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烈士陵园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哈密烈士陵园位于哈密市东2公里处,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年代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在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先烈而设立的。
1951年7月,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建造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纪念碑高约10米,上刻王震、张宗逊、张邦英、甘泗淇、罗元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长篇碑文,以及319名烈士英名录(其中副师长1人,团级干部3人,营级干部21人,连排级干部92人)。1979年,当地重修烈士碑和陵园,并将烈士墓、烈士骨灰迁至纪念碑旁。1983年烈士陵园正式开放,以供凭吊。重修后的陵园总面积为21300多平方米,四周以砖砌墙,门上刻着“哈密烈士陵园”六个金光大字。迎门150米矗立着烈士纪念碑,有台阶6层,象征着六军。碑高16米,象征着十六师。碑呈三棱形,三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维吾尔、哈萨克、汉三种文字的题词。在广场两侧设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
烈士陵园中还有一座罗少伟烈士陵墓。1949年,罗少伟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副师长,奉命挺进哈密。1950年3月19日,原国民党哈密督查专员尧乐博斯策动叛乱,与匪首乌斯满汇合,袭击执行任务的解放军,拦劫过往车辆,抢劫群众牲畜财物。十六师党委一面向上级报告敌情,一面部署剿匪,罗少伟主动请战,亲自赴前线部署防务。
1950年3月26日,罗少伟带领参谋和警卫员前往距哈密100多公里的瞭墩,检查我军的各项防务工作。4月1日天刚亮,罗少伟一行六人前往七角井我军驻地检查工作,当行到距离七角井20多公里的车轱辘泉附近时,突遭叛匪伏击,敌众我寡,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罗少伟与同行的机要秘书李裕庆、参谋马玉章、报务员宋万成、警卫员杨状元等壮烈牺牲。罗少伟是在哈密剿匪战斗中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
大营房和大营门 记录时代的代名词
哈密有两个记录时代的代名词,一个是民族英雄左宗棠驻军的大本营——大营门,一个是苏联红军的驻军地——大营房。
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六年(1880年),为了收复被沙皇俄国侵占的伊犁,左宗棠率大军进疆,驻扎在哈密西河坝旧名孔雀园的地方(即今哈密运输公司)。左宗棠虽然只在哈密住了四个月,但他和他所部湘军以及张曜所部豫军都给哈密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此地便被称为大营门。
1938年抗日战争打响后,苏联红军秘密决定向中国出售军用飞机、运输车辆、汽油及其他军用物品,经过哈密运往内地,由此而建大营房。
1938年1月,新疆军阀盛世才以哈密是通向内地的咽喉要道,又是装配军用飞机的航空基地为由,请求苏联红军驻扎。苏联政府答应了这个要求,决定将苏联红军的骑兵一团、空军一支队派往哈密,对外称俄罗斯骑兵第八团。1939年春天,第八团开抵哈密,因没有营房,部队暂时在哈密城东北阿牙地宿营。后在哈密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驻军地址选在了今天的农十三师红星中学附近。地址选好后,经过和土地拥有者的洽谈,就在这里修建了营房——以后哈密人就称之为大营房。
以后,苏联红军逐渐公布了真实的身份,哈密人也随之改变了对他们的称呼——红八团。盛世才反共反苏的真面目暴露后,苏联红军撤出了哈密。
星星峡 新疆境内的第一个驿站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星星峡是从内地陆路进入哈密和新疆的第一站。
沿着312国道从河西走廊西行即将进入新疆境内的时候,迎面一道山峦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屏障,横挡在前面,这就是星星峡。此处是两座凸起的山峰,国道恰好从两座山峰对接的山谷缝隙里穿过,在星星峡南北十余公里的范围里遍布着许多条辗转修筑道路的残辙,尽管条条道路错综多变,但最终的通衢之道只有此处。
现在的星星峡,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年哈密市设置的一个镇。镇区前后不足千米,没有专门修建的街道,312国道两边,除镇政府、几个相关的检查站和驻防部队以及气象观测站、邮电及通信交换站外,比肩接踵地开着的一些饭馆、旅店、汽车维修点和加油站。
