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59

第59章 论文(14)

3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历史教学的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的指导思想,现代化的历史教学,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去进行,最终要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代替历史理论和教学方法论。在“三个面向”指示精神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在50年代全面效法的前苏联的东西,到80年代之时,竟无多大的变化,有些教学方法,一时视为先进,一时又被否定,一时又被当做新方法提出来,如此反反复复的原因,都是缺乏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总是停在就事论事上。现在与世界水平相比,竟相差20年之多。而我们原所效法的前苏联,从60年代起,在史学理论、教育理论上均有较大的发展,已不是过去那样只重在具体办法和具体经验的总结,而是重点转向方法论的研究。这种从“给人以鱼”到“教人以渔”的转变,给予我们极好的借鉴。十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是,关于历史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到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要研究如何把“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要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还要考虑它的“同步思维”。教师的教,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学,要感应教师的思路,做到在教师的启发下,于无疑之处生疑,在有疑之处释疑,自我感觉良好——有较清楚而又有效的思维能力。以便“两主结合”,求得思维活动的一致。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强求一致,当视教师的水平、学生的程度、教材的内容、教学设备、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条件而定。教师们应各自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专长,创造和提出最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要机械照搬别人的方法,更不要轻易否定某一方法。如有人认为,当前讲授法仍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提出以讲为主,兼用各种办法,把动脑、动手和动口结合起来,在博中求深,进行全面系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人强调图示教学法,有人提出历史比较法、数量法,有人坚持“一讲到底”等等,都不要轻易否定,要以实效为准。在这方面大家取得的共识是,教师在自己全部教学活动中应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但不能执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要提倡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做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要做到教无定法,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上的教学有法,“有法”是基础,“无法”是灵活运用,弄清了这层关系,才能做到在教学中遨游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三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国传统的历史教学,可取之处极多。如启发性的提示,读与写、学与思、手与脑等等之间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历史教学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首先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批判,进行鉴别、吸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然后始能创新。这样才能变传统教育为现代化教育,逐步建立起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法体系。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片面,为了联系“实际”,提出一些政治口号,或是对同类问题,归纳出一些抽象公式,如“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穿靴(结尾)、戴帽(开头)、扎腰带(教学过程的中间)这样形式主义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十年来,根据“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在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有着重大的突破。一是,大家一致认为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掌握和运用它去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辨别历史现象的是非,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归纳出历史问题的结论。运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借鉴于现社会而赋予新的内容,为今后进入社会建立起认识社会现象、明辨社会事物、分清思想意识形态等诸方面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根本,使学生在受教育中掌握的是“法”,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不是空洞的说教。二是,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未来,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人才。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共识是,在当前新的科学领域快速发展,新的信息迅速交换,国际频繁的交往,海峡两岸的来往日益增多,关系日益密切,中央明确提出坚持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到本世纪末香港的回归,到下世纪初,中国将既是政治大国,又是经济大国,实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国两制并存的国策。这两种制度虽然是以社会主义为主体,但来自港台,来自国外的竞赛和竞争仍很激烈。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造就一批批为现在、为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他们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动手能力、具有创造性高智能,但不能只停留在这里,而应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这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善于明辨是非,善于识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不为声色犬马所迷,挡得住富贵的诱惑。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习中外历史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生动的史实、史例,历史发展的走向,能够以史为镜,正确对待西方文明,破除民族自卑心理和糊涂观念,抵制腐朽思想,激发起爱国之情,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起国际主义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前途同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结合起来,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联系起来,成为经得起任何风浪考验的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逐渐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在这样的共识下,十年来,广大教师按照中央的要求,开展“两史一情”的教育,不只是在学校历史课中进行,而且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支持,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二、在“三个面向”指示的精神下,历史教材的建设和改革

