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29

第29章 课堂教学原理与实践漫语(3)

关于注意问题,如果身体不好,要把身体养好,如果精神状态不佳,要排除不佳的原因再上课。有一个小学生做家庭作业时,眼睛老看窗外,问其原因,回答是我就想出去玩儿。这个学生的功课是很差的。像这种问题已成为习惯了,改正相当困难,注意力已完全集中不起来。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加强督促,家长采用打骂的方法这都是不行的,而应是家长守在学生身边慢慢引导,让他有兴趣,然后集中到书本上来,要非常耐心,找有兴趣的故事,让他把精神(注意)集中到这方面来。才能达到目的。就是把他的无意注意部分完全破掉,然后让他把学习集中过来,要经常给他讲学习的目的性,让他造成有意注意。讲故事是造成多变性,而持久性是要耐心让他转变,起到质变。除此之外恐难可能,当然这个学生长大了,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即自己认识到要注意。在这种阶段,看来难有别的好办法。不这样,就自流了,学生要向坏的方面发展,就完全荒废了学习,因学而不进而只好停学。要是往好的发展呢?只有这个学生碰到一个特殊的刺激,如家庭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危及他的安全时,他才会变化的,才奋发,才改变自己,这是很少有的。有的人自觉的来锻炼,这种自我锻炼的方法就是一种训练,能够在嘈杂的地方看书,雷锋在赛篮球的场地上看书,用来锻炼自己。但这有一个条件,就是所学内容是自己愿意看的,内容是非常有趣的或是自己非常想研究的东西,这样就能够锻炼出来。政治课老师在家备课,邻居开收音机,如果是播放剧目,甚至是相声,都可以不听,若是播新闻,就非听不可,虽然自己不想这时听,但也抑制不住,这也是一种情况。

3注意的能力

指的是一个人同时注意问题的范围的大小,成人是高于儿童的,原因是知识面够广,同是一个讲话若是内行,注意的东西就多,对外行讲,听讲话时注意力就少,这是一般地情况。有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要提高注意问题的能力,那就是加强学习,加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讲课的时候怎么办?因听课的学生程度总是参差不齐的,这是个老问题。照顾了程度高的,程度低的人跟不上,照顾了程度低的,程度高的学生不满足,怎么办?一般地讲,还是以丰富为好,如果是感性认识对程度差的和程度好的都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例子是新鲜的,两方面就都可以接受,可以雅俗共赏,程度好的人可温故知新,程度差的人也不感到枯燥。如果课堂使用图表,有些老师要考虑效果,包括电影电视出现的文字的东西一样,时间太短的话一晃而过,观众还未看到就过去了,没有效果自然不行,若是时间太长也不行。图表的使用,什么时候拿出来,什么时候揭开,什么时候收起来,在讲课的设计中预先都要安排好,否则达不到好的效果。如用幻灯片,要是一堂课全用幻灯片讲,这比较好办,倘若是在讲课中间幻灯片是插上去的,有时灯光效果,收、放等动作,有时把课堂搞得乱七八糟,这种情况要考虑,因为达到的效果不是理想的讲课。若是用文学方面的来讲课,中间有些语音,如果是书上没有的,只用嘴讲,程度高的人也不能接受,因为他们没有读过这些东西,就要用字幕或是事先写好,要是字数很少就要边说边写,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下面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了,这些事先都要考虑好。

