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57

第57章 论文(12)

社会与教育,是紧密相关的。社会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它为教育提供教育环境、教育的内容和人生的理想。它的变化与发展,推动教育和教学的变化与发展,促使教育与教学的改革,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社会化。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在原始社会时期,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和实际行动的模仿,终原始社会之世,教育也未能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这是原始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从奴隶社会的“学在王官”,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进入近现代社会,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出现,从蒸汽机到电气化,由原子能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及信息革命的到来,使教育从适应劳动需要的普及和学识要求的提高,发展到成为一种最有利润的投资,于是在世界各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其突出的表现是扩大了教育的门类和范围,加强了教育的社会职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教育的变化看,教育普及的要求,已不再是只从初中、高中这样一条渠道,而是出现了成批的普通中学转为职业学校,工厂工人来源将来自技校。一些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他们按照自己生产的发展需要,自行培训工人乃至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方法,在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中也已见端倪。成人教育为了加速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向迅速发展。老年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继续教育在我国的提出与实践,都明显地表明了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所代替。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为社会所强化的表现,都表明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改进的。因而学科教育学的研究,也从前几年的立足课堂教学发展到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的大教育观,即学科教育学的研究,也必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方向。

学科教育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实践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前提出发,全面研究社会、教育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展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例如:从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的重要职能来研究学科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功能,将不利于充分地开拓人们的思维,易出现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现的浅层文化现象,影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全面的、整体的方面去研究,在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中,关于社会、教育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着重解决在发展人的个性和适应社会需要上的问题。研究如何指导受教育的对象能适应所生存的社会,接受和传递社会文化,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发展个人才能,处理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从适应社会到改造社会,从接受文化到传播文化、更新文化,促使社会进步。如果说,在教育和教学中谋个性的发展,以做到人尽其才,是学科教育心理化的重要方面。那么,谋群性的成长,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培养和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人尽其用,这应是学科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515页。恩格斯讲:“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大的发展……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51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提出了关于人的基本个性品质受社会制约的原理,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的基点。据此,探讨古今关于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如《学记》中所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应含有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才能与品德的表现,需要依赖于社会条件和群体的心理因素的意思的。在西方进行的群体动力学和苏联、东欧研究的集体的社会心理学,都是探寻这方面规律的。由此可见,“教”与“学”事实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提供教与学的环境,它受着大量的社会因素与群体心理的制约,诸如物质、智能、精神方面的需要,自尊、自爱、自珍、自重、争强、向上、荣誉诸方面的人生本能,在社会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友谊、引起的矛盾以及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在这些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以期平衡的人际关系等等,无不反映教与学都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进行。因此,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指导学生在接受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满足其社会的、心理的需要。同时,要尽量利用班级这一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社会、献身社会,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成了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课题的社会基础。

二、学科教育学必须进行运用社会资源的研究

当前教育的指导方针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充实教学内容,增进教育效果。因此,如何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把社会是教学的环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作为基点,把学校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教育的推行和发展,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这一无尽的宝藏。使学生在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上,在以学校为范围的学校教育上,充分开展利用社会资源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其个性特点,在不断提高教学和教育质量中体现良好的教育效益,以利于学生进入社会,能更容易的适应工作和生活。若是关起门来搞教学,脱离社会搞教育,摒弃社会这个大好的现实场地与环境,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对国有损,对己不利,古今中外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是故现今的教学与教育,如何充分利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取常有、常用常新的社会资源,既是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常用方法,也是进行教改的重要步骤,同样是学科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研常新的永恒的课题。

