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117

第117章 赵素珍文集(9)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农民走投无路所致。课文列举县令严郜、节度使韦宙兼并土地之事并非是个别事例,当时一位宰相也承认是:“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由于土地兼并,使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掉土地,破产流亡,逼得“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此为根本原因。原因之二是山东、河南一带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穷人只能以蓬草子充饥,有人报告灾情,官吏竟指院中树说:“树上有叶,哪来的旱灾?”并毒打报灾之人;农民已无路可走,官吏仍照旧催收租税“惟思竭泽,不虑无鱼”。(板书)此为原因之三。广大农民再也活不下去了,一场震撼全国的农民起义,首先在河南、山东爆发了。

2起义的经过(875-884年)(板书)

(1)王仙芝、黄巢领导起义(板书)

875年,王仙芝在河南长垣率领几千人起义。同年山东冤句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

请同学看课文上的插图《黄巢》像,黄巢善骑射、能诗文,轻才好义,曾写《赋菊》诗一首,这首诗同学们小学学过,请一位同学背诵。背诵后教师指出这首诗寄托了黄巢的政治抱负。起义前黄巢与王仙芝等武装贩私盐,因此有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这是黄巢所以能成为卓越起义领袖的重要因素。

王仙芝、黄巢两支起义军很快会合在一起,屡败唐朝官军,迅速壮大。唐僖宗对起义军除军事镇压外,还采取政治诱降的手段企图瓦解起义军。

起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决定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向敌人兵力较弱的长江以南进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流动作战。

(2)避实击虚,流动作战,攻占长安(板书)

878年黄巢率10万大军佯攻洛阳,唐军急奔洛阳,黄巢军突然改变方向,顺利渡过长江,进入浙江。因渡河无船,于是毅然开通仙霞岭700里山路,突入福建(至今这一通道还在发挥作用,充分显示了起义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879年夏,攻克广州。在广州宣布北上攻打长安,879年秋起义军自广州北上,渡过长江、淮河,880年占领洛阳。一路上起义军纪律良好,农民积极参加起义队伍,到洛阳人数已达60万之多。接着一举拿下长安的东大门潼关。唐僖宗急得在朝廷上大哭,从长安向四川狼狈逃去。881年起义将士发结红绸,手执兵戈,意气风发,在黄巢带领下浩浩荡荡开进长安城,居民夹道欢迎。他们对老百姓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与李家皇帝不同,你们安居乐业好了。”入城后第九天,在含元殿举行开国大典,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大齐。

(3)大齐政权的革命措施(板书)

进入长安后,大齐政权采取了三项革命措施。一是镇压了一批人民痛恨的大贵族、大官僚;二是没收官僚、富豪的财产;三是救济贫民。起义军对待人民和对待官僚富豪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请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课文上哪些史实说明了农民军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补充讲解。

由课文列举的史料和史实,说明了农民建立政权后的一片革命景象,农民扬眉吐气,不再受地主、官僚的压迫,而一向欺压百姓作恶多端的地主官僚势力却扫荡一空。整个长安城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说明了农民起义的阶级实质,这也是农民起义所以得到人民拥护而胜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黄巢起义最后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4)黄巢起义的失败(板书)

大齐政权的建立是起义胜利的顶点,黄巢在欢庆胜利之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未乘胜追歼唐僖宗,给予了唐朝廷与各藩镇之间联合起来的机会;二是攻一地弃一地的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数十万大军进入长安后,又没有向周围地区发展革命势力,使起义军处于唐军四面包围之中。另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战争关键时刻大将朱温叛变投唐;二是唐统治者收买和勾结山西北部沙陀酋长李克用会同藩镇进攻长安。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883年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以后在作战中又接连失利,884年黄巢率残部千余人退入山东县泰山地带,在泰山附近狼虎谷战败自杀。后来人们怀念黄巢,传说他没有败死,而是出家当和尚,住在雪窦山,称雪窦禅师。有人赋诗说:“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说明黄巢一直为人民所怀念。

3历史作用(板书)

请同学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史实从两点分析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1)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板书)

唐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战争,它奋战10年,行程几万里,席卷大半个中国,在长安建立了革命政权,其规模之大,声势之壮,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它虽然没有立即推翻唐朝的政权,但唐王朝遭此打击,已是四分五裂、奄奄一息,只苟延残喘了23年,于907年为朱温所篡。有的史书记载“唐亡于黄巢”,所以说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的统治。

(2)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板书)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腐朽的士族势力,士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在唐末农民战争中,几乎丧失殆尽,出现了“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从而推动了历史前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巩固新课

①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②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及作用如何?

