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14

第14章 学科教育学概论(14)

知识的概念,进入本世纪40年代末,有了新的发展,其标志是同时出现了三门新的学科,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三论”的出现,也将世界逐渐推进到信息社会。“三论”最大的共识是,知识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消息的内容。消息,过去一般的释义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新闻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用电报传递的消息。而今用“三论”的学说释义是,消息,是通过各种符号或信号所组成的序列,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性质和运动的状态。人的知识掌握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学习、领会、掌握和记住、运用有关世界的各种信息,这些所获得的信息,就是知识。这里的释义将消息只用来传递音信的功能,扩展为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功能。同时还提出: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所传授的只是信息,而知识的本身是存在着内在逻辑性的,故而学习和传授信息,必须把握事物的整体,通过对事物由内及外,由表及里之间的全面的、普遍的、规律性的探索和联系,循序、系统、连贯地将信息的传递、变换、贮存和使用,融化贯通编入一定的系统进行控制,在系统控制中有目的的输出信息,并将其转变为信息的输入,进行反馈。系统的开放,有序地信息交换,相互的反馈,在反馈中认识信息的主体,在理解中成为知识,获得知识。

当今有的学者还认为,知识,不再只是接受和积累前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社会与人生的经验,而应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

以上关于知识的概念,说法不一,有同有异,有新有故,有的是笔者综析,提供大家研讨求新。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启智力,发展能力,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认识,为学习和工作进行奠基教育。知识、智力、能力、技能与技巧既是学科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理论概念部分,也是学科教育的有关教学技术的方法概念。从概念上讲,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从相互之间的关系上讲,又有着难以分的内在联系。从总的讲,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能力、技能又体现为智力水平的结晶。这一切在教育教学的社会实践中集结的经验总和构成的智育,是学科教育学方法论的基础,学科教育学方法论则是智育中的从属分支。关于知识概念上文已述,现将其他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叙述。

智力,也有人称为智慧。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进行认识辨析、判断,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知识经验进行总结、汇合、提炼、深化认识上,探寻和找出规律,也就是上升到理性的理论的角度,得出知与不知的不同程度、深度的答案。主要是认识的反映;二是从客观事物的反映,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进行剖析、试验、操作,总结经验找到对实际问题,得出会与不会的不同程度、深度的答案。主要是智力在实践上的反映。这一点与能力是相通的。智力的发展,还有赖于个人的天赋素质,社会环境和历史的已知经验与学识,以及个人后天的努力。

能力,是一个男女老少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个名词,但什么是能力?确实乏有公认一致的概念或是约定俗成的共识。现较为通常的说法是,能力,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具体方式,并伴有所需求的心理特征。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诠释,却又有差有异。如有的学者认为,能力的体现在于技能技巧完成活动时与熟练的综合;有的学者认为,能力源自个人先天的基因,出生时的先天素质,就决定着他的能力种类。因此,能力所体现的是人的生理活动的潜能;还有的学者认为,能力是在进行和完成活动过程中所需要条件的心理特征。在完成一定活动和今后发展能力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先天天赋是天然的先觉条件,如文艺、体育、学文、习武所具有的天资,完成技能、技巧的难易深浅,莫不与具有的自然天赋关联。有的学者则认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于人们的生活环境,教育培养,社会需求所进行的后天教育。以上学者们的意见各有长短,均有启示。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各种活动不论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所需要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在不同人的身上的发展程度和结合方式是不一样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特征、社会环境的基础和条件下,经过一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先天天赋素质与后天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吸取已有的智慧和经验,认识和运用现实的环境中,展望未来的发展,不断形成和发展能力。

技能、技巧。都是从操作概念出发的。其内容和做法是,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掌握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活动方式为目的,进行合理的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一种技术能力,谓之技能。但这只是一种初步的技能。若在初步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熟练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自动化水平,则谓之为技巧。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和道德行为技能三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能,指的是动作技能,说的是以掌握某种技能为目的,以合理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的,对人的骨骼和肌肉进行动作训练,完成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这种肢体动作的系统技术训练,一般教育是代替不了的,但又离不开一般教育,如对技能训练的理论内容,这是为动作训练奠基原则和方法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准备,则是通过一般教育形式进行的。智力技能,指的是在动机理论及技术训练原理和方法,通过言语在头脑内部组织形成的一定程序,完成某种认识活动的智力系统。动力技能和智力技能是相互联系着的,都存在于实践活动中,动力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根据,智力技能有着调节的作用,二者既有区别,又难一分开,并可相互转化。道德行为技能。先说道德行为,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需要。人们在社会和教育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反映出的彼此道德关系、道德现象的心理过程里,从道德社会化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所谓道德行为技能,就是掌握有关道德规范的知识内容及行为方式的基础上,在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的活动里,对社会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道德行为方式,对道德行为技能,进行着有意和无意的培养和练习。而对此培养和练习有着重大影响的道德意识,则是社会公共的也即共同的利益出发,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及反映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形成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并进一步地从道德经验的基础形成的道德意识和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提炼,抽象概括出道德概念,进一步培养和练习道德行为技能,并在道德行为技能的熟练和发展中,加强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和原则,分析、判断社会道德现象的价值,推断并预见其后果,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

