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畅游哈密
24925200000004

第4章 新疆第一城 哈密市(2)

哈密王府

哈密王府曾是新疆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风格最独特的一座宫廷建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哈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进京朝觐,次年返回时,从北京请来汉族工匠设计重建哈密回城和哈密王府。1706年哈密回城和哈密王府正式落成,历时7年。

肖雄在《西疆杂述诗》中,对哈密回王府是这样描述的:“王府在城东隅,附墙筑台,高出城墙,出门内,正宅三层,皆在平地。宅之右,即拾级登台,台上屋舍回环,悬窗下瞰,其内院也。宅左,步长廊,更进一门,则园林在焉,亭台数座,果树丛杂,名花异草,盆列成行,俨然内地风景。皆老王伯锡尔在京养六年,屡以重价搜求,远道载归者。”这段描述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是王府建在高台之上。所以,当地人都称哈密王府为“王爷台”。光绪八年(1882年),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袭位后,对王府又重新翻修扩建,占地2万多平方米,房屋800多间。正门楼飞檐起脊,木雕镂花,琉璃瓦顶,俨然一派汉地风范、东胜气象。1931年农民暴动,将哈密王府付之一炬,夷为平地。

2003年哈密当地对哈密王府进行重新修建。重新修建的哈密王府占地面积3.87万平方米。包括王爷台(王爷大殿、王爷府、王妃府、清真寺、台吉办公室、伯克办公室、角亭)以及四合院、马房、牢房、碉堡、军官休息室、军事议事厅和点兵台。王爷台为中空,内部为框架结构,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旅游的需要,将来作为娱乐、餐饮和影视场所。

回王墓

哈密回王墓是清代哈密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当地人将此地称为“阿勒屯勒克”,意为“黄金之墓”。1990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由******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疆墓葬文化中,哈密回王墓是颇具代表性的古墓,它代表了东疆墓葬文化的最高水平。

哈密回王墓是哈密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由七世回王大拱拜、九世回王木质亭式拱拜和清真寺组成。

哈密回王是清代哈密维吾尔族的地方封建藩王,历传九代,绵延二百多年。在现存的回王墓葬建筑群中,最为显赫、突出的是七世回王伯锡尔的大拱拜。这座拱拜是清朝同治皇帝赏银12万两,专门从北京运来琉璃砖、瓦等建筑材料修建的阿拉伯风格大拱拜。

在伯锡尔大拱拜南面,原有木质亭式墓葬建筑5座,现仅存2座,东面一座为第九代回王沙木胡索特墓,西面为台吉墓。拱拜的外部,分别为八角攒尖顶的汉族建筑风格和园形头盔式的蒙古族建筑风格,外部皆雕梁画栋、飞檐悬脊,而内部全是******建筑风格的穹窿式建筑。

正是******建筑风格与汉族建筑风格、蒙古族建筑风格的紧密融合、和谐统一,更加彰显了哈密回王墓建筑群的宝贵价值。

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哈密王府东侧,修建于清代,为殿堂式建筑,是******民众做礼拜的场所。它是全疆最大的室内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一座非常有特点的建筑,原寺门外有前廊,设有唤礼塔。进寺为礼拜大殿,地铺方形青砖。艾提尕尔清真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8米,占地2280平方米。门向东开,寺内门上墙壁中嵌有石碑一块,并设有唤礼塔。寺内有104根大柱支撑着宽大的平顶,每4根木柱间又分成多个小方格,方格的木板上绘饰着各种团花,寺内的墙壁上也绘满了各种花草。在靠近屋顶的墙上,写满了古兰经文,字体婉转,庄重、肃穆。清真寺从初建到第九代回王,扩建了两次。1998年维修时曾清理出最初的门槛石和第二次扩建后的墙基。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讲述木卡姆的前生今世

哈密木卡姆是集民间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和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音乐套曲,她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强的群众性,在维吾尔音乐体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建成于2009年7月,位于哈密市区,集哈密木卡姆的保护、传承、搜集整理、展览、展演、教学、录音为一体,主体高四层,占地4875平方米,总投资1300多万元。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建筑外形设计主要突出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上圆下方。顶部由一个硕大的维吾尔族乐器达普覆盖,由侧面4个特制的木卡姆演奏中最经典、最有特色的乐器哈密艾捷克、哈密热瓦甫支撑,12根轴线展示了木卡姆12个套曲。顶部的达普向上托起,下平上凹,象征了哈密独有的青苗麦西热甫中盛放、传递青苗的托盘。托盘周长165米,用浮雕展示了哈密木卡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摩诃兜勒、伊州大曲和伊州乐、阔克麦西热甫、普塔舞、车轮舞等,表现了哈密维吾尔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歌、舞、乐为一体的内容丰富的木卡姆艺术特色。

