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要使学生明了受惩戒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明了惩戒不是打击学生,而是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吸取教训,得到进步。而其他的学生也要引以为鉴。故必须在对学生惩戒的前后做好工作。在事先要帮助其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性质,指出危害,让其明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惩戒方式;在事后,要着重为其指出努力方向,鼓励学生增强改正错误,力求进步的决心和勇气,并注意为其创造进步的条件。
奖励和惩戒,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应以奖励为主,奖励又以精神奖励为主。惩戒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是要促其改过迁善,以犯过为耻,做善为荣。在做这一工作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上进心,切忌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罚更是早已明令禁止。要让学生在动之以情,喻之以理中,自觉维护教室管理的各种纪律和规章制度,发扬正气,克服消极因素,在愉快、勤奋、团结、向上的精神环境中,当能在潜移默化里收到更好的成效。
教室管理的方法
教室管理的内容极为复杂,头绪纷繁,且各校之间条件不同,地区各异,不过在教室管理实践中,仍可以探索出教室管理的一些共同法则。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敬仰
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至为重要。要求学生要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这是教师们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要做到学、才、识和人品并重,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立足之本,是取得学生敬仰的基本条件。孔子之所以受人敬仰历数千年而不衰,就是他有卓越的学识、才气,良好的品德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身教重于言教的方式,时时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的品德铸成的伟大人格感化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于这种深刻的含蕴之中,孕育出自己高尚的人格,在“做人”中读书,在读书中做人。如果学生对教师“如七十子之服孔子”,像颜渊赞孔子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信服唯恐不及,敬仰唯觉愈高,在教室管理中,何能出现诸如秩序不佳、礼貌缺乏的现象。教师有声的语言,无声的举止,所表现出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学识,博学而有见解,自显对学生潜移默化之功,创造出良好的教室气氛,培养出良好的风气。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扬长避短
要教好学生,首先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能力、品行、爱好,给予引导和安排,不只是要扬其长,还要注意设法补其短,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切忌消极地避其所短,致使其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留下遗憾,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法创造条件补其所短,尤其是要对学扬其长时,探寻创造补短的环境。要使表现好的学生做到自珍、自爱、自觉;差的学生自警、自重、自强,培养学生奋发精神、向上、有为的心气和行动。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教师的教学安排,必须十分紧凑而要富于意义,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要做到让学生一个活动完毕,另一个活动立刻开始,一种方法学完或是运用熟练,立刻变换别的方法,而且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永远有新鲜感。这样,学生始终不断地都在从事着有兴趣、有意义的活动,精力完全为这些活动所吸引,也就真正消泯其教室管理的乱源。
三、师生携手,共同管理教室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班会、团、队、学生会等组织自己管理自己,与教师共同管理教室,能收到最佳效果。学生在教室管理活动中,订立自己的公约,养成自发、自动、自觉的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与能力,爱护集体荣誉,从中体会到教室与自己息息相关,极其重要,就会自觉主动地协助教师,共同管理好教室。
教室管理工作,是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准备和安排,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室管理,在教室管理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室管理成为教师、教师和学生共好教室中的人际关系,及有关的事与物的安排,使教室的秩序井然有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自己管自己的自治能力,养成高尚性格和品行,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和团队生活习惯的优良学习环境。
教师的修养
任何工作,对其工作者,都有着相应的条件和要求,这些条件和要求,概而言之,便是工作者的品质和修养。
教师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唐朝韩愈作《师说》中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不认为“古之圣人”,“担负从师而问”,讲出了教师任务之重,责任之大,为师之重要性。可见教师之道是非常精微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若是担负教育教学的人,不能胜任教育职责,无异于扼杀国家和社会智能与道德。试观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繁荣或落后,无不与对教育的重视与否、师资的学识和品德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就是正、反明证。是故作为教师来说,就所应有的知识道德、技能而言,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关键不只是在于教师这一方面,更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教师与教育教学得失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对学生、学校、社会、国家及乃至人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学者,名家、政要多有着这方面的论见,从中可见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礼记》中讲“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均指出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的影响所在。这就是不只是教学生读好书,更要教学生学习怎样做人、做事、治学和生活的智能。学生离校后,在学问、事业、思想行为、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的正确和善于处理等诸方面,能否自我实现,并在表现和贡献中的好坏大小,教师都应负有责任。
二、教师对学校的影响
能否办好一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教师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们不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知识、学识、教育教学技能、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身体,还要突出强调的是能够尽职尽责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并形成一个团结向上、具有特点的优秀集体。同时具备不断完善的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就能在成功中而不断前进。前苏联谢尔托夫在所著《校长笔记》一书中讲该校的教学特点——工作作风时说教师们“善于在上课时注意一切,不紧张、不虚伪、不形式主义,而是友爱的、但严格地对待学校学生,把他们每个人不仅看做是学生,而且是看做是具有个别的、只是为他所独有的特点的一个人,——这就是我们学校教师的一般工作作风的特征。”这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校长虽然只谈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般工作作风的特征”,但以斑窥豹,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在教育有方,尽责尽职中建造着一所生气勃勃,蒸蒸日上的优良学校。反之,若只有良好的环境,完善的设备,但教师能力不够、或不尽职尽责,学校是并不好的。