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畅游哈密
24925200000017

第17章 绿洲欢歌(2)

刁羊,是力量与智慧的竞技,是勇敢者骑术的比赛。比赛时把一只割去头的羊放在指定处,两队共同向羊飞驰而去,先抢到羊的同队队员互相掩护,极力向终点奔驰,双方骑手们施展各种技巧,拼命抢夺。叼着羊先到达终点的为胜方。获胜者按照当地的习俗,将羊当场烤熟,请众骑手共享,称“幸福肉”。

姑娘追,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别致方式。活动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的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情,则会鞭下留情,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鞭梢落下,或姑娘故意将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上,场面热烈,妙趣横生。

巴里坤小曲子 独具风格的民间剧种

巴里坤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要冲,从隋唐起,中原经此地往返西域商队的驼铃声就不绝于耳,有“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之说。巴里坤南靠东天山,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巴里坤草原,因此被认为是沟通西域、开辟丝路的见证,也是中原文化荟萃并与西域文化交融的典范,故巴里坤又有“古西域汉文化发源地”之说。

自1761年起,清政府在巴里坤大规模屯田,随着内地大批汉族人的到来,内地的优秀文化特别是西北各省区的文化艺术,如“秦腔”、“眉户”、“花儿”等都相继传到了这里。各地不同方言、不同唱法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巴里坤独具风格的剧种——小曲子。在巴里坤,每年春节期间或农历五、六月过庙会,是小曲子演唱最为活跃的时候。

小曲子之所以能在各地广为普及,是由于它的演唱形式灵活,曲调以小调为基础,曲调明快流畅,通俗上口,连说带唱,易懂易记。巴里坤文化专家许学诚先生介绍:“巴里坤的成年男子,很少有不会哼几句小曲子的。而每个村庄总有那么几个会唱好几本戏的‘唱家子’,与之配套的所谓‘弹家子’和‘拉家子’,也总有那么一班,每逢节日庆典或婚嫁喜事,总要大唱其小曲子的。演唱形式也极随和,歌手琴师围坐炕头,歌者一人表演数角,且可捎带竹瓦或铜铃的伴奏,琴师亦可身兼配角;听众虽团坐炕下,也偶有跳上炕头唱上一段者,所以气氛十分和谐亲近。”

和新疆其他地区小曲子比较,巴里坤小曲子曲调比较纯正,很少有加工修饰的痕迹和过分渲染的色彩。巴里坤小曲子道白很有特色,初听好像是陕西腔,其实已经是一种变体。近年来,巴里坤县组织专业人员整理出44首巴里坤小曲子。在小曲子剧目中,流传最广泛的有《张连卖布》《大保媒》《两亲家打架》《李彦贵卖水》等。

2007年,巴里坤小曲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巴里坤抬阁、脑阁》《巴里坤汉族节日民俗》《巴里坤汉族香囊》等一批代表汉民族文化的非遗项目,相继被列入自治区、地、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巴里坤县腊八节庙会 尽显地方特色文化

巴里坤有着浓郁的节日习俗文化,腊八节就是其中的一个节日。巴里坤冬季的寒冷,曾堪称“西域三绝”之一。腊八,恰逢大寒节气,为了抵御严寒,巴里坤就有了腊八喝粥的习俗。

腊八节这天,巴里坤县地藏寺、仙姑庙里宾客如流、游人如织,虽然气温已达零下30度,但游客们仍然兴致勃勃观赏着“武僧棍术”表演,喝着香甜的“腊八粥”。

在腊八节庙会上,自然少不了品粥。这天,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品尝。

在巴里坤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腊八节来历的传说,据巴里坤县文联副主席李学明介绍,相传,有一年腊月初八这天,天气特别寒冷,有许多人饥寒交迫,所以,佛爷就开恩施粥,把温暖带给人间。在腊八这一天大家喝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更认真地去生活,更勤奋地面对生活;另一个是,腊八时喝了粥很暖和,可以抵御严寒。因此,这种腊八喝粥的习俗就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巴里坤喝腊八粥变成了一种节日习俗。

在腊八节庙会上,游客们一同分享着腊八粥的甜蜜。一口、两口,一碗喝完,再来一碗,脸上流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清泉节 与水有关的民间传统活动

清泉节是一个与水有关的民间传统活动,主要流传于哈密伊吾县下马崖乡。它是全疆唯一以节水、爱水、增水及木卡姆、麦西热甫歌舞融为一体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地方性民间传统活动。