木卡姆已经糅进了这个建筑的每一寸空间。建筑一层上主体四周巧妙结合维吾尔族传统回廊建筑形式,正面用6根绿色柱子支撑,“六”代表了维吾尔族人民民俗生活中的吉祥数字,绿色代表了和平、希望和安定,寓意了现在和谐美满的生活。回廊四周和建筑主体上的廊柱、藻井、女儿墙、漏窗等的风格均采用了哈密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900多平方米的二层大厅沿四周墙壁展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用图片、壁画、文字、雕塑等艺术形式讲述了木卡姆的前生今世,全面反映“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形式、特色和内容。

哈密地区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包括哈密木卡姆、维吾尔族赛乃姆、新疆曲子、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和青苗麦西热甫。其中,青苗麦西热甫是哈密维吾尔族人一种特殊的民间娱乐形式和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哈密市乡镇每年都要举办青苗麦西热甫。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带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关注,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已成为哈密的标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景观,也是哈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示范基地。这里不仅可以为木卡姆传承人提供排练、表演场地,而且因为其具备木卡姆艺术的教学、展演、培训、研究功能,因此还起到了哈密木卡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项目研究、学术交流和对外宣传的作用。

哈密瓜园:贡瓜种植地

哈密瓜园建于2006年,并于当年投入运营,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浓郁的文化,于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景区,并在此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新疆哈密瓜节”和“新疆哈密瓜赛瓜会”。

哈密瓜园位于哈密市南郊17公里处,总占地面积18511.5亩,是集哈密瓜种植、品尝、贸易洽谈、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文物古迹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基地。哈密瓜园中的卡日塔里村曾是历代哈密王的贡瓜种植地。哈密王额贝都拉在公元1698年给康熙皇帝进贡甜瓜,此瓜受康熙皇帝金口玉言赐名“哈密瓜”,而得以传名,当年的哈密贡瓜就出自该村。如今,第十三代贡瓜传人尼亚孜·哈斯木仍然在卡日塔里村的土地上种植着传统的哈密贡瓜。

哈密瓜文化历经千年磨砺,内涵丰富,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哈密旅游名片。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哈密名优产品,哈密瓜“瓜以地名、地以瓜闻”,从此遐迩闻名,香飘世界……

哈密瓜园景区种植了11个老品种、4个新品种哈密瓜,老品种主要有黄醉仙、拜鲜克奇、含笑、波斯皮亚孜、芙蓉等,这些老品种哈密瓜是哈密瓜当中的经典品种,曾经带给人们很多甜蜜的回忆,它们的踪影如今在市面上难得一见,原因是这些老品种哈密瓜的亩产量比较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哈密瓜园景区作为以展示哈密瓜品种的优质性、多样性,凸显哈密瓜的发祥地、中国哈密瓜文化这一主题的特色基地,所种植的所有老品种、新品种哈密瓜都可供游客品尝和观赏。言下之意,只有在哈密瓜园景区你才能看到、品尝到正宗香甜可口的哈密瓜!

哈密瓜园主要景点有:烽火台、箭阁;哈密瓜历史文化馆;占地近千亩,各种水鸟、白鹭栖飞的鹤鸣湖;以哈密贡瓜传统种植工艺为特色的“哈密贡瓜专属种植区”;400米葡萄藤掩映的“品瓜长廊”;集民族特色餐饮、风情歌舞娱乐、特色旅游产品购物为一体的蜜园;针对孩子和家长的,体现亲情的亲子园;以划船垂钓、野营度假、沙漠越野探险活动为特色的水上游乐与自助野营乐园区等等。

哈密瓜园还有当年唐玄奘西天取经时讲经曾说法三天的唐代佛塔,此塔后来被视为神圣的净地,来此许愿祈福也成为人们的习惯。福塔、爱情树、圣泉的民间传说优美、深情,宛若曲曲动听的歌谣,等待着远方的人们前来聆听。