星星峡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声名遐迩。早在南北朝时期,辉煌一时的敦煌至高昌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败,商旅之路即取道伊吾(哈密)路,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丝绸之路的“新北道”。自从丝绸之路被“新北道”代替后,星星峡就成了“新北道”在新疆境内的第一个驿站,随着丝路北道的逐渐兴盛,在这片峡谷中,星星峡用她的冬温夏清,甘之如饴地迎送着无数个东来西去的、络绎不绝的中外使节、帝王将相、儒家名士、商客和僧侣。汉籍史书对此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相望于道”的记载,便是对星星峡的写照。
在星星峡山峦叠障的沟壑中,有几十处有着人工凿掘痕迹的洞穴及散落的人骨遗骸。对于这些洞穴,有的说曾是古时驻守军队的营盘,有的则说是明清时期前来这里的淘金者找金子时挖掘出来的,更有甚者还说这是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们藏匿财宝的地方,众说纷纭,无从考证。但山顶的巨石后面隐蔽着古时防御工事的断墙残壁、几座近代常规战争中攻守兼容的军事碉堡,以及散布在沟壑中的有创伤痕迹的人骨的遗骸。而从星星峡所处的犹如“瓶颈口”的易守难攻的战略地理位置和山谷中蕴藏着的丰富的金、钨、铁、石英等矿资源,完全有理由说明这里曾经不但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还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产地。星星峡在表面荒凉的背后掩盖着的是古战场弥漫的硝烟,是劳工的血泪,是商客的艰辛,是岁月的裂痕。
冬日,随着凛冽的寒风在峡谷中的呼啸,我们的耳旁似乎聆听到,在遥远的丝绸之路上那回荡飘渺的驼铃声;我们的耳旁似乎还听到,古战场上战马嘶鸣、刀剑相搏、敌我厮杀的叫喊声;我们的耳旁似乎还不断地传来淘金者在洞窟中“噗、噗、噗”的采掘声。静静地伫立在星星峡峰下,那利刃般的峭壁和连绵起伏的山峰,令人产生的是一种肃然的敬意,引发出不尽的感慨。
据《穆天子传》记载,公元前1001~公元前947年间,周穆王西巡就是经过星星峡到“西膜”(即哈密);班超大司马在平定西域时率军越过星星峡,在东天山下大败匈奴呼衍王,收复哈密;威慑四方的左宗裳大将军率军抬着棺材途经星星峡,血书“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军令状……
在中国革命的近代史上,永远镌刻在星星峡的,还有一幕家喻户晓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历经千辛万苦的磨难与煎熬,转战千里,在星星峡与中央代表团会师的往事。
1937年4月24日,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近5个多月无补给、远离后方、地形不熟的情况下,又与数十倍于我的敌军进行了数十场艰苦作战,战斗力严重受挫后,又由于敌情不明,错向河西走廊西部的安西城发动进攻,结果受到敌人重兵反击,伤亡惨重。26日,左支队撤至红柳园附近,突然又遭到敌步兵的前后夹击,左支队200多名指战员在激战中血洒河西走廊。当晚,左支队突出重围后分两路西进,进入戈壁沙漠之后,又再度面临死神的威胁。戈壁滩上的气候变幻莫测,白天骄阳似火,气温高达30多度,夜间气温又骤然下降到零下十几度。没有水喝,没有饭吃,饥渴难忍,加之大部分人员伤病在身,许多战士没有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却被饥寒交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李先念等同志的带领下,西路军战士凭着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力克艰辛,左支队最后的余部400多人终于走出了死亡之海,陆续走到了星星峡。当时,党中央非常关心红军西路军的状况,经过多方筹划和周旋,专门派陈云和滕代远同志从苏联辗转来新疆迎接西路军指战员。5月1日左支队到达星星峡,同日,陈云和滕代远同志率中央代表团抵新疆并亲自到星星峡接应西路军左支队的指战员。后来这400多名西路军左支队的指战员在****同志的带领下到达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参加了新兵营的学习和训练。400多名西路军战士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重新投入到了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中。
现在的星星峡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车马大道通道口,逐渐演变为连接内地和新疆以及通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亚欧大陆桥上陆路交通中的一座重要的桥头堡。
天山之夏狩猎场 体验狩猎之趣
天山之夏狩猎场位于哈密市区以东70公里处(沁城乡碱泉子墩),占地1万亩,计划总投资2470万元,现已投资1000万元。
狩猎场自然地理环境好、交通便利、地势开阔,距沁城太阳沟、猴娃山及岩画较近,易于狩猎和开发,是一个集农、林、特禽养殖、野生动物繁殖、急救、狩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
狩猎场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园,内有马鹿、鹅喉羚、北山羊、盘羊、猕猴、鸵鸟、孔雀、疙瘩鸡、珍珠鸡、火鸡、野鸡、野鸭、野兔等十余种野生动物,另建有陨石公园、土匪洞、神秘字、敖包、射箭场、飞碟射击场、靶场、滑冰场、钓鱼池、棋牌室等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