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与技能技巧的操作。知识、智力、能力、技能、技巧,都是独立的概念,在相互关系上则是辩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教育教学领域,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在教学领域进行经验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不断引进国外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针对传统教学的重知轻智,造成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知识,动手能力欠缺的高分低能现象,不适应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开展了对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与技能、技巧的操作的概念、作用,相互关系的大讨论。尽管在认识和提法上还不尽一致,但仍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认为,知识,是人们头脑中的心理系统,智力,是完成某种心理活动的有关心理特征。知识是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手段,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又是在依据已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与此问题有联系的智力活动来完成,在智力活动中丰富知识、充实知识、检验知识,再进一步对知识系统化和概括,走向能力的转化,通过能力的转化,完成知识的传递,又反过来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智力、能力都是从相关活动用的经验中,提炼、概括出的概念,而这些理性概念的形成,升华及其所显示的作用,不是本身能自动完成的,又是通过与之相关的技能、技巧所采取的方式完成的。不过知识技能、技巧的获得,是要以知识、智能为前提的。这里所提到的技能、技巧,指的是智能技能技巧。

在这种各自独立,又互为依存,相互制约,又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又切忌混同的这种辩证关系中,各自的地位如何,何者最为重要?当前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知识是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手段,无知则无能,悟知始有智,因此,掌握知识应居于首位。有些学者认为,能力,是获取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前提,是传授知识,教给技能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知识素质的要素,有的学者提出了“发展能力第一”的呼声。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与智力并重。因为掌握知识,必须有一定的能力,而只有领悟知识才能发展智力,二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有些学者认为,智力应居于主要地位,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需要。鉴于当今已进入信息社会,学科的综合交叉,新学科的不断涌现,科技的发展,进入到航天时代。时代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要求,能洞察社会,适应新环境、新情况的精密分工和多种学科运用的能力的人才。这类智力人才,应具备认识各方面的各种能力,即学习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抽象思维力是其核心,并拥有自己个人的特点和专长。而这些正是智力的含义。以上这几种说法,各司其理,皆有所长,在运用中仍应全面掌握和培养,但从时代现处情境的战略思考,仍感能力的培养似更重要,尤其是要加强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方法:方法论的发展概述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产生了教育,这是人类传授社会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与此同时,教育方法也伴随而生。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或是科学技术有了重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方法论出现。原始社会,教育虽尚未分化出为专门的事业,口耳相传和实际行动的身授,成为该时期的教育特征和手段。进入奴隶社会,“学在官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校增多,实行“以吏为师”的专才教学,教授方法主要是注入式口授,次有师生交谈式启发性对话。我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其代表。进入封建社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背诵和书写,这种听、读、背、写相结合的教学法,延续了几千年,直至今日,它的影响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过还应重视的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从《学记》五经四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总结出了诸多的教学方法经验和教育理论,由于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对我国传统教育没有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广泛科学知识的所需,学科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创新,并从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提升出相应的教学法法则和理论。地理世界的扩大,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实验、观察、学生的直观和经验,促使教学方法开始重视实验和观察,居支配地位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不断地受到冲击。如在欧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酝酿高潮之时,夸美纽斯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直观原则、彻底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强调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观原则。直观性的教学法开始运用于教学中,反映着当时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促使人们要求个性解放。尔后又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教学法、叙述教学法、综合教学法等等。世界进入本世纪,在上世纪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中产生的科学原理基础上,随着生产的不断提高,新的技术的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不断深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表现是,生产实践在不断地发展中,不断地为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科学对这些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深化,需要各种技术为其保证,而科学所需要的技术,是在科学指导下,有着一定科学知识、科学理论,适应科学高精尖的系列技术,并在科学实践中得到发展,产生新技术,达到当今人们常提到的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要求。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相互依赖。迅速完成生产力的转变,并日渐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是本世纪的重要成果。邓小平同志讲,科研要走在前面,体现着本世纪的特点和需求。科研要走在前面,最需要的是要有着相应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尽快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在40年代英、美、法、苏、日本等国,都加强了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国际上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不只是重视和提倡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和专著的撰写,而且强调将教育科学的原理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原则,应用于教学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当前国际上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新型教学法。这就是以控制论为基础的程序教学法,以系统论为指导的范例方式教学法。以布鲁纳的认识——结构理论为基础发现教学法,以赞科夫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新教学体系、洛柴诺夫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发展的暗示教学法。还有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和苏联教学论中的“纲领信号”图示法、复现法、问题式教学法、分步探索法、“算法化”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欣赏教学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