社会资源,亦称社区资源或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地区所有的一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具有的内容,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增进教学效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办学条件的改善,社会资源的空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高等院校、专业学校和条件较好的一般学校,正在不断地超越原指“社区”和“乡土”的界限,社会资源应用于教学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尽管社会资源种类繁多,然而能应用于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然资源,从社会资源的角度讲,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地质、气候、湖泊、港湾、森林、土壤等天然物质环境;还有名胜、古迹、建筑、交通、农产、水产、矿藏、特产、手工业产品等等,这些资源,有的可用做教具,有的可当作教学场所,有的可选入教材。二是技术资源,指各种科学发明和用具。当今世界所称的技术四杰,即电子技术,已从真空管到半导体而至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则是一个技术体系,是用生物物质和生物学过程为人们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的技术;新的能源技术,指大规模利用和开发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以保护资源、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技术;新的材料技术,指人们研究“轻、薄、短、小”的材料。这类资源,可选作教材,用为教具,充实设备等。三是智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主要是指利用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科学技术队伍、文化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的人力,以及由此开发、创造的知识资源。同时也指当地各种社会组织与团体机构乃至全体居民,特别是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以及了解历史的老人等,乃全各种生活习俗、礼仪等内容都在其内。这类资源,可聘做教师,担任教学,编写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场所,用做教具,充作教学设备,协助教学设计、建设设计和进行思想教育等等。

对于社会资源的运用,学校要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社会也要主动关心学校的教育。由学校和社会一起来关心教育,组织教学,配合各个不同学科的需要,有指导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效益。要充分利用社会中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学习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成为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如各级学校的教育都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如果只局限在学校内部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运用作报告、搞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内外相结合的办法,以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高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又如各级学校在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实验时,注意把实验及实践项目与生产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综合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以适应科学技术应用的多学科综合程度越来越高的这一发展趋势。这就更有利于广泛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利用技术资源、智力资源获得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新的信息和学习新知识,以发展他们的时代意识。与此同时,加强指导学生把学校所学的课程与当前和当地的社会问题相联系,了解社会的组织和活动,实现某项教育目的,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共同改进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社会的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时,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和持久的甚至是固定的联系,请他们来担任教学工作,指导教学活动,研究教育的功能,在取得他们物力和智力的协助和参与下,把教育变成学校与社会共同的事业。

三、学科教育学必须研究社会化教学的方法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人都要生活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社会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懂得人生活在社会,首先是分享着前人的实践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和作出贡献的理想。是故学科教育学在研究教学法时,必须与社会进行教育的目的紧相联系,要懂得不管哪个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为该社会的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不管是教学或教育的方式方法,其功能都在于通过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使学生的个人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的品德符合社会的要求,培养出社会化的青年,而不应是脱离社会的书呆子。鉴于教学和教育的方法常是顺应社会的发展、技术和观念的转变而转变,教学与社会的这种有机联系,在知识膨胀、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当令社会,就决定了教学和教育方法的社会化,而成为以社会为基点的社会化教学和教育法。

社会化的教学和教育法,是一种集体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它利用集体活动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当前班级形态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集体学习的形式,集体传授知识,培养和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它的社会性的特点,其所含内容不只是要在因材施教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品德,而且还要通过班集体及其组织的集体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群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集体的学习和活动中,通过团体活动或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完成某项学习活动或进行实践活动,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平等待人,养成民主的学习方式,以便在进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主义的民主生活。尤其是在现代生活的竞争性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和教育的形态上也要有新的发展,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机制和自制力。例如“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已为“主意就是金钱”所代替,这是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但是在均等的时间内,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判断,不同的主意,取得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说,在同等时间内,谁的判断正确,主意得当,谁就居上。因此,教学的过程也要利于学生对他今天的学习、明天的工作以及今后的发展的节拍和方向调节,要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东西,而不能事倍功半,更不能在无效或缺乏后显性效果的情况下疲于奔命。为了适应这一急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学科教育学对教学和教育方法的研究,既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的辅助地位的观点上和实践上,而是要加强研究课堂内外、校内校外、教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组成教学和教育的共同体,组成一种事业合作的教学和教育的形态,实现教学与教育的整体优化。

简论历史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依据及其思维过程

【内容提要】历史教育方法是研究和认识历史学科中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历史教育方法论是研究历史教育方法的理论和学说。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的教育原理与历史学科理论的结合,便是历史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依据。历史教育方法论的思维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从抽象到具体,这“抽象”是奠定在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它来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关键词】历史教育方法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