小南湖佛塔:唐代佛教文化遗址

哈密是古代西域境内受佛教影响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地区。大约从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至17世纪初佛教才从哈密最终衰落,因而在哈密境内留有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址,特别是唐代佛教文化遗址。

哈密佛教遗址,除白杨沟佛寺遗址的规模较大以外,其他许许多多的佛寺、禅室、佛塔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大都沿河道而建,这也是为了适应哈密沙漠性干热气候的特点,既节省人力物力,又简单适用,方便礼佛。

哈密现存的唐代佛塔,主要集中在哈密市南湖乡、花园乡直至城区的南北线上。如今,当人们站在南湖乡北端的高坡上向北远望,小南湖佛塔、艾勒克吐尔佛塔,以及已经坍塌成黄土的几座佛塔,仍历历在目,清晰可辨。在唐朝时,正是这一座接一座的佛塔,指引着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众多僧侣,沿着这条从天山深处流淌出来的清澈河水,走过纳职,穿过伊州,途经柔远,一路顶礼而来,一路膜拜而去,直至敦煌、长安。正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哈密的佛塔并不是用青砖砌成的五级、七级、九级浮屠,而是用黄土、土坯砌筑而成的三级佛塔。

哈密现存的唐代佛塔中最具代表性、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座落在花园乡东面高坡上的小南湖佛塔。该塔全由土坯筑砌而成,中间所夹杂的树枝、芦苇等物,作用类似现代建筑物中的钢筋。塔高12米,平面呈正方形,塔基周长近16米。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塔内的壁画已完全消失,顶部已经坍塌。

在小南湖佛塔脚下两米远的地方,有一眼清泉,泉水尽管比较细小,但无论酷暑、严冬都流淌不停,千年未涸。正是在这眼泉水的滋润下,佛塔旁的几棵白杨树长得分外挺拔苍劲。因此,此泉水也被称作“千年圣水”。

魔鬼城:亚洲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

哈密魔鬼城(雅尔当风景区)位于哈密市西南方向90公里的五堡乡境内,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沿库鲁克果勒河床北侧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数十座雅丹地质群落,好像一座座废弃的古城,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据目前所知,哈密魔鬼城是亚洲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魔鬼城多为雅丹地貌,哈密魔鬼城是雅丹地貌的典型。而此处的魔鬼城就是《西游记》成书前,民间流传下来的唐僧取经途中所遇千难万险、妖魔鬼怪等原始故事的素材之地。今天,这条古道早已废弃,这里已变成“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探险旅游区。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的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五光十色混迹岩砾中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晰的植物化石,偶尔还可见到像恐龙蛋化石的圆石头、海生的鱼类化石、鸟类化石等。当夜幕降临,大风吹起,就会听到声嘶力竭鬼哭狼嚎般的吼叫声,而这也正符合于“魔鬼城”这个名称。“魔鬼城”名字颇有些来历,很早以前在那里经常放羊的蒙古族人叫它为“苏鲁木哈克”,意为“魔鬼住的地方”,十分巧的是哈萨克族牧羊人叫它“舍伊坦克尔希”,翻译过来也是“魔鬼住的地方”,所以三语同义,受到公认。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考察探险时,在沙漠深处看到这种奇特的地形,就问在附近放羊的维吾尔族老人,这种地形叫什么,牧羊人说叫“雅尔丹”,原意是河岸边陡峭的小山包。斯坦因便把这一词写进了考察日记中,回到英国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开了这一名词,从此“雅丹”被世界地理学家使用,专指干燥区一种特殊的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形成的三个条件是:1.首先发生在干旱区的古湖积平原,因湖水干涸、地面龟裂而形成;2.在砂岩或粘土型沉积岩组成的地面经地壳运动抬升或隆起形成;3.处于风道(风口)或河口位置,长期饱受风力侵蚀和暴雨洪流剥蚀,形成顺风或流水方向而延伸的崎岖地面——平顶陡壁土山丘。

哈密魔鬼城经历了亿万年前的海盆—湖盆—陆盆三种过程,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的地形和千姿百态的地貌:雅丹地貌、风积地貌、峡谷及冲积扇、阶地、火山地貌等多样性地质地形。走进魔鬼城,映入眼帘的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雕琢的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象形造型:瀚海神龟、双头马、布达拉宫、狮身人面、神女峰、石林等神奇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