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放松一分钟
24884800000001

第1章 过滤自我,让生命流出纯净的味道(1)

回归自然的路程陈凯琳从小在城市长大,目前是一家外企的白领,她对大自然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有时候甚至厌恶乡村。每次到了野外游玩,朋友们“悠然见南山”,陈凯琳则只想尽快回到城市中,找一个酒吧,悠然地听着现代音乐,品洋酒。

一个周末她被男朋友拉去和伙伴们爬山,却经历了一次奇遇。他们去爬五云山,才走到一半,陈凯琳已走不动了。两旁树林茂密,但陈凯琳上气不接下气,根本无心欣赏。

此时,陈凯琳突然看到窄小的山路上坐着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抬头挺胸,直视前方,丝毫不理会周围这些游客。走近了才发现她是卖橘子的,脚下摆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橘子又小又难看。

男朋友买了一些橘子,大伙一边吃一边跟老婆婆聊天。老婆婆用本地话说,她在这条山路上卖了一辈子的橘子,早在政府把山划为公园之前,她就和老伴在山上种橘子,采了便在山上卖,从不带到山下去。他们家的橘子从来不用人工肥料或农药,百分百的天然。

陈凯琳有些吃惊地说:“那这是有机橘子喽!”男朋友说:“‘有机’是你们这些崇洋媚外的人的说法,不要用那种字眼来污染这些橘子。”陈凯琳摸着又小又脏的橘子(表面还坑坑洼洼的),实在勾不起食欲。

看着大家都在吃橘子,陈凯琳不好意思,只好开始剥皮。看着自己的脏手,问:“有人带湿纸巾了吗?”说完又立刻惹来大家一番讥讽。陈凯琳剥下皮,想找垃圾桶,只见老婆婆对她挥挥手,指向树林的泥土地,陈凯琳看到地上已经有许多果皮,显然是先前食客的“战绩”。“土里来土里去,这些橘子不需要任何文明的处理,腐烂后还能成为最好、最天然的肥料。”男朋友说道。

当陈凯琳用满是泥巴的手把其貌不扬的橘子送入口中后,却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味。老婆婆说:“橘子熟的季节快过了,从下礼拜开始我就不来了,明年见呀。”不知为什么,甜甜的橘子下肚,突然感觉酸了起来。陈凯琳瞥了山下的城市一眼,突然领悟到自己在那里过的是极度人工、充满包装的生活。

陈凯琳突然想到也许还有许多与自己生活相似的人,他们的生活、做的工作、牵挂的情绪、奋斗的目标……每一项都叠床架屋,千回百转。他们每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经营着自以为是最伟大的世界奇观,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纷争和手段,表面上却是为了追求某种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这些城市里的“新新人类”穿着名牌的衣服且交往着有知识的男女朋友,甚至高雅地忧愁着。在城市里,陈凯琳觉得自己就像是明亮干净的橱窗中穿着价格昂贵的衣服,没有情感、没有知觉的塑料模特。直到踏上回归自然的路程,陈凯琳才知道人生在享用某种东西前无需把手洗干净,只要将心灵回归自然就可以了。

告别老婆婆后不到10分钟,陈凯琳开始迫不及待地接手机,她已经习惯了手机、网络等高科技,甚至深深地依赖。但下山后的几天里,陈凯琳一直想着老婆婆:接下来这大半年她不卖橘子该怎样生活?这当然又是陈凯琳这类“无机”人的思维模式。陈凯琳把山上带下来的橘子放在电脑前,让它跟自己一起被射线辐射着。虽然橘子在这个充满“有机”味道的城市中渐渐变色、烂掉,但那个回归自然过程中体味到的香甜却始终在陈凯琳的心中翻搅。

你是否也久居城市,心灵被忙碌、生计、晋升、高薪充斥着,从来不曾体验自然中原汁原味的甘甜,也不曾在大自然中抛开一切,净化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大部分都忙于衣食、享乐,很少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对此,有些人习以为常,虽然外出旅游也会欣赏风景,但常常带着城里人的优越感傲视自然,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被俗物充斥的有些病态。当你走出城市,到自然中,就能让心灵被大自然的纯净感染,你会得到净化,也会完全融入到自然中,享受这种回归自然的安宁。

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简奈特·弗兰是新西兰著名的女作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她在一个村落里长大。也许是村子里生活艰苦的缘故,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强悍而有生命力。只有简奈特与众人相反,她从小在家里就很怯懦,有时宁可被别人嘲笑也不肯轻易出门。父母很替她担心,并且觉得这孩子不正常。

简奈特从小听着各种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长大,也渐渐相信自己不正常了。在小学里,她看着同学们围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也很想融入他们的圈子里,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后来,简奈特被父母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和同龄孩子相比,她几乎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于是,她显得更加不正常了。父母便送她去看医生,最初,医生诊断她患了忧郁症,也有诊断为自闭症的。为了帮她走出自闭,父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给她转换学校,但始终没有太大改观,最后她只有住进了疗养院。入院伊始,父母每月都来探望她,后来渐渐懈怠了,慢慢地似乎就忘记了她的存在。

无论是从家里到学校,还是后来进入社会,一直以来,简奈特始终游离于社会之外。她总是喜欢用一些奇怪的字眼来描述一些极其琐碎的情绪,父母和兄弟姐妹听不懂,同学听不懂,大家都觉得她很奇怪,即使是她最崇拜的老师也认定她是一个患有严重呓语与妄想症的孩子。

最终她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在精神病医院有位医生发现,这个极端内向、交谈存在困难、有严重的自闭倾向女孩十分喜欢用笔来表达自己并和自己进行心灵沟通。于是这位医生要求她每天都动笔随意写写,在任何地方写下她想到的任何文字。尽管她总是把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积在一起,任何人阅读都要费些气力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她的文笔却十分优美,整个文章都很富有诗意。