4关于注意的分配

分配,对学生来说,他要能够同时接受很多方面的知识。对教师来说,他要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学生。用一句俗话来说,叫“一心多用”。但内容是有主次的,往往是建立在某种技能技巧比较熟练的情况下,熟练的部分是作为附带的,有意注意的部分是主要的,如我们记笔记,听是主要的,但写字是加以少部分的注意,这就是注意的分配了。少部分注意是在写字上,这时候如果有字写不出来就不要去想它,用一个符号或空起来,事后再去查它补上,这也是个方法。这里说的是听觉和手的动作。电视演过有人在天安门骑车,双手撒把,在自行车上打太极拳。他那脚蹬自行车是很熟练的;手在做动作,这也是一种锻炼。听报告有人织毛衣,就因为她织毛衣非常熟练,可以用少部分注意,主要还是在听报告,但她手上有毛线,听报告的思想必然要被打断,这还与做笔记不一样,做笔记是必须这样做,即做笔记听的、想的、手上的动作应是一致性的。织毛衣与听报告在神经上应无必然联系。有的搞家务事,一边听广播,一边搞家务事,这是有效果的,有一位同志学英语,英语录音在家里从早放到晚,是有效的,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课堂内的有效时间要求达到有效的效果,与做家务学英语,则是无限的时间达到不作要求的效果,听报告织毛衣不可提倡,其理亦同于此。道理就是在某种技能技巧已很熟练了,不需要很多注意力的时候然后去分配注意,这也是个锻炼。教师讲课,一方面讲课一方面注意学生,事实上不是同时的,而是有所先后的过程,由于在时间上的相距很短,就不显得分配问题了。现在有种计算机很巧妙,假设它一秒钟能计算一万次,它能把一秒钟分成一万个单元,那就是万分之一秒了,它能把第一秒钟,第二秒钟分开,把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联上分成两个终端,两个终端分出后,两个终端两计算,实际上计算机是间歇的,但人没有感觉。这时计算机的速度若是放慢了,由原来的一万次成为五千次了,但对计算的人来说,速度还是很快的。这个例子是说明分配的一种比喻。

人的脑筋也是同样,真正“一心二用”,它不是“一心”同时做“两个”事,它是脑筋一会分配给这方,一会儿分配给另方,但时间很短暂而让人不能自觉。注意的分配对于教师来讲非常重要,一般新教师没有经验,在讲课时,本来应一边讲课一边要考虑我要讲什么。因为时间事先是不好控制的,一边讲,一边想到临时的话还要插进去。有时看见时间不够了就要减掉一些内容,这个老师有经验,而新教师则往往不知所措。有时教师讲着讲着没词了,只好下课。对于这种情况,备课时应多备点,哪怕不好分配时,时间到了即使重要内容没讲完,也只好放弃,这比不到时间就讲完了要好得多,等到经验丰富了后,才能够取舍,把重要的讲到,如果还有时间想几句话来把它弥补。这也是一个锻炼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训练边讲边写板书,取舍讲稿这类综合训练,重要意识的锻炼,很快也就会掌握的。这个问题对于驾驶员来说很复杂,他手要掌握驾驶杆,耳要听外面的声音,眼睛要看前面的障碍物,这就是综合性注意力的分配。因为指挥是除了耳朵听以外,还要看情况的变化,改变指挥的进度。例如京剧打小鼓的,舞台上出现乱子完全由他来处理,如果他这一停,舞台就干巴了,什么音响也没有了,演员也不动了,这就要有随机应变的本事,这就是注意力的分配,这种分配也是一种锻炼。

5注意的转移

对一个人在生理上说,他某一个地方注意了,但是客观情况变化的时候,他马上要转移其的注意力,这也是一种能力,要适应新的变化。工作的变化要适应,学习的变化要适应。也有不能转化的例子。如学生在上课时才匆匆忙忙到课堂来,可是脑子里还在想别的问题,这种注意力的不能转移是影响学习的。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抓外,学生也要锻炼,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在开头一上课就要注意到这一点,就能够做到用你所讲的内容先吸引过来,然后进入角色,进入教学就有效果。当然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由学生来负责的。当然教师也要考虑。讲课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或是先讲段故事,故事也是课文里要有的,但是插入这些故事太精彩了,学生被吸引住了,你在下面要讲的这个内容学生还停留在故事上,这时就很麻烦了,怎么办呢?放得开就要收得拢,假如讲李清照的词,开头讲她的经历,写诗的过程,如怎样从北方逃到南方,辗转千里,故事讲得津津有味,结果讲到词的内容时,学生还停留在故事那里。这就必须把故事的背景联系到词的内容,学生就不觉得两者是分离,如果讲得不好,就变得独立的了,变成那一部分是突出的了,就是喧宾夺主,也抓不回学生。在计划这节课时一定要想到这个故事是个高潮能够吸引学生,然后引到正文时,什么地方把它联系上,什么地方又让你讲这个内容都要设计好。临时想到的精彩内容要插进去时候,应是让它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是成功的课。开始老师是不容易做到的,慢慢地才能习惯。为什么呢?一位教师讲课像电的脉冲,一个接一个好让学生一个高峰完了,然后来了第二个高峰,一个高峰接一个高峰,就是成功。而且这些东西他听起来很新鲜,又不疲倦。不是硬讲生搬硬套的道理,硬往里塞,学生听不见,如果这个道理是溶在故事中间,溶在过程中间,最后再把道理点出来,结论也得到了,这是最好的讲课。这个中间不能有过于平淡的部分,或是内容过浅的部分,那听课的学生注意力就吸引不过来,课就失败了,这就是关于注意转移的问题,如果教师懂得这些道理,对讲课大有好处。

