时慷慨,终必后悔……朋友相交,一定要彼此恪守信义,善始善终。”
胡雪岩对世间百态的观察可谓入木三分,总是能够将人情世故分析得淋漓尽致,所以,他在与朋友做生意时,依然能够做到泾渭分明,将感情和生意分开,时刻遵守自己的诺言,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应该分给朋友的红利一定要给,不会为此欠下违背信义的人情。
胡雪岩认为,在生意场上,一个人要想吃得开,一定要说话算数。他不仅亲身实践着自己的言论,也经常教导自己的属下要重信守义。
就拿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漕米的事情来讲,漕帮老大尤五向胡雪岩诉述了种种困难,比如手上银子少,想将手上的十几万石大米脱手还现。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胡雪岩便让张胖子从钱庄专门划出一笔款子,作为贷款借给尤五,也好帮助尤五渡过眼前的难关。
张胖子对胡雪岩的话一向言听计从,心甘情愿地为他打下手。在胡雪岩与尤五交谈的过程中,张胖子始终在一旁察言观色,所以,当胡雪岩对他说“张兄,这下子可需要你帮忙了”的时候,张胖子早已心领神会,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理应效劳,只请吩咐。”并且又进一步解释道只要贷款金额在10万两银子左右,就一定可以办妥。由于张胖子回答得过于流利,致使尤五和手下顾老板相互对望了一眼,颇有些不太相信的意味。意识到这一点后,胡雪岩立即示意张胖子,他用标准的杭州方言,极其认真地对张胖子讲到:“张老板,话说的是‘银子’,你不要玩儿‘不正经’!”
张胖子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回答过于草率,急忙解释道:“我之所以敢借款给尤五哥,原因有三,第一,漕帮的信用、面子在那摆着呢;第二,还有一块浙江海运局的牌子;第三,有米在那里。有这三样作为担保,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由此可见,张胖子在胡雪岩的影响下,也十分清楚信义的重要性。
有人说:“饭可以多吃,但是话不能多。”事实确实如此,一句话可以让你赚个盆满钵满,也可以让你赔个精光,因此,要牢记“言辞就是银子”。
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不能用一种才能去否定另一种才能,更不能因为有一己之长就笑彼之短,或是自诩为无所不能,这是做人、做事最忌讳的事情之一。
顾全大局的人必然要量力而行。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即有多大力用多大力,反之,则会过犹不及。所以,成大事者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遇事量力而行。在实力不足时,能够韬光养晦,假以时日必会有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