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材顺序的研究又加强了。有人认为①全部知识可按等级来排列,从最简单的信号学习方式到最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②有些学者主张以直线结构顺序来探索教材顺序问题。他们对知识的构成作了仔细的思考,认为在任何形式中,知识都具有多样化结构的。如以美国的历史学科为例:美国历史知识的结构有三种,一是采用时间结构历史,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的顺序代表历史的一部分,但时间是历史结构的方法之一。二是空间结构,美国历史的一部分结构是从事件的空间发展形成的。如向西部大移民(密西西比)而在大平原上定居下来,成为历史的空间结构。三是经济结构,美国南方的历史,早期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农业制度为前提。但是若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介绍美国历史,儿童对历史时间结构的理解有限,也没有什么地理空间概念,至于理解历史大迁移,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农业制度更是困难了,因此很多历史知识结构远远超过大多数小学儿童掌握的能力,因此,有部分历史的直接经验的人,对了解历史的基素部分是有意义的。③以逻辑学为基础组织教材,这是琼斯·皮亚杰的观点,他认为当儿童在理解环境所塑造的逻辑结构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综合结构中慢慢地理解环境特性的。他们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一般状况,决定理解环境的程度,因此人们可以这样来安排一套分级作业给他们学习,从最简单的作业到那些需要用逻辑结构进行思维的作业。皮亚杰的许多研究成果在课程方面运用,包括了适合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特定阶段的一系列作业的发展。如“纳菲尔德教学课程”为儿童提供了一套不超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所能完成的作业。当前的情况是,多数的数学课程都没有这样做,那些课程只教儿童知道如何进行机械式的数学运算,他们并不懂数学的内在逻辑联系。
综上所述,关于教材顺序的研究似乎都未真正解决,应当说,从上述的角度来说,确是如此,不过从千百年来教学经验的积累,教材就学科本身来说,就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顺序的,如历史学科总的说是按时间排列,地理是按空间排列,数学是按逻辑编排等等,就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说,在学科课程的编订上是考虑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的,例如不学语文,一切都不能解决,故学习从认字开始,又如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就不会解化学方程式和运用物理公式,因此化学和物理学的教学就放在数学之后。作为学科编订者必须周密考虑学科设置的系列;作为学科教授者必须周密考虑学科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不论编订者还是教授者都要考虑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利于学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完整的认识。
教材的选择与组织
一、教材的含义
教材是教学时用的材料,是人类借以适应生活行为的方法,也是人类经验的精华,它是根据教学大纲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为师生教学应用而进行编写的。其资料项目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材料、工具书、样本、图表、模型、实物、幻灯片、电影片、录像带、录音带等;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习惯、态度、理想、情趣、操行、欣赏力等。
二、编选教材的原则
教材编写的原则通常的做法:一是要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根据,要以一定的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论为指导,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正确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确定合理的广度与深度。二是教材要按照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来组织,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来安排。三是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要加强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保证各科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逻辑。四是在编选教材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育阶段的划分等情况,把直线排列(对一门学科教材在各个教学阶段前后一贯地排列,无循环往复的现象)和螺旋式排列(对一门学科教材,采取在各个教学阶段逐步加深程度和扩大范围的方式排列)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三、教材的选择
一是符合教育目标。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若与教育目标不一致,教育目标就是一纸空文。二是符合社会需要。学生只有学习了符合社会需要的教材,才能用以适应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鉴于社会是动态的,所以选择教材要注意时间性和空间性(世界、本国、本地区)。三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学生是在生长和成长中,以选择教材要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要注意到他们的能力、兴趣、程度、智力、体力、需要、成熟状况(生理、心理)。四是重要精华。①学科中最基本的教材;②代表民族文化的传统;③生活上必需的,常用的知识和技能。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提出选择教材五原则是:系统知识、历久尚存、效用、兴趣与社会发展。
四、教材的组织
当教材选定以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组织教材,组织教材的通常方式有三种:
一是论理式。这是以成人的立场为立场,教师的观点为观点,注重学识系统,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古而今,也有由今而古的。不顾学生的需要,不与其他科目混在一起,而自成一个系统,这些都是论理式组织的特征。二是心理式。与论理式相反,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观点为观点。根据学生的经验与能力,兴趣和需要来组织教材,而不顾及教材本身系统的完整。三是论理式与心理式相结合。教材选择好以后,由心理的组织法开始,而渐进入论理的组织法。同时还须依照排列的原则,由易而难,由浅而深,由具体而抽象的顺序排列,以利于学生学习。四是论理式和心理式组织法比较。据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探讨,认为论理式这种组织方式,其优点是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并训练其整理知识的方法;心理式的这种方式组织的教材优点就在于学生学起来容易而有兴趣。教材切合学生能力、兴趣与需要。若就缺点而论,前者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要,不便于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后者的缺点则在于不能予学生以系统的知识。
五、教科书的重要性
教科书的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科书的含义及作用。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教材中最重要的部分。西方有句俗话说:“教科书虽非唯一的教材,却是主要者。”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定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工具,是经过精选的,比较清楚、有趣而有系统的一种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容易齐一各地的教学水平,是师生和家长对进行教学及检查成绩的最重要的依据,给予大家一种安全感。二是教科书的编写内容。教科书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教学大纲编写的,一般的包括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和索引等。课文是教科书的基本部分,课文对学科的课题作具体的阐述,有论点、论据、数据、事实和结论等。它必须是科学上有定论的基础知识,要反映出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通过事实的叙述及原理的论证,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在校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体力的主要源泉。三是教科书的选择。