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41

第41章 课堂教学原理与实践漫语(15)

南宋末代皇帝赵率百官在祥曦殿跪拜伯颜,正式降元。伯颜命令贾余庆、吴坚元宋二丞相和谢堂、家铉翁、刘罡三大臣组成“祈请使”,捧着赵的降表到元大都(今北京)去见忽必烈。吴坚以年老求免,得到允许。而伯颜又强令文天祥与吴坚当作祈请使的附庸一同北行,史书上说他们两人是“同被逼胁”上路的。同行的有杜浒、金应等十一人。杜浒是文天祥在天台起兵时带回千人来投他抗元的,他带来的队伍也被投降分子解散了。杜浒、金应是文天祥从京口脱难的主要助手。

文天祥被迫跟贾余庆等投降分子上路后,在船队北行的第二天晚上到达谢村时,他已与杜浒策划好当晚逃跑,可是元军忽然加强了看守,派一名叫王千户的军官,带着二三十兵卒,把文天祥押至另一条船上,寸步不离地严加防范。当船路过平江时,百姓看到文天祥被扣押,都痛哭失声。元军守将阿木在瓜州(今江苏江都)让宋朝的官员去见他,摆出一副征服者的架势,傲慢无礼,那些投降分子都抢着向阿木攀谈讨好,文天祥则对他毫不理睬,心中盘算着如何逃跑。从瓜州回镇江后,得知要在京口(即镇江)停留几天,于是他和杜浒商量找船逃到仍在宋军控制下的真州(今江苏仪征)。杜浒说,我与余元庆上岸探路和找船。杜浒装成一个癫狂的醉汉,在酒店里说古道今,借以激发人们爱国之情,遇到进店盘查的元军他就说疯话,装做烂醉如泥,以迷惑他们,终于打探出去真州的路径。更令人高兴的是余元庆在街上遇见了一位过去的朋友,现在正为元军管理船只。当他得知文天祥要找船逃出去组织抗元时,慨然许诺,当谈到要送他一千两银子以示谢意时,此人却很严肃地回答说:我为宋朝救得一个丞相,回去要建大功大业,我要钱干什么?我只求文丞相为我写一批帖(便条),日后有机会报效宋朝做个证明就行了。后来,文天祥为这位有着正义感的血气汉子写了一首纪念诗:

经营十日苦无舟,

惨惨椎心旧血流。

渔夫疑为神物遣,

相闻扬子大江头。

船只准备好了,也找好了向导和可作为凭证的夜行官灯,可是文天祥如何摆脱王千户的监视前往呢?史书上说这个王千户“狠毒可恶,相逢上下,不离顷刻”,就是文天祥睡觉,他也“同卧席前后”。不过此人是个好酒贪杯之徒,于是就投他所好,在逃走的那天晚上,由文天祥出面请他喝酒,将他灌得酩酊大醉后,文天祥一行12人分批脱身按时在船上聚齐后逃出了虎口。到达了真州。此时,他内心激动,感慨丛生,站在江岸,凝望江南,赋诗一首:

公卿北去共低眉,

世事兴亡付不知。

不是谋归全璧赵,

东南那个是男儿。

在这里他借用战国时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比喻自己从敌营逃归,也是表明自己逃归的目的,同时也谴责和揭露了投降分子罪恶的面目与灵魂,忠奸对照,格外分明。

在真州,文天祥一行受到真州守将苗再成热诚的欢迎,并且一同商讨了对元军的攻守计划。正为文天祥准备动身到扬州见李庭芝时,苗再成收到一封李庭芝派人送给他的信,说,他在扬州抓到一个逃跑的元军,供认文天祥是元军派来骗城的奸细,并说一个大宋丞相怎能和12人一起逃出监管严密的元营,命令苗再成杀掉文天祥。苗再成是一位忠肝义胆的武将,他虽然不相信文天祥是那种屈膝卖身的人,可是他也不敢违抗顶头上司李庭芝的命令,他又不便于当面向文天祥公开叙说此情况,于是以请文丞相一行出城视察城防的名义,将他们骗出城外,再关闭城门,让他手下的将领说明情况,逼他们离开真州。