每年6月9日这天,伊吾县下马崖乡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清挖泉眼、疏通渠道,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劳动结束后,大家不分彼此围坐一起,喝着清泉水烧煮的茶水,吃着各家各户捐出的羊肉、馕饼,还有象征团结兴旺的百家饭,举杯同庆,载歌载舞,隆重地举行清泉节(“苏乃孜”)。

清泉节上最惹眼的就是三口大锅,这三口大锅下马崖人每年使用一次,在这隆重的节日里,用这三口大锅来做百家饭,举行最隆重的就餐仪式。

伊吾县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小泉小水的作用,投资67万元,实施阔托崖小塘坝工程。小塘坝坝长98米,坝顶高8.5米,回水面积1.17万立方米,库容7.8万立方米,为灌溉下游开发的1500亩阔托尕依草料基地打下良好基础。

2007年,伊吾县下马崖乡“清泉节”被自治区正式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

魅力哈密 特色旅游节庆

哈密瓜节

由哈密市主办的“中国·哈密‘甜蜜之旅’哈密瓜节”到2010年已经举办了7届。在哈密瓜节活动中,每届都会举行地产品展销、品瓜、赛瓜、奇石展览和国际旅游小姐决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0年的第七届哈密瓜节共安排了15项活动,其中包括国际旅游小姐大赛新疆区总决赛、70多个品种哈密瓜的赛瓜会、哈密第二届地产品展销订货会、哈密第二届汽车博览会等。

巴里坤丝路文化旅游观光会

丝路文化旅游观光会由巴里坤县主办,以“魅力古城、和谐草原”为主题,突出“游绿色回归自然、游古迹感悟历史、游草原体验风情”的主题,突出了旅游特色和全民参与性。活动期间,分别举办“岳台揽胜、舞动天山”万人登山大赛、端午节民风民俗展演、农民艺术节、金秋花会等大型活动。

巴里坤冰雪文化旅游节

冰雪文化旅游节由巴里坤县主办,以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入开发挖掘冬季冰雪旅游文化内涵,增加冰雪旅游的特色吸引力,扩大冰雪旅游的客源市场份额,加速形成四季游产业格局,全面打造巴里坤文化旅游品牌,进而提高巴里坤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节上将巴里坤小曲子、眉户、秦腔等地方戏曲搬上舞台,进行不间断演出,还举行社火、旺火活动及冰上运动会雪上游乐活动。

伊吾胡杨节

2009年9月28日,“中国新疆·国际胡杨节暨伊吾首届胡杨节”开幕式在伊吾县举行。以“魅力新疆、金色胡杨”为主题的胡杨节吸引了近千名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和慕名而来的游客。胡杨节期间举行了胡杨林摄影大赛、自驾车旅游场地表演赛、“保护胡杨、拯救生命”千人签名活动,同时还举行了品瓜会、根雕展和金秋赏月歌舞晚会等系列活动。

伊吾伊水文化旅游节

由伊吾县主办的伊水文化旅游节,以“促民族团结、建和谐伊吾”为主旋律,挖掘、整合、创新“伊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凸显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三大亮点,向人们展现“水城伊吾”团结、和谐、文明、生态的魅力形象。

甜蜜的味道

哈密瓜

哈密瓜,是哈密文化与形象的标志。哈密借哈密瓜之名而名扬中外,哈密瓜以产在哈密而闻名遐迩。“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这首民谣的不胫而走,更将哈密瓜与其他两类水果并列,构成新疆优质水果的三大品牌。

哈密瓜,古称甘瓜、甜瓜、“穹隆”,维吾尔语叫“库洪”。哈密瓜在哈密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哈密绿洲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含沙量高,这自然成了哈密瓜十分香甜的重要因素。

哈密瓜又是如何得名的呢?《回疆志》是这样写的:“自康熙年间,哈密投诚,此瓜始入中国,谓之哈密瓜。”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哈密札萨克额贝都拉向清廷进贡甜瓜加格达。在朝宴上,群臣品尝哈密的贡瓜,都觉得从未吃过这种甜如蜜、脆如梨、香柔适口的奇瓜异果。众人皆赞不绝口,但不知道是何物名,产于何地,就连康熙皇帝也感到新奇,当即询问群臣,一位叫布尔赛的臣子立即跪答:“臣在年初奉旨去哈密设旗编队,发现哈密这种甜瓜奇异,建议作为贡品,请皇上品尝,至于叫什么名字,微臣也说不清楚!”额贝都拉一听皇上询问,诚惶诚恐,跪答:“此乃哈密所种之甜瓜,是微臣所贡。我们畏兀尔(维吾尔古称)人将甜瓜叫库洪,将哈密叫库木勒,意思就是甜瓜的丰收或丰产的地方。”康熙皇帝十分高兴地接着说:“哈密既是甜瓜的丰产地,我们就瓜以地名,把这种甜瓜就赐名哈密瓜吧!”额贝都拉和群臣们一听,全部离席跪拜,三呼万岁,感谢皇上亲赐瓜名。皇帝金口玉言,从此哈密甜瓜就叫哈密瓜了。