列宁在提到教师对学校的影响时指出:“无论在哪个学校里面,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由什么来决定呢?是完全由教师的人选来决定的。”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列宁和邓小平同志言简意赅的提出了教师在学校的职责、任务、作用所产生的关键性的影响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还要认识到只完成好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是不够的,且要看到教师对学校的影响所体现出的贡献,还在于通过参与学校计划,体现出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活动、发展规划的制订、运行等方面的了解、执行、进展所作出的整体影响。在这里教师要认识到这是教师的责任与权利,但其责、权主要是合适的参与,在参与中明确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意见,提出适当的建议,并通过参与这一过程,将其体现和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教师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与教学是紧密相关的。社会为教学提供了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教学则是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和生活。故教学必须以适应社会的现实与发展为方向,指导学生在接受和传递文化中,发展个人才能,光大民族文化,而且教学应随着社会发展与变化而进行,要注重强化教学的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促进社会而奠基。而教师则是这项工作的倡导、指引和运用教育教学来完成的责任者和教育者,其责任的重大和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古今学者、名家亦有评析。孟子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明确提出要使社会上的众民受到教育,像我这样的“先觉者”,也就是教师就要担负起责任。荀子对此也有着透辟的分析,他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难: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能。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突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徐特立在《徐特立教育文选》中讲:“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并阐述了教师活动的范围,要“以社会为学校”。深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道理。教学在社会中进行,以社会为学校,自当以适应社会为方向。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和社会发展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精神上的需要,以适应生存于社会,同时还承担着传承与发扬社会文化,为推进社会事业的建设和革新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树立,融入社会之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教师对国家的影响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兴衰,都决定于国家的人民是否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在人类发展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实证,并有着不同角度的论断,但归结到一点,都主张要通过教育,造就适应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人人在国家建设中各司其职,均尽其力,在社会生活中相爱相助,共创和谐,在民族存亡关头,能勇赴国难,不惜献身,能如此者,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工作。孟子主张为政,首要争取“民心”,他在《尽心》篇中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强调了为政“善教”的作用大于“善政”的作用。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力推教育的作用,认为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救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元也。”这样以教育推行教化,以达到“化民成俗”而安定社会,巩固政权,维护国家。荀子在《荀子·大略》中的切肤之言是“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怏,人有怏则法度坏。”古往今来,不乏这样的先例,以鉴教育在国家兴亡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近邻日本,堪称典型实例。日本明治维新政府成立,提出“文明开化”作为日本政府振兴的总目标之一,也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就是要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成立了管理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文部省。并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不断颁布《学制令》、《教育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等系列教育政策。并倡导: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办教育,为了维护国家政体而实施国民皆受军事训练,在学校行政上要根据国家经济的理论来办事。在小学教育上推行义务教育制。在社会发展中鉴于资本主义对技术力量的迫切需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富国的基本条件,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了日本国家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也扩大了它的对外扩张的野心,在大力加强军国主义教育下,到20世纪初,已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并不断发起对中国及其他邻国的掠夺侵占。由侵华战争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在侵略扩张中,导致除初等学校外,其余学校一律停课,以提供兵役和军事工业的人力资源,日本学校教育完全陷入瘫痪,国内劳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枯竭,最后被迫无条件投降。战后的日本,社会残破,民生凋敝,国家百事俱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日本将勒紧裤子办教育列为首选,以医治战争的创伤。首先从清除战争时期的极端军国主义教育影响入手进行教育全面改革,以美国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不断实施教育改革,针对需要培育各类各级人才。如提高义务教育的年限、高等教育的分类,如大学院、分科学院、二者组成的综合大学等,培育各级各类的高级人才,基于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采取加强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以保证工业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的来源。此外,还据不同的需求设立各种各类的专门学校。同时还鼓励私人办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中的经济强国,其教育提供人力资源、科学与技术资源的保证,功不可没。日本这一典型实例也证明了教育与国家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摧残,人才断层,导致“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恢复与建设,而难以为继。经过改革开放重视教育、重视科学、重视人才等诸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历经三十余年,开创出当今的这种勃勃生机、日益强盛、举足轻重于国际的国家。教育之力,亦是至大。世界各国重视教育,尊师重道尊称为“民族的保姆”、“国民的导师”,可见对教师寄予殷切的希望是不言自明的,也显示教师加强修养之重之要。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学校社会国家担负着对教导学生、思想、品德,参与学校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应有的贡献,其职责的艰巨,可谓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的不断提高修养。《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尊得乐道而尊敬老师最为难得,尊师始能重道,重道才能使学习者重视学习而力于学。这说明了教师的修养至为重要。
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