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68

第68章 论文(23)

历史,是研究人类赓续活动的,研究的内容绝大部分在时间、空间上都距离我们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呢?前面我们谈到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提的史识是指看得深远,说的就是善于观察。近代的梁启超是同意这种看法的,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中指出:“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观察要敏锐。”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还举出了如何观察历史残迹的大量例证,例如。出土的商朝青铜器,“观其质相之纯固,可以想见当时的铸冶术之精良;观其花纹之复杂优美,图案之新奇渊雅,可以想见当时审美观念之发达。”通过出土的“实物之模型及图影”的观察,“例如汉晋之屋舍灶铠杵臼,唐人之服装、髻形、乐器及戏剧面具……则其时社会状况,仿佛可见也。”从刘知几、梁启超这里,我们看到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史学家,也是注意把观察与判断相结合的,在观察方法上对我们也是有启迪的。但是他们不是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所以常是处于就事论事的状态。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学科,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历史现象的各种矛盾的变化,学会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前因后果,今日之果,必须有昔日之因,又自为因,以孕育将来之果,因果相续,环环相接,继续不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细密敏锐的眼光和逻辑推理的想象力进行观察,把来龙去脉搞清楚,以寻求其因果关系,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以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例如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规律,必然是从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了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史这一发展之果,必须引导学生从各个阶级的本性去观察其因。从中国近代史八十年的斗争中,我们看到,农民自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失败,是与农民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分不开的;资产阶级进行的政治改良和革命起义的失败,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决定的。只有作为新兴革命力量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担负起这一任务。这不仅由于它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和在中国具体条件下所具有的阶级特点,还由于十月革命的炮声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广泛的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宣传,并在现实斗争中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样,弄清了前因,就能理解其后果,而此后果之被理解,又将成为今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之因,产生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之果。列宁说:“最可靠、最必需、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4页。列宁在这里为我们指出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的过程及观察的方法,启发我们在观察问题时要既视(视者观也)且思(思者察也),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最基本的历史联系,再造历史形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就能够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的方法,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要善于给学生指点思路,培养思考的习惯和方法。

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给学生指点思路,指的是指点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就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主张:“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做教师的要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路;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硬压;要在学生疑难的地方进行启发,而不是把知识嚼烂了喂学生,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这些有关教学原理的思想,对于指导历史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例如讲述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要启发学生找出疑难所在,就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在强敌残酷进攻的形势面前,党内有的人被敌人一时的表面强大所吓倒,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要让学生记住这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学生根据这一历史事实进行观察、思考的起点。这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当时不答复这一问题,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怎样从理论上给这个问题以马列主义的科学根据。激发学生渴求历史知识自觉探索问题的愿望,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中总结出来反映在教材之中的理论及所反映理论的史实基础,并给学生点明思考问题的关键,即从毛泽东同志分析敌我双方在中国特有历史条件下的特点,得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能得到发展的结论。这样,教师给予学生的就不会是已经嚼烂了的现成知识,学生的头脑中也不会感到只是塞满了五花八门的史料,或是那些没有真正得到理解的论述,而为死记硬背所苦恼。教师给予学生的是,指引一条激发思维活动的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把学生带进历史的“现场”,在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中,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57页。着重强调的正是教师进行教学应该给学生以启发诱导,指引思路,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处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只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我振兴中华的需要。俗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任务。

怎样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具体

原载《教学通讯》文科版1982年第9期

历史学科是以具体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历史知识都是一些过去的观念,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能力,很关键的一条就在于要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具体,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具体呢?笔者认为,良好的教态,简明形象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处理教材,是最基本的几个方面,也是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和教学修养。

教态,指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感情、精神气质等,必须与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精神一致。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对历史现象的变化,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必须持鲜明的态度,以自己的爱憎来感染学生,要做到表情、动作和声音的一致,能体现教材内容的实质。以《唐末农民战争》“安史之乱和藩领割据”为例,讲的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矛盾所引起的战争,加速了农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矛盾的激化。因此,教师在讲“背景”时。开始从容不迫,冷静而自然地阐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战争,教师这种举止不慌张、大方而不做作的教态,能使学生定下心来,感到史实清晰,条理清楚。当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时,表情要激愤。带着这样的情绪转入“唐末农民战争的爆发”,这里讲的是战争过程,一般采用故事化的讲述,因此,态度要活泼,面带喜容,从流动作战到攻占长安,要一气呵成,使学生有轻快感。黄巢入长安更要绘声绘色的描述,给学生建立起生动的形象。在叙述大将尚让在长安向欢迎的百姓讲话时,态度要转向庄重,因为这是很严肃政策性的安民演说,因此要格外注意教态。既不要呆若木鸡似的念文稿,也不必挥手握拳做演说家。最后讲“大齐政权的建立”。这里讲大齐政权的措施,起义的失败和历史意义等内容,是革命由高潮走向低潮的历史。因此,教态上要表现精神振作,要聚精会神;不可马虎从事,情感要随着教学内容而变化。如农民政权委派庄稼人担任官吏和大贵族、大官僚被处决等有关政策措施时,眉宇眼神要表现出扬眉吐气,讲起义的失败,要表现出沉痛而不悲切,惋惜而不哀戚,讲历史意义,要宁静而坚韧,认真地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激昂斗志,树立信心。可见教态的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增进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并积极进行思考,深入的领会教材内容。

