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哈萨坟记事
24938100000053

第53章 喀什的麻扎(1)

作为走马观花的外地游客,我们于巴扎和麻扎的陌生,是喀什维吾尔人无从想象的。即使我们中有人知道巴扎是集市,麻扎是墓地,并知道最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周围有纵横交错的巴扎街,宏伟壮观的阿帕克霍加麻扎中有最著名的香妃墓,我们对喀什维吾尔人于巴扎和麻扎的浓厚感情,仍有族际间的隔膜。

维吾尔人永远在巴扎和麻扎间来回穿行。巴扎的熙熙攘攘是人世的嘈杂,其间有生命的勃然、智谋的活泛、生存的艰辛。而冷清肃穆的麻扎,则是维吾尔人静默、沉思及倾诉的一个去处。阿帕克霍加麻扎中,有一道小门通往礼拜寺,门口两边的石头门框上,有许多长短不一的凹槽,那是维吾尔女人向麻扎,更贴切地说,是通过麻扎向胡大,哭诉心中的委屈时,拿手指摩挲出来的。

信仰******教的人被称为******,******信仰真主安拉,喀什维吾尔******称安拉为胡大。去麻扎哭诉的不惟女人。有一件事,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了32年,就像电影中一个难忘的镜头,时至今日,一闭起眼睛,就能看到那个场景。当时我在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下乡当知青,一天傍晚,我在阿克苏通往乌什的公路边,看到一个维吾尔男人独自跪在麻扎高地上放声痛哭。天快黑了,也许只是雷雨前乌云压得很低,才觉得光线暗。那人弯曲的身躯,像黯淡天空中一个极具暗示意味的黑剪影。

阿帕克和卓

麻扎系阿拉伯语,意指“参观之地”,其引申义为“圣徒之墓”。广义的麻扎,涵盖所有的坟地,而狭义的,指圣人或名人的陵墓。圣人分两种,一是圣裔,即先知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女婿阿里的后裔赛义德家族;二是圣战中牺牲的著名历史人物。

******教有念、礼、斋、课、朝五天命,其中的朝,是指朝觐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麦加克尔白天房。******教规定,凡理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在经济条件许可和路途安全的情况下,一生中应前往麦加朝觐克尔白一次。朝觐回来的被称为哈吉,受******普遍尊敬。对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远离麦加的喀什人而言,朝觐是一生中难以实现的一个梦想。于是退而求其次,喀什******更热衷于麻扎朝拜。著名的奥达木麻扎节期,是南疆朝拜盛会之一,其规模虽远逊于麦加,但性质非常接近。

南疆维吾尔人称圣裔为和卓或霍加,历史上三大和卓家族是库车的额西丁、莎车的谢里甫、喀什的阿帕克。和卓与先知穆罕默德有血统关系,分有证书的和丢失了证书的两种。顶真的学者研究认为,由波斯地区进入新疆南部的和卓,多数跟先知无血统关系。

喀什阿帕克和卓死于1693年。其生前是白山派首领,为黑山派的成吉思汗后裔、叶尔羌汗国伊思玛业勒汗驱逐,前往拉萨求助于****五世,并于1678年,引导准噶尔可汗噶尔丹,摧毁叶尔羌汗国。阿帕克死后,被埋在其家族墓地亚格杜麻扎中。因阿帕克于维吾尔历史的著名,亚格杜麻扎先改名为阿帕克的早年名号“艾孜热特”,后改名为“阿帕克霍加”。

不过对一般游客而言,我们耳熟能详的却是阿帕克霍加麻扎中的香妃。有关香妃的传说有好几种,我所知道的最感人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喀什人称香妃为伊帕尔汗,她出身贫寒,早年嫁给阿帕克和卓的一个曾孙,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被送到乾隆那里。因为她身上生来就有麝香一样的香味,所以被称为香妃或香娘娘。

乾隆尽管得不到香妃的芳心,也知道香妃只想回家别无所求,仍下令把香妃喜爱的莎枣树,不远万里从新疆移植到京城去。当年给乾隆送莎枣树的是乌什人。他们把树苗小心种在木桶里,一路风餐露宿,吃辛吃苦,结果到了京城才晓得,这趟辛苦差事是义务劳动,240名乌什人,没一个拿到工钱。

我就是在乌什下乡当知青的,乌什人给我的印象是善良淳朴。后来从史料上看到乌什起义,才明白他们给惹恼了,也个个血性淋漓。为工钱的事,他们跟乾隆争起来,后来就打起来,乾隆那边死了不少人,乌什人也死了不少。

乌什起义失败那年,乾隆带香妃下江南游杭州西湖,香妃袖出白刃刺杀乾隆,但功败垂成,并未得手。皇后乌喇那拉得知此事来找乾隆,要乾隆赶紧杀掉香妃,可乾隆舍不得杀,不听皇后的。这时候,乌喇那拉才明白香妃在乾隆心目中有多重要。明白后便大发醋意,气极恼极时,竟剪了头发,要削发为尼。乾隆勃然大怒,当即逐她先回京城,不要她陪游西湖。香妃是跟乾隆一起回去的,不久便悬梁自尽,珠沉玉碎时,不足20周岁。

乾隆派了124名官兵,将香妃的遗体送回新疆,并下令将她安葬在她丈夫的曾祖父阿帕克和卓的陵园里,如她生前所愿。于是,喀什维吾尔人把阿帕克和卓墓也称为伊帕尔汗墓,即我们所说的香妃墓。清朝随军诗人萧雄,游喀什时写了《香娘娘庙诗》:“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此诗乃香妃传说之****。