布置作业

填表: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

[附]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比较表

名称内容作用,影响①成年男子每年交谷物叫“租”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生产②成年男子应服徭役,不租庸调制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③成年男子每年纳绢或布叫做“调”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两税法①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的大变化收税②唐政府收入增加了,而不久农民受到的剥削更重了。(表中内容由学生填写)

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原载《历史教学百家》(世界史教案)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提问:1西欧奴隶制的崩溃,封建社会开始是那一年,它的标志是什么?2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是哪个世纪?主要有哪些著名城市?

本节所讲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其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十六世纪时德意志的封建分裂和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情况。当时封建制度在德意志仍占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因素却显著增长。教会的专横和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加速了矛盾的激化。在宗教改革的掩盖下,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出现了以马丁·路得为代表的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宗教改革,还出现了以托马斯·闵采尔为代表的反映农民和城市市民利益的农民战争。

一、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提问)10世纪中期,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是否统一?当时帝国是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皇帝徒有虚名,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因为它是以德意志为主体)更非“帝国”,然后指出“神圣罗马帝国”到16世纪初在封建体制内部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封建割据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16世纪初,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手工工场,商业也相当繁荣,但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发展成为全国工商业中心。政治上是小国林立,全德约有1500万人口竟分割成二三百个小国,难怪人们说:“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有多少诸侯国”了。此外还有独立的帝国骑士,他们是一家一户一小块领地,共有上千个帝国的骑士,分裂造成关卡林立。交通梗阻,币制混乱,如美因兹到科隆只有二百公里左右路程,各诸侯国就设了十三个关卡收税。政治上的不统一,成为德意志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德意志十分复杂的社会矛盾,集中点就是天主教会。

2德意志的阶级关系,封建教会是众矢之的。

这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6世纪初德意志阶级矛盾极度尖锐复杂,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广大人民同世俗的和教会的封建主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二是城市市民(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包括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和新兴和手工场主)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三是城市贵族与市民、城市平民(包括帮工、短工、无业流浪者等)之间的矛盾;四是大、小封建主内部,世俗封建主同教会封建主的矛盾。各种矛盾突出集中在对天主教会的憎恨与斗争上。

罗马教皇操纵下的天主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会不仅在宗教上,而且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超国家权力,教会占有德国地产的三分之一,许多大主教当上了诸侯,把德意志作为搜刮的对象,流入罗马教廷财富每年达三十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处境最为悲惨的是农民,农民遭受教会、世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的层层盘剥,还要向教会交纳“什一税”。教会征收的什一税,名目繁多,有大什一税、小什一税、血什一税、酒什一税、草什一税等等。此外教会还在德国大肆兜售“免罪符”,胡说:“凡是有罪的人,只要买了免罪符,灵魂即可升入天堂”。而且根据罪恶的大小,订出赎罪的不同价格,由此看出德意志天主教会的专横、腐朽已达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农民和城市平民反对教会的剥削和压迫,市民阶层也不满意教会的特权,嫉妒它的财产,想把送给教会的钱用来发展自己的企业,他们中的激进派要求用“廉价教会”来代替封建教会,此外许多诸侯和骑士还企图取得教会占有的大量土地,因此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围绕着教会剧烈地发展着,封建教会已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反封建的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就成为历史之必然了。