文天祥九死一生逃出元军的虎口,没想到竟被自己人抛在刚踏上不久的尚未沦丧于元军的土地上,他在百感交集之余,决定去找李庭芝说个明白,经过不少周折,走了一天一夜,在凌晨到达扬州西门外,听到的是守城兵卒恶声的喝问,看到的是守门官兵对进出城行人恶声的盘问。他虽然几欲走到城门口,但不敢贸然进城,只好走向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扬州到通州走了20余天,历经散兵游勇的骚扰,元军的袭击,同行的余之庆等四人的携款逃跑,一名战友牺牲;也遇到像稽家庄小村抗杀元军的胜利的场景,还有樵夫走卒这样的劳苦大众为他引路、护送。在通州城外,通过了守将杨思复的审查以后,才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和接待。不幸的是他忠诚的战友金应被疾病夺取了生命,一同从元营中脱出虎口的12人,这时只剩下6人了。后来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用感慨、悲壮而简洁的语言,记下了这段经历。历数他从余口到达通州所经过的劫难,人们称之为“十五难”。

空坑脱险

文天祥在方石岭突围后,李恒率元军在后紧追不舍,在文天祥突围的部队中,还跟随着很多不愿投降元军的老百姓,所以行军速度就慢了。当他们走到吉州庐陵县的空坑地方,兵卒疲惫极了,倒地就睡,又被元军追上形成包围的态势,文天祥就让随行的老百姓先走,士卒跟随其后,自己与家属和一些将领走在最后,由于此地山高谷深,道路狭窄,难以行走,当他们全军刚过完这段狭窄的小路,李恒的追兵也赶到了,这时,他们也发现了文天祥的行踪,突然一块巨石,轰的一声从天而降,压死了走在前面的元军,挡住了后面部队前进的路,后来人们纷纷传说空坑落下一块神石,救了文丞相,称这块巨石为“相公石”。当时,李恒也不敢去触动这块“神石”,命令士卒另辟一条小道,舍命追赶文天祥。

文天祥的部队终于被李恒率领的元军追上了,双方展开了激战,都有重大伤亡。在天近拂晓时,山里大雾弥漫,李恒看到前面有一队宋军,簇拥着一乘大轿,轿旁还有一面文宋大旗。元军急追上去,一拥而上,经过一场激战烈的厮杀,只见轿门开处,一名冠带整齐正气凛然的宋朝大臣走出轿来,自称姓文。李恒不认识文天祥,就把此人抬去报功,其实坐在轿中的是长得像文天祥的赵时赏,为了迷惑敌人,掩护文天祥撤走,方出此计,这样文天祥才脱险而去。

空坑之战,宋军损失很大,巩信战死,赵时赏被元军押到江西隆兴,不屈而死,遇难和被俘的还有张汴、缪朝宗、张日中、刘沐、谢杞等诸多将领。文天祥的夫人和几个儿女也在这次战役中为元军所俘,文天祥身边只剩一子三女。这些杰出将领的牺牲,文天祥悲痛至极,后来他搜罗杜甫的诗句,编了几十首诗,深切悼念这些战友。由于这次战役的失利,抗元斗争又转入不利的形势。

力尽被俘

文天祥空坑脱险后,并未因严重失利而灰心。1277年,他收聚剩下的义军,重整队伍,在汀州再建抗元大本营。南剑州(今福建建砙)、邵武(今福建邵武)及其他地区的义军闻讯后,又都活跃起来,纷起响应,给了文天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这时宋朝的小朝廷,在元军的追击下,端宗赵昰在张世杰、陈宜中挟持下漂泊海上,被人们称之为“行朝”,意思是行走不定无固定之处。景炎元年冬天,他们从福州沿海漂泊到泉州,当时在泉州做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曾给予支持和保护,不久,蒲寿庚背信弃义,把逃至泉州的宋宗室、士大夫、将领和兵丁数千人全部杀害,向元投降。端宗赵昰,在张世杰的保护下,逃到潮州,驻扎南澳岛。