萧雄对香妃墓的具体描述是:“庙形四方,上覆绿磁瓦,中空而顶圆,无像设,惟墓在焉。”主墓室中有一乘驼轿,据说当年香妃的遗体,就是用它驮回来的。也有人说,这乘驼轿驮的是香妃的衣物,这里只是香妃的衣冠冢,真正的香妃墓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其墓主是乾隆的维吾尔妃子、死于55岁的容妃。还有人说,香妃不是容妃,而是容妃的胞兄、清朝维吾尔命官图尔都的妻子苏黛香。

苏黛香是北京人,千山万水来喀什为丈夫守节护灵,其生前曾主持修建过阿帕克霍加麻扎。另一个修建过该麻扎的著名人物是阿古柏。阿古柏原本是中亚浩罕汗国一名低级军官,以血腥统治喀什12年之久而臭名昭著。他神秘死亡后,也被埋在这里,但不久其骨骸被送往清朝京城,而原墓中则埋下一块桑木板令人费解。

喀喇汗王朝

喀什旧称喀什噶尔,汉朝称疏勒。西汉张骞曾惊讶于此地有“市列”,即维吾尔人所称的巴扎。东汉班超,曾以此地为据点,苦心经营西域三十六国。专家考证认为,今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的汗诺依,是上下两座古城的遗址,下面是古疏勒国都城,上面是喀喇汗王朝早期王都。

公元840年,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遭10万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骑兵的有效攻击,被迫分三支西迁,一支到甘州(今甘肃张掖),一支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支到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托克马克);到巴拉沙衮的庞特勤,建喀喇汗王朝,维吾尔史料称庞特勤为毗伽阙·卡迪尔汗。喀喇汗王朝实行双汗制,大汗称阿尔斯兰(雄狮)驻巴拉沙衮,副汗称布格拉(公驼)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国塔拉兹)。卡迪尔汗死后,长子巴兹尔继位为大汗,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副汗。公元893年,波斯萨曼王朝攻破怛罗斯城,奥古尔恰克将陪都东迁至喀什噶尔。

此后不久,巴兹尔大汗在巴拉沙衮去世,奥古尔恰克续娶自己的嫂子、巴兹尔之妻,巴兹尔年幼的儿子、王朝法定继承人索图克,随母亲来喀什噶尔。历史在这里形成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起先只是索图克在阿图什观看波斯商人入清真寺做礼拜。这所清真寺,是萨曼王子纳赛尔因与兄长同室操戈而流亡于喀什噶尔建造的,这可能是南疆地区第一所******寺庙。索图克惊讶于******人做礼拜时的信仰精神和宗教纪律,不顾叔父奥古尔恰克的阻拦,一有机会就去找纳赛尔学习******教义,用心攻读《古兰经》,最终皈依伊兰斯教,取阿拉伯教名阿不都·克里木,成为喀什噶尔地区信仰******教之第一人。公元915年,索图克带领自己的******亲信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不信******教的叔父奥古勒恰克,一举夺回大汗之位。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索图克才16岁,称布格拉汗。

索图克·布格拉汗自称桃花石汗,意指中国的汗。他在位40年,生前成功收复古都巴拉沙衮,死后安葬于阿图什。其陵墓被称为苏里唐麻扎,始建于公元955年。其主墓室的西北,是索图克·布格拉汗的宗教导师纳赛尔的墓。南疆******视苏里唐麻扎为圣地,朝拜者常络绎不绝。苏里唐麻扎的节期,是开斋节第一天,女人往往天不亮就去朝拜,然后匆匆离开。据说,假如女人白天站在索图克墓前,就会变得一丝不挂。我曾于午后看到一位女性对着索图克墓拍照,可能因为她不是维吾尔人,不清楚索图克是谁,所以不会变得一丝不挂。

索图克·布格拉汗的继承人,是木萨·阿尔斯兰汗。木萨立******教为国教,喀什噶尔地区20万人同一日入教,杀2万只羊举族欢庆。与此同时,一场旷日持久的******圣战正式揭开序幕。当年木萨的主要敌人,是回鹘于阗(今和田)的佛教政权。

南疆佛教早在汉朝就达到第一个高峰。喀什至今有多处佛教遗址,如汉朝的三仙洞、唐朝的莫尔佛塔等(莫尔佛塔底下的沙地中,有一道古代坎儿井,蜿蜒一千余米,是喀什坎儿井的惟一见证)。信仰佛教的于阗政权,虽与喀什的喀喇汗王朝同属回鹘部落,但拒绝皈依******教。木萨·阿尔斯兰汗对于阗的圣战屡战屡败,其未竟事业,最终交给了长子阿里·阿尔斯兰汗。

公元998年,阿里·阿尔斯兰汗从喀什城中杀出重围,击败于阗佛教军队,然后双方决战于英吉沙的奥达木。阿里做礼拜时,遭于阗骑兵袭击,结果军队溃败,本人阵亡。于阗佛教长老诺古特热布,命令士兵将阿尔斯兰汗的头颅插在旗杆上进军喀什。诺古特热布驻守喀什艾斯克萨古城(即东汉班超所筑的盘橐城,如今已被辟为公园纪念班超,有古城土墙供游人凭吊)长达5个月之久,直到阿里的长子阿赫马德·托干汗,从波斯布哈拉赶回来。

新疆穆斯林喜欢将阿里·阿尔斯兰汗跟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作对比。后者是******史上的第四任哈里发,娶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为妻,被什叶派奉为第一代伊玛目(******教职,意指领袖、率众人礼拜者)。新疆穆斯林认为,这两位阿里都因骁勇善战而享有雄狮称号,都是在做礼拜时惨遭杀害。因此之故,阿里·阿尔斯兰汗阵亡处的奥达木麻扎,被视为新疆穆斯林最重要的麻扎之一。对一般人而言,朝拜奥达木麻扎,尤如朝觐克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