二、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出身于矿工家庭,曾进入大学学法律,接触到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毕业后,担任威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路德曾周游各地,到过罗马,亲眼看到过教皇的腐败、贪婪,因此,主张建立一个廉洁的教会。1517年,教皇的代表在威登堡附近出售免罪符,路德在教堂门上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对教会这种无耻行为表示反对,倡议宗教改革,消灭教阶制度,建立“廉价教会”。这些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在这里可以穿插一个关于“强盗”向教士购买免罪符后,随即把这个教士抢得精光的故事,以说明人们对教会掠夺的憎恨,增加讲课的生动性)因此路德成了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倡议下,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高涨起来。德意志许多天主教会的权力被废止了,路德投靠诸侯并受其保护,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宗教改革作为市民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但必须指出,路德的宗教改革只主张和平发展,反对暴力,不能反映广大下层人民的愿望,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是反封建斗争的开始,也刺激了农民运动的高涨,

三、托马斯·闵采尔和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

在反天主教这股洪流的各阶层中,主要力量是农民,特别是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使教会受到最大的打击,德意志许多地区废除了天主教的权力,如果不注意突出农民战争的作用,就容易把路德的作用估计过高,把一切都看成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1农民战争的准备

德意志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托马斯·闵采尔,他是个神甫,曾经支持路德早期反教会斗争,但很快就反对路德的温和主张。闵采尔把权贵富豪和一切剥削者叫做不敬上帝的人,认为他们对人民的掠夺是人间的罪恶,扫净这种罪恶,“天国”就降人间。(提问)闵采尔所指“天国”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出,他心目中的天国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建立一个实现“三无”的理想天国,即无阶级差别;无私有财产;无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从1517年夏季起闵采尔深入民间,传播革命思想,人们如饥似渴的倾听他和他的门徒的宣传,革命情绪一天天增长。

2农民战争的经过

(挂《16世纪德意志农民战争图》教师边讲边指图)

从1518—1523年德意志每年都发生农民起义,至1524年形成全德意志农民战争,三分之二的农民投入了战斗。

1521年夏天士瓦本地区爆发了起义,闵采尔为农民制订革命纲领——《书简》,其中说:“贫苦百姓如果不愿意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统治者压在身上的沉重担子,在现有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夺取政权是这个纲领的基础,也是闵采尔坚持的革命原则。起义席卷了士瓦本全区,在战斗中形成六支起义队伍,人数多达三四万,但是起义队伍中间,意见分歧,作战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封建主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对付起义军,至1525年4月打散了士瓦本起义军的主力。

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农民生活更苦,因此斗争最为坚决,1525年2月闵采尔来到图林根,3月起义军攻占了缪尔豪森城,推翻了城市贵族的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权。缪尔豪森成为德意志中部的起义中心。人民攻占城市,庄园、城堡和修道院,分掉贵族的土地和财产,起义烽火到处燃烧。德意志中部的诸侯慌忙组成反革命联军,围攻起义军,1525年5月在弗兰肯豪森进行决战,诸侯的兵力居于绝对优势,闵采尔毫不畏惧,率农民军奋勇迎敌,但终因起义军数量有限,装备不足,又缺乏训练,经过一场鏖战,八千起义军牺牲五千,闵采尔头部受伤被俘,在敌人严刑拷打下,闵采尔坚贞不屈,壮烈就义,时年35岁。余部坚持斗争至1525年7月。

3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1)德意志农民战争震撼了封建统治秩序,使天主教受到最猛烈的打击。教堂被捣毁,财产被没收,其次是封建贵族,城堡大半被毁,家族破落。中世纪以来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经过农民战争的打击,在政治上和宗教上的权势都下降了,

(2)1524—1525年成为德意志历史上的英雄年代。这次农民战争是中世纪西欧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起义,它为德意志创造了革命传统,他们的英勇战斗,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都为后继者所尊崇和发扬。

起义失败以后,唯一得益的是那些大诸侯,他们的地盘扩大了,占有许多天主教会的地产,疯狂的迫害农民,重建奴役农民的制度,德意志仍处在封建割据之中,但大诸侯地盘的扩大却为1871年德国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美国内战

原载《历史教学百家》(世界史教案)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