文天祥重建抗元大本营后,决定进军江西和广东边境地区,此利用他在这地区的影响,巩固和壮大力量,也便于与在南澳岛的宋行朝联系,与张世杰等联手抗元。他率义军经会昌南下福州(今广东龙川),屯兵南岭,打算相机入朝,以定抗元大计。而这时的宋行朝在元军追击下,又从海上西走珠江口,在虎门附近秀山、井澳做短暂停留,时而又漂向珠江口,行踪不定,整日颠簸。陈宜中感到难以坚持,借口逃往占城(今越南),端宗赵昰受不住海上的终日颠簸,一病身亡,年仅10岁。张世杰就把他的弟弟赵昺扶立为帝,改元祥兴。文天祥一面和元军作战,一面探寻宋行朝的下落,1278年2月收复惠州,5月率军到海丰,得知端宗已死,弟昺为帝。6月,张世杰、陆秀夫把行朝建立于广东新会南80多里的崖山,建造了行宫(皇帝住的地方),又建营房3000间,还打造了一批大小船只,保卫港口。

文天祥在海丰与张世杰取得联系后,张世杰以陈宜中尚未返回为由,不让文天祥此时进入崖山,只给了他一个少保信国公的空头封号,不幸的是这时一场的瘟疫在海丰流行,士卒大批病死,于是文天祥只得从海丰移师到有抗元义军基础的潮阳,在潮阳,他的战友邹沨和刘子俊各自带领了一支家乡江西的义军来与他会合,使义军的力量得到了加强。潮阳虽有着抗元义军的基础,但恶势力也很大,以陈懿为首的被人们称为五虎的陈家兄弟,与恶霸刘兴相互勾结,横行潮阳,谁要是告发他们,就杀死告发者全家。为了给人民除害,文天祥捕杀了刘兴。陈氏五虎在陈懿领带下逃跑,投降了元军。

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派原金将特后裔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并应张弘范的请求,指派与文天祥作过战的李恒为副手,担任先锋,任务是消灭文天祥、张世杰这两支抗元势力。张弘范首先把攻击目标指向文天祥,他派水军从浙江秀州(今嘉兴)、明州(今宁波)下海,向南行驶,控制海上;派步卒从福建的泉州,漳州南下,直指潮阳;派李恒率所部步,骑兵从梅岭直下广州,截断文天祥西退之路,形成对文天祥义军三路合围之势。文天祥得到情报后,一面飞报帝昺行朝早作防备,一面引军自潮阳转移,准备从南岭经循州,走安远、会昌,进入江西,以依靠江西人民为基础,再创抗元的新形势。

元将张弘范所率的部队,本来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尤其是不熟悉海路。这时,那个在潮州被文天祥要惩处的陈懿,竟以大量财物贿送元军,甘愿充当奸细带路。他带领张弘范到潮州时,因文天祥已转移扑空。他从派出的奸细中得知文天祥的去向后,立即带张弘范军急奔追赶,在海丰的北门外五坡岭将文天祥义军堵截。张弘范的弟弟张弘岭直插文天祥的指挥军帐。当时文天祥正在迎接部将邹沨新从江西带来的家乡义军,没料到元军突然袭击。此时文天祥的先锋主力已经出发,新到的家乡义军尚无作战经验,五坡岭立即陷落,邹沨奋死抗敌,以保护文天祥突围,但部队伤亡惨重,元军已越过邹沨的部队追向文天祥,邹沨不愿当俘虏,高喊“丞相好自为之,末将报国只能到此了”。横刀自杀而死。文天祥被元军团团围住,左突右冲不得出,部下大部分战死,受伤的被俘,73岁的老将陈龙复牺牲。