这位医生开始鼓励简奈特投稿。没有人会想到,就是那些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上刊出了,并获得了文学大奖。此后,英国的精神科医师才慎重地给她开了一张没有生病的诊断证明。那一年她34岁。经过后来的努力,简奈特成了著名的文学家。

在现实生活中,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固然非常重要,但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人云亦云,去做别人意见的傀儡,而要经常和自己的心灵对话,问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左右摇摆、不知所措中身心疲惫,最终失去可贵的机会。做自己想成为的人,无论成败与否,我们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归属感。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打造开阔而宁静的心灵空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这样的避风港,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烦了的时候,不妨走进自己营造的心灵小屋,安静下来,把琐碎的烦恼、生活的困惑暂时抛到九霄云外,静静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缺陷也是一种美有一位女士,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但常常因无法如愿而自责,以致对自己的日常工作都缺乏信心,并因此感到惶恐不安,于是她向朋友大倒苦水。

朋友问她:“你知道著名的维纳斯雕像吗?”

她说:“当然知道。”

朋友又问:“你知道她除了美,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什么吗?”

她想了一想,说:“她的手臂是断的。”

朋友说:“那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帮她接上两只手臂,会不会显得更美呢?”

她怔了一下,说:“如果那样的话,她就不叫维纳斯了。”

朋友说:“同样的道理,凡事不可能都做到尽善尽美,既然维纳斯的残缺也是一种美,那么你为什么一直为那些工作中小小缺陷的存在而焦虑不安呢?其实,正是由于那些缺陷的存在,才能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避免失误,争取做得更好。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缺陷的存在,才使得人类为了追求完美而一天天进步。”

朋友顿了一下,又说:“我们是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因为追求完美并不是过错,但永远都不应该超出自己的能力而苛求完美,那样的话你就会生活得不如意。”

听了朋友的话,这位女士从此不再强迫自己追求完美了,她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而快乐。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称道,一些有缺陷的事物也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会为人所歌颂。

莲花虽然生长在淤泥里,但正因为这种环境才会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赞美;昙花的绽放是美的,但它开花的时间很短,只能“昙花一现”,也正因为这样,它才得到很多人的珍惜,甚至为了看这美丽的一刻,而一整天都在等待;霍金因得了不治之症而全身瘫痪,只剩两根手指头可以动,就因为这个缺陷,使他更加努力学习,钻研科学,从而研究出了黑洞的奥秘,为人类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这就是用缺陷碰撞出美的火花,如果不是这些缺陷,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奇迹发生。因此,不要把缺陷看成自己的负担,把它看成美的东西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换个角度看自己有一位挑水的农夫,常将两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只水桶有裂缝,另一只完好无损。每次完好无损的水桶,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水桶到达主人家时,却总是只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的农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水到主人家。破水桶饱尝了失败的苦楚后,终于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对挑水的农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地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

挑水的农夫笑了笑说:“今天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你可以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时,破水桶眼前一亮,它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许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过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水桶再次向挑水的农夫道歉。

挑水的农夫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水桶的那一边却没有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次我从溪边回来,你就替我浇了一路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残缺的,主人桌上也就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如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一样,缺陷无处不在地伴随着我们的人生。然而缺陷有时不但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同情和赞美,而且还能表达出完美所不能代替的特殊内涵。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世人说:有时缺陷不但不是一种错误,而且还是一种优势和美丽。

找到性格中的黄金分割点有一位少年在6岁时遇到了一位非洲的黑人神父,神父跟他玩了一下午的游戏后,他便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于是简单地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9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见到所有的人都要问别人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一跳,并且昏头昏脑地告诉了他。

上了小学,他不好好学习却常常花一整天的时间偷看大姐的日记,侥幸的是从来没有被发觉。

上了中学,老师问他哥伦布是哪国人,他感觉其中有诈,自作聪明地改以荷兰人作答,结果遭到不准吃晚饭的惩罚。

有一段时间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点,结果进行测试,才发现只有98,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他还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正是因为如此,他大学没有读完就肄业了。大多数人能够从这位普通少年身上找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影子,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类似的缺陷,那么是不是说就有人一定是性格完美的呢?比如说伟人、成功人士?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成功人士的传奇:

他一生都在冒险,大学没读完,就跑到巴黎当厨师,继而卖厨具,到美国好莱坞做调查员,随后又做了间谍、农民和广告人。为此他一生朋友无数,曾经列了一个有50个名字的挚友清单,包括美国国防部部长、纽约著名律师、报刊总编及女房东、农场邻居、贫民区的医生等。在他31岁时恰逢二战,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他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当了几年间谍。38岁时,他想起祖父从一个失败的农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决定效仿。没有文凭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10亿美元。他富于想象,设计了无数优秀的广告词,至今仍在被使用。他说:“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多少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他曾自嘲:“只要比竞赛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他晚年隐居于法国古堡,活了88岁。

写到这儿时,你也许会说这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那位普通的少年和这位成功人士居然是一个人。这个人名字叫做大卫·奥格威,是奥美广告公司的创始人。

我们现在把上述两个故事一一对应,便会发现它们之间没有所谓成功的必然规律,甚至也找不到其中的必然联系,谁能从这位普通少年的经历断定他会成为伟大人物呢?

万事万物都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人们总以为成功人士一定有一个非凡的性格和不平常的经历,其实不然,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着和你我相似的平凡历程,不同的是成功人士能够认清自我,了解自我性格的黄金分割点,以此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关键在于“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性格中的黄金分割点,使优良的部分得到充分发扬,将不利的方面加以整合并进行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