简明形象的语言,是把历史课讲的生动具体的基本条件。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切实准确地描述历史现象,真实叙述历史事件。语言的“生动”,乃是表现它的形象性,而“具体”则是基源于真实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表述历史现象时,不能作歪曲的描述,更忌夸大形容,这样才能如实表达历史现象并深刻地发掘其本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历史材料,通过鲜明、具体的历史形象,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概念。

教师教学语言正确、形象和运用恰当,反映教师对于历史教材、教法掌握的正确和熟练。要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具体,就必须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突出语言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和风俗习惯,选用能正确反映各自时代特点的术语、词句,乃至民谚、俚言。切不可牵强附会的把“驰道”称为“马路”,把“屯田”释成“军垦”这种历史现象现代化的倾向。

语言技巧来说,切忌千篇一律的平铺直叙,应随着历史发展的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声调,并与表情结合起来,就能增加趣味,启发学生的想象。例如。表现某一时代的历史人物,可通过历史人物的外貌、思想和行为的描述,以表明其阶级的特点、典型的社会现象,生产或战斗的场面、悲壮的情景。必须选择出足以揭示时代特性、事物本质、人物特点等典型事例和典型环境的描述,才能使学生通过局部的形象化,完成对整体的想象和理解;如果表现两个以上的历史形象则可采取对比的方法,学生才易于辨析其异同。在实际教学中,这几种方式往往是结合起来进行的。像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召开的三级会议,教师可选择开幕式的隆重场面描述当时的环境,通过代表的不同衣着和礼仪,突出第三等级的代表团被指定穿着朴素的黑服而不快的心境,和贵族,僧侣对过去只能光着头跪在地下听国王讲话,如今却和他们一样戴着帽子站在国王面前倾听讲活而激愤,表明不同阶级、阶层的特点,三个等级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冲突的形象。人物思想的描述比较困难,如果适当地引用当时的口语或书面语言,就能生动形象地进行刻画。教师说话的声音,要有高低快慢,高声往往是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低声多用于庄严肃穆的神情。倘若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声调讲述,那就是令人昏昏然的催眠曲了。

教材的内容,受篇幅的限制,多失之于简略,失之于抽象,学生学习时常有难解乏味之感。因此,要把课讲得具体生动,就必须生动有趣的处理教材,将那些“浓缩了的史实”展开,将那些被概括了的内容加以充实,诱发学生对史实的想象力,以发展学生关于历史时代的形象观念。

通过对教材有关史实的具体化和细节化的补充,就会使学生感到历史本身风云变幻,丰富多彩,有血有肉,有具体的史实有生动的形象。

历史课讲的是历史,但要注意不要追求生动而去“说评书”,不要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过多的讲故事。要始终严谨地根据教学内容,在生动具体的讲解中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

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1983年第4期

编者按: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总结我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经过检验证明正确的东西,才能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的规律。我国有近一千万人的教师队伍,其中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应当是教学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经验总结出来,还要注意推广,使少数优秀教师的经验,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财富。这样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这篇文章讲的虽然是总结中学历史优秀教师经验的问题,对于总结各级各类学校各科教师的经验也有参考价值。我们希望各地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教学研究单位都能重视开展这项工作。

由于十年动乱对教育的破坏,目前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甚了解教学的规格和要求,不知道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组织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外,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把他们的经验变成广大教师的共同财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北京市东城区三级以上的历史教师约占整个历史教师队伍的十分之一,近两年有两位去世,还有几位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仍能在第一线教课者屈指可数。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他们一生心血的结晶。总结老教师的经验好比是抢救宝贵财富,迫不及待。

1979年以来,我们总结了东直门中学一级历史教师宋毓真和165中学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的经验。在总结优秀教师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有些体会,也遇到一些困难问题,现提出来讨论。

一、总结经验的方式和组织力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