文天祥是在敌人打扫战场时被搜出的,当时他吞吃身边所带的冰片企图殉国,但冰片只能使他昏过去而不能致命,这样,他就当了元军的俘虏。与文天祥同时被俘的刘子俊,一直是他身边的部将。被俘后,就自称是文天祥,想让文天祥有机会逃脱。文天祥不愿因保存自己而牺牲部将,也是与他患难与共的多年战友,就坦称自己是文天祥。元军一时弄不清谁是真文天祥,谁是假文天祥。直到元军的大将来了,把文天祥带走,而把刘子俊活活煮死了。抗元英雄刘子俊竟被如此残忍的杀害。文天祥的两个女儿也死于乱军之中,他的长子已在惠州病死,至此,在文天祥身边的子女都遇难了。

文天祥被俘后,见到元军先锋张弘正即大骂求死,七天后被解送到潮阳,见张弘范。张弘范说:我是元军的大元帅,应以礼相见。要他下跪。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大宋丞相,当年见你们的丞相伯颜也不过拱手而已,你,张弘范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伯颜的一条狗。张弘范威胁他说,若不跪拜,就让你走上死路。文天祥冷笑着说:我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并“请剑就死”。文天祥这样重要的人物,张弘范哪里敢杀他,只得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他扣押起来,严加防范。

过零丁洋

文天祥于宋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底被俘,第二年初二被张弘范拘押在一条船上,初六船离潮阳随元军西进,张弘范挟持文天祥进攻崖山,最后扫灭宋朝的残余力量。十二日,船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当文天祥听到这个地名后,不觉感触丛生,面对茫茫的大海,更是百感交集,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想起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战友和自己的妻儿,眼看山河破碎和身陷囹圄的孤苦处境……夜幕已经降临,海风更加凛冽,文天祥的思潮更是翻腾不已。他走到桌前,铺开素纸,伴着孤灯,运笔如飞,写下了流传千古不朽诗篇,七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的意思是说:在宋元交兵之时,他从科举的儒家经典《易经》起家,在理宗殿试对策中,以“自强不息”之旨,得以考中状元。在以后战乱的年代里,历经难以数计的大小战役。如今大好河山竟像风吹柳絮那样破碎,自家身世又似雨打浮萍飘摇不定。想起曾在惶恐滩头(赣江十八险滩之一)为国事忧愤而奋起毁家纾难,起兵勤王,到如今却被拘禁在这风浪交逼的零丁洋上,感叹自己竟是如此之孤苦零丁。但是,自古以来人生世上谁能逃脱一死呢?我要留下这颗赤热的爱国之心照耀于史册之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从此一代接一代地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女,成为人们献身报国的座右铭。

正月十三日,船到崖山,张弘范派李恒到文天祥船上,一来看文天祥在元军大军压境,即将攻破崖山之时,态度上有无变化,二来是企图借文天祥的威望不战而取得崖山。结果是,张弘范的要求遭到了严词拒绝,并痛斥李恒。他说:我自己未能做到挽救国难,保住家乡父母,深感惭愧至极,我怎能教给他人背弃自己的父母呢?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便把夜间写的那首七律《过零丁洋》抄给李恒,让他交给张弘范,作为答复。张弘范看过诗后,也不得不承认是好人好诗。

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宋朝时,格外重视这个节日,称之为上元佳节。此时此刻的崖山周围,虽然战船密布,但当地人民仍照旧举行一年一度的元夕竞渡大会。文天祥观看后,对海上居民在战争面前从容不迫的风貌和自己的处境,不绝感慨丛生,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元夕》:

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人间大竞渡,水上小浇灯。

世事争强弱,人情尚废兴,孤臣胜血满,死不愧庐陵。

全诗的意思是说,南海的居民,欢度元宵节日的盛况,他是第一次看到;深感人生在世,也同在海上大竞渡一样,你追我赶,互相争奇。联系到他现在的处境,不管世事如何,人情厚薄,他作为宋朝的大臣和孤臣,现在能作出贡献的,就是还有一腔热血,忠于大宋,死也要对得起家乡,对得起庐陵的先贤。在这里文天祥再次表现了他宁死不降元的一片忠心。

崖山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