选择标准不外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容方面:其一是题材新颖,思想正确,理论精确,内容生动,符合学生实际程度;其二是编排系统而有条理,层次井然有序,概念清晰明白。其三是文字流畅,词句清楚,易读易解,达到简洁、明晰、浅显,易懂。其四是篇幅,长短适度。其五是学习辅导:帮助学生有效的练习和思考,辅助好自学。在形式方面:其一是字体大小合宜,行列长短间隔适度;其二是纸质良好;其三是印刷精良;其四是装订坚固,大小适度。四是教科书的使用。“良好的教科书可以成为有用的仆人,但不可过分使用仆人。”要做到审慎合适,灵活运用。①针对教科书的特点灵活运用,要以学科的性质而定。如:该精读的教科书,要求熟读记忆;解决问题的教科书,要根据各种不同情况,不断练习应用。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引导学生思想、亲身体察,并自己综合整理得出结论。②变更次序,如配合节令、时事变更教学内容;独具匠心的重新安排教科书中某一单元的前后次序。③酌量取舍,如A补充教科书之不足,B扩展学生经验范围;C适合时空特殊需要(随时在发明创造,出现新成果,或是区域不同,需要不一);D适合学生个别差异(能学、要学、自然学);E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教师提供资料范围和来源,由学生自行补充学习;F启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准备好合适的教材,算是完成了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优良的教学内容,配合良好的技术和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教材,教学的成功始有保证。
学科教育学关于课程的研究
课程的设置和沿革
一、课程的含义
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指所有的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也有看做是儿童或成人所接触的各种经验的总和。从狭义讲只指一门学科,或说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经验。如在美国,教育界对课程一词的理解认为,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给学生提供的逐年升级,取得毕业证书必须学习的各学科的教材。过去在美国,课程一词跟学程一词可以互用。如说一个学生修毕了中学学程,也就是说,指他学完了中学所教的所有学科。此外,课程一词也跟学科一词混用,如说英语课程,实际上是指英语这门学科,更狭义的用法是,如说中国文学课程,就是指中国文学中的文学作品、范文、作者生平等学科教材的内容。课程一词的这些用法,反映了教育术语的缺少精确性。这种把课程理解为学程、学科或科目都是传统教育派的观点。
“进步教育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流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现代教育改革运动。它是美国资产阶级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反对美国沿袭欧洲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教育。其奠基人是美国教育家F·W·帕克。他首次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重视发展儿童为中心而不再以课程为中心;主张废除背诵法,强调领悟与理解;把教师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准则。J·杜威于1896年在芝加哥大学办实验学校,把当时的手工训练,新教学方法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因素融合在一起,被认为是进步教育的一个贡献。他强调学校应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其目的是鼓励儿童自由的和自然的发展,并认为教育应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根据,“进步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至今仍然具有一定影响。课程的含义扩大了。因为传统教育着重给学生以知识教育,把课程只看做发展智力的手段。“进步教育”则着重给学生以生活经验,除了发展智力,还要发展体力,培养社会生活习惯,陶冶道德情操,养成审美观念,获得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就不仅限于各科知识的教学,而包括一切课内课外活动。因此,现在美国教育书籍中,一般对课程都作广义的理解。但也只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而对学生在家庭,在社会获得的经验则不包括在课程的含义之内。
二、课程的发展
课程是随着有组织的教育制度的发生而发生的,也是在社会变化中逐渐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在欧洲中世纪早期学校中一般文化课程有七种主要学科,分称“三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或论理学),和“四艺”即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统称为“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各科都贯穿神学。“七艺”起源于古代希腊,也是罗马修辞学校中的学习学科。它作为学科,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运动以前,在中世纪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周朝春秋时期则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礼:区别上下、尊卑、长幼,维护世袭等级制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乐:祭祀天地、鬼神祖先、歌颂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舞蹈。
射、御: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
书:语言文字的读写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
数:计算、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作为必要的知识和教养,用各种形式把它们集中编排起来,在这一点上中外有着共同的认识。但是这种知识和教养在中国古代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都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子弟的,是为他们设计的课程,劳动人民的子弟即使偶尔有人能进入这种学校,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做官的人而已。
进入十六七世纪生产力的增长和商业的发达,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商品经济发展使劳动人民对简单语言文字的读、写和计算感到有所需要,出现了平民教育机构,课程所反映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就是简单的读、写、算,即先教以字母的读和写,渐教以简易的日常应用语言和商业应用文字的读写,此外,还教以“圣书”和道德训书。还要学习计算,主要是学数学、货币交换、简单的计算等,若概而言之,就是读、写、算和道德教育四类课程。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是以四书五经为教材,主要是进行读、写和道德教育。至于计算在商业上则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学习。直至近代社会,废科举兴学堂,维新的课程才得以设置。
进入19世纪,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达,增加了地理知识,为了促进产业发达和战争的需要,课程中发展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地理历史,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等)并为此开办了教这些科目的专门学校,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初等教育中还开设职业教育,如手工、缝纫等课程。19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处于这种状况。从20世纪初起,重视本人的活动,把教科书以外的活动也用做课程的一部分。现代初等、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的设置,各国大抵相同。当代一些国家,把数学、理科知识、外语称为新三艺。
三、美国的课程设置和沿革
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学校几乎是照搬英国的课程,教科书也在英国印刷。美国独立后才开始自己印教科书,但在课程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变化。
美国的教育是分权制的,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州之间,一州之内的各校之间的课程设置也不相同。现将美国中学教学科目的发展,按新学科出现的顺序列举如下,据统计20世纪初向联邦政府教育局备案的有18门学科,到20世纪中叶,文化学科的名目增加很快,职业选修学科名目就更多了。
1890年,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历史(美国史、古代史、中古史、近代史)。
1895年:三角学、天文学、自然地理、生理学、修辞学、英国文学、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