清代诗人萧雄对哈密瓜留下了“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间,爽而不腻”的重要评价。连铁齿铜牙的纪晓岚被发配来哈密时品尝哈密瓜后也称赞说:“西域之果,葡萄莫胜于吐鲁番,瓜莫胜于哈密。”清代诗人宋伯鲁的诗《食哈密瓜》十分生动地记叙了哈密瓜因进贡而名扬天下的传奇经历:

龙碛漠漠风抟少,胡驼万里朝京华。

金箱丝绳慎包匦,使臣入献伊州瓜。

上林珍果靡不有,得之绝域何其遐?

金盘进御天颜喜,龙章凤藻为褒嘉。

哈密瓜分为网纹、光皮两种。按成熟期分为早熟瓜、夏瓜(中熟瓜)、冬瓜(晚熟瓜)等品种,不同品种的瓜,其形态、颜色、皮纹也不一样。传统的有黑眉毛、蜜极甘、加格达、红心脆、可可奇等,新培育成功的有8501、8601、金皇后等,这些都是经过多年考验的优良品种。哈密瓜的种植、栽培,不用化肥,专用农家肥和油渣。在初结瓜时,最好用苦豆(一种野草)之叶、杆埋于根部土中,它的香甜度才会浓郁。清代回王向清廷贡瓜时万里迢迢,更为不易,运送贡瓜的方式无非是三种:或用“马拔”驰送,就像古代用快马送紧急公文一样,昼夜不停,一站接一站;或用骆驼驮运;或马车运送。哈密瓜的贮存也极为讲究:秋季成熟之后小心翼翼地摘下,用马莲草铺垫后,晾晒房顶上;入冬后贮藏于空房中,瓜下仍要垫马莲草编的小圈,以不结冰的室内温度为宜。这样越冬保存的哈密瓜,更是瓜中的精品。

哈密瓜不但风味佳,而且富有营养。据分析,哈密瓜中,含有4.6%~15.8%的糖分,及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元素。其中铁的含量比鸡肉多两三倍,比牛奶高17倍。哈密人很爱吃哈密瓜,认为多吃瓜可以祛病延年,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哈密瓜除供鲜食,还可制作瓜干、瓜脯、瓜汁。瓜蒂、瓜籽可入药治病,瓜皮喂羊能促肥增膘。

哈密瓜是哈密特殊气候条件下孕育出的“宠儿”,是哈密各族人民的自豪与骄傲。

哈密大枣

哈密是新疆著名的瓜果之乡,这里不仅因盛产哈密瓜驰名中外,而且还以盛产哈密大枣誉满天下。

哈密大枣是红枣家庭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优良品系,是在哈密山南平原戈壁特定气候条件下生成的果中珍品。枣个大饱满、色泽红润、核小肉厚、甘甜爽口。据西北农大实验中心测定:哈密大枣平均单个鲜重17克,最重可达32.1克,出肉率96%,总糖含量69.71%,明显优于内地大枣品种。难怪早在光绪年间,广东南海诗人张荫恒就曾留下“枣大疑仙种”的赞美诗句。

哈密大枣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极高,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B2,鲜枣VC含量为215.5毫克/百克,是苹果的43倍;干枣VC含量为18.54毫克/百克,是苹果的3.7倍,是香蕉的3倍,而且普遍比内地红枣品种的维生素含量高出5~7倍。经权威科研部门测定分析,哈密大枣富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铁、锌、钙、钯、镉、铬等营养物质和稀有元素。1997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挥笔题词:“哈密大枣,天下一绝。”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密大枣正从传统的庭院种植走向规模化、模式化栽培和产业化经营,哈密大枣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消费者的青睐。1994年获首届中国杨凌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新产品金像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6年获国家科委星火项目金奖;1999年获昆明世博会金奖,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认定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2000年获全国红枣交易会金奖,当年6月“哈密大枣”商标正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

与此同时,以哈密大枣为代表的哈密特色林果业,逐步成为哈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1997年,10万亩哈密大枣商品基地建设项目经自治区计委批复立项,成为新疆十大林业工程中经济林干果工程之一。

近几年来,哈密地区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和品牌战略,在“南园”工程中重点实施10万亩哈密大枣建园,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而且把大枣种植引入熟地,把枣农间作作为主要发展形式,实现了大枣商品基地的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