我国的历史教材,在50年代初期是以前苏联十年制学校的历史教材为模式和蓝本编写的,中期开始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的教材,曾受到广大教师们的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着理想化和繁琐的、片面的倾向。后来在“左”的思潮冲击下,教学指导思想被歪曲。“全部历史教材开始大量引用语录,或取以引路,或作为结论,中国现代史还开创专目介绍毛泽东著作的体例。”在1961年初编写的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材初稿中“增加了不少空泛而缺乏史实叙述,……把一部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历史,描绘得贫乏无力,甚至只剩几根骨头。”(引自苏寿桐《中学历史教材三十年》)。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三个面向”指示提出以后才有根本的改变。如现在刚编写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还有上海、东、西南等七八家新编的历史教材,较之过去都有着很大突破。首先,在所编的教材中,都体现了教育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联系我国当前改革实际去思考,克服了“左”的思潮对历史教材的影响,为面向现在和未来提供历史的依据,成为了历史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历史教材突出阶级斗争,忽视生产斗争;重视文史,忽视科技;对于资本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突出批判,回避它还有着先进生产力和生命力的方面等等,都已有了改变和加强。当前各家新编的教材中,还注意从世界各国的历史中吸取营养,像突出反映世界各国历史上改革成功的先例。改变过去教材中以低调来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对从商鞅变法而遭族诛到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殉难,不再是只强调他们都是以失败告终,或有意无意地渗透着一种改革的悲观论,而是从面向世界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强调改革在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上的作用。对明清两朝闭关禁海政策,不再只单纯强调维护封建王朝的安定以防止扰民这一方面,而是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现代社会的借鉴。再是在编写体例和形式的突破,主要是体现了现代中国中学历史教学的鲜明特色,大幅度地增加了史料内容,特别是文化史部分,既反映了意识形态方面成果,也反映人民的生活——衣、食、住、行等,文字的叙述一改过去呆板而力求生动活泼和图文并茂以突出其可读性,而且注意到文字应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动力,力求做到能处处发人深省,使广大学生通过读史以正确对待历史遗产,正确对待现实,正确对待人生,从读史之乐中塑造美好的心灵。在历史教材编写中最大的突破是改变了一纲一本,全国一本书的局面,实现了一纲多本,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一个异彩纷呈的局面已开始出现。

三、在“三个面向”指示的精神下,从历史教学法走向历史教育学的研究

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的方式方法为研究对象,建立在总结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实际上是以对“怎样教”为研究的核心,基本上只回答了在教学过程中“是什么”的问题,而未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在“三个面向”指示的新形势下,教育科学日益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因此历史教学法的建设,必须适应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新体系。从“三个面向”的提出,历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逐步深入,正在朝着创立新的学科体系——历史教育学的方向迈进。历史教学法和历史教育学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历史教育学是历史教学法的升华与发展。对于这一认识,大家都持肯定意见,认为从中外经历的“历史教授法——历史教学法——历史教育学”的发展过程看学科名称上的沿革,反映的是内容、性质、任务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渐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鉴于知识综合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引起的分化与综合,将促成新的学科的建立,历史教育学的建立,正是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以“三个面向”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仅从历史教学法与历史教育学的关系这个范围来研究历史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已不够了,应从大教育观这个更高的层次来研究这个问题,大大地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这是因为学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人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个具体学科的教育都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从根本上说,历史教育学主要研究历史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历史教育和人的培养与发展的关系来开展研究,这样,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更深入了一步。

对于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我们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尚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正在逐步深入地研究历史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间的关系。从大教育观的角度看,教育学的理论是历史教育学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中的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历史教育学教学部分的理论基础,但历史教育学研究的更为广泛、丰富,并且有着自己本身的专业理论和客观规律。从历史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看,开展历史教学心理的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如何直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都是正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在历史教育学的地位,应是它的理论基础。从历史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关系看,认为历史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历史教育的全过程,它不只是要研究“怎样教”和“怎样学”,而且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历史教学法与历史教育学不同之处还在于前者的研究对象重在历史的具体教学,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探索对人的培养,重在历史教育对人的素养的提高和历史教育规律探讨,要以我国当代社会对人才品德、智能的需求、学生知识水平及学习心理规律、历史本身的特点及功能作为依据来研究历史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结构、教育过程、教学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三个面向”指示精神的指导下,逐渐建立起历史教育学学科体系。

当前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这种新形势下,在历史教育学对人的培养规格上,提出了与过去计划经济不同要求,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在,面对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在建立、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市场经济中,能适应平等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个性与潜力。因此在历史教育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符合社会现代需要和进入社会后仍能得到不断发展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较高的适应能力,在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道德规范等等,都是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十周年之际,回顾十年的历史教学的全面改革,确实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面对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市场经济的现在,要求各种教学都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历史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教材编写的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新的变化,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创造性,在学校学习之中和走出学校以后,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都能独立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求得自己的最大发展,取得最大的效果,都是我们现在应研究的新课题。

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论析

原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各门学科的全部教育过程,即在学科范围内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学科教育现象、教育功能、教育本质和规律。学科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与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的学科教育学体系。学科教育学的性质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学科,是教育学、心理学与各专业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

【关键词】学科教育学研究对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