三、印象和记忆

1印象与记忆

印象是个一般的词,从心理学来讲,它再回忆出的时候就叫表象。记忆应是学习的结果,但世界上事太多了,所以记忆要有选择,要记住有用的,没有用的能忘掉就忘掉。记忆是要放在脑中储存起来,像计算机一样,输入储存起来,然后再输出时就是我们所说的表象。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如果没有表象,记忆就无从谈起。表象有两个特性,一个叫形象性;一个叫概括性。形象性有声音的形象,图像的形象,概括性是比较完整的,或是比较笼统的,概括性还带有一种模糊,它与当时眼睛见到的东西还是有差别。像计算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表象也是一样,没有输入进去就没有表象。有些人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他们说世界上没有牛头马面,怎么会有这个想象呢?没有鬼,但还有人怕鬼,这鬼的形象就有了。实际上这是表象在脑中的改造。鬼也好,牛头马面也好,你把它局部分开,还是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只不过是在脑中重新组合了一个图像,就出现牛、马的脑袋,人的身体,组合成牛头马面,除了荒诞无稽内容本身之外,幻想色彩之外,也是人类创造的基础,所有的设计工作,新的发展工作都要表象的改造来完成。如设计一个房子,古代的屋顶,现代的水泥柱子,是世界上没有的,但如果细看,可能屋顶是中国式的,柱子是希腊式的,这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新组合,这是创造的基础,人大会堂的圆柱就来源于希腊罗马,这些现有的东西,都是表象重新的组合,小说也是这样,写出来是新的,实际上每个局部都是生活的另外的改造加上去的,就是神怪小说、科幻小说,你从局部来分也是现实的东西,不过想得比较远些,是现实中有的,如孙悟空,当时还没有天上飞的东西,但那时有鸟在天上飞就能想到了。千里耳那时没有,但有雷声,雷声是传得很远的,这是当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预言,这是表象可贵之处。说明要学习,要实践,学习、实践愈多,“装配”的材料也愈多,要吸收客观的东西,才能使用这个表象。表象还有一个特点是,你储存得很多,但并不是呼呼即来的,有时忘了,在很多情况下是在创造性的时候出现。如给朋友写信,写信时只大致想到告诉他什么?但写着写着在感情奔放时很多内容就出来了。如果不是在积极创作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能想不出来。写文章时也是这种情况,首先对要写的文章大体上有一个轮廓,有一个计划,但写作时很多思想,很多精彩的细节从中诱发出来。设计工作也是如此,如设计一个机器,将完成一个什么动作,大致的原理有了,但是中间的细节、比较省材料、外观等都未想,等到图纸往案上一铺,画了几个线条,中心线一画,中间会突然想出精彩部分,然后设计能够搞得很巧妙。这一点没有实践的人没有这个体会,有了实践才有这个体会,这些表象都是内在储存的东西在创造时表现出来的。要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有了创造性的劳动后这些表象才能调动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灵感”问题,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种激动的状态下出现的。本来很精彩的内容,实际上是表象的重新组合,这个表象的重新组合,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这种表象才出来了。

关于这一点,王国维的三个境界是很说明问题的,即可使用在文学创作,也可使用在科学研究。他的想改改不好,后来半年后偶然想起来了,一下就出来了。钱学森也讲过这三个境界,有次科研就想不出来,一个疙瘩阻住了,后跟朋友在公园散步喝茶时,在这种轻松情况下,一下想出来了该怎么做,这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有这种灵感,就是在激动状态下出现的,因为最近这个阶段他在集中思考这个事情,如果没有集中思考这个灵感出不来,所以灵感实际上也是个表象的重新组合大问题。只说是“组合”是不够的,应是在组合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