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徽泾县
24938800000008

第8章 藏龙卧虎(3)

目连救母的孝亲行为,完全吻合于中国民间的忠孝思想。郑振铎称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出之以宗教的热诚,充满了恳挚的殉教的高贵精神”的“伟大宗教剧”。然而,目连戏在民间的兴盛,却是因为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戏剧性的娱乐作用,而不是单一的宗教性说教。周作人谈目连戏时记述道:“除首尾以外,其中十分七八,却是演一场场的滑稽事情……有‘泥水作打墙’,瓦匠终于把自己封进墙里去……有‘张蛮打爹’,张蛮的爹被打,对众说道:‘从前我们打爹的时候,爹逃了就算了。现在呢,爹逃了还是追着要打!’”

如藏传佛教的密宗羌姆于普通藏民是心知肚明一样,旧时目连戏在皖南乡间的演唱,全本连唱几天几夜,无论男女老少,对剧情及人物都是烂熟于胸,心领神会。泾县查济村查克定老人,曾不无遗憾地跟我讲,从前戏班子来查济唱目连戏,唱到高潮处,往往有上万人齐声呐喊,其场面壮观热烈,可惜已经失传。

泾县茂林人特别讲礼节。民间口语中所谓唱“对台戏”,在茂林是名副其实。搭两个背靠背的戏台,请两个唱戏班子,正面的给男人看称“男台”,背面的给女人看称“女台”。茂林人也特别讲面子。民国期间,有个京戏班子出言不逊:“到你们茂林去,怕踩脏了鞋子。”茂林因地处边远而交通不便,因财力雄厚而讲究享受,于是另请一个戏班,不但每人发一双粉底官靴,而且从下船的溪口到茂林镇上,十余里地全用蓝印花布铺路,叫唱戏的粘不到半点泥土。

皖南民间往往称固定戏台为“万年台”。徽州著名的万年台在郑之珍的故乡祁门,具体方位是祁门县闪里乡坑口村,人称“会源堂古戏台”。泾县著名的万年台,一是在西阳乡毛坦村,人称“里西阳花戏楼”,一是在西阳乡金溪村,人称“外西阳花戏楼”;它们均为砖木结构,均有戏剧人物彩绘,几乎同时建造于清朝同治年间,可惜前者已经坍塌,而后者仍完好如初。

据说毛坦村胡姓十二世祖胡应魁在外地经商时,一日误入黑店危在旦夕。雷电中看清楚二楼窗旁有毛竹伸过来,于是跳出窗子,抓住竹子,在大雨中得以逃脱。为感谢神灵保佑,胡应魁建花戏楼,请戏班子年年于庙会期间唱戏,戏台后墙书有二百余出戏目蔚为大观。金溪村花戏楼是将演出戏目写在屏风后面,它的单斗无梁彩绘藻井美轮美奂,三重飞檐翘角别具一格。

在徽州,尤其在黟县的西递、宏村,几乎家家人家都在堂厅条案上摆一个座钟,摆一只花瓶,是谓终生平安。对长年奔波于他乡异地的徽商来说,平安回家比赚到钱更重要。泾县商人对徽州商人的认同及仿效,一因地理上的毗邻,一因血缘上的密切;而宽泛意义上的徽商,是包括泾县商人的。但是,徽州人的那种摆钟摆瓶的祈愿,其住宅门窗饰以花瓶木雕随处可见的情形,在泾县看不到。可能旧时泾县人比徽州人心性刚强,不直接表露于具象或形式。

查济村查姓七十世祖查图源的辛苦营生是,走长江水路把芜湖的桐油运往汉口(一说九江),然后把汉口的炮仗运回来。据说一日在江边的一家饭店里傍桌吃面,见上首坐一位长须老者非常好奇,不明白这位老者究竟如何把食物,塞到被胡须遮得严严实实的嘴巴里。于是叫跑堂的给老人也端一碗面,看老人从袖口里取出一副金钩子挂在耳朵上,用钩子钩住胡须,露出笑容可掬的嘴巴来。

老人家吃完面要买单时,跑堂的告诉他,下首这个人已经替他会了帐。于是老人对查图源产生好感,临别前对他讲,今后在水上行船若遇到生命危险,可连喊三声“金钩子李胡子大哥”,没准就能化险为夷。后来有一回,查图源的桐油船被强盗拦劫,强盗耍起水浒作派来,把他捆起来要往长江里扔,美其名曰“丢馄饨”。查图源临危不惧,自称是“金钩子李胡子”的朋友。强盗带他上岸去见那个长须寨主,没想到老寨主盛情款待查图源,留他在山上住了好几日,送别时送他满满一船苎麻,和一个押船的汉子。

回到家里,查图源给他的五个兄弟一家送去一捆麻,不料次日他的嫂子和弟媳(一说是六个儿媳)都覥着脸来讨麻,而且讨了又讨。查图源是何等精明的主儿,一查便知缘由。原来,每捆苎麻里都裹着黄灿灿的金条。据说那些金条,就是后来富甲一方的查济村查姓人家的原始积累。民间所谓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发”,被这个传说所证实。

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有猫腻,甚至有强盗行径。若讲传说中的查图源得了强盗的金条是他运气好,那么他跟苏姓人家争夺查村西北的一块山地,则是巧取豪夺。那块山地本来就是苏家的,苏家将地契拿给查图源看。查图源发觉他弟弟查洪源的孙儿查三聘,时年十三岁,能过目不忘,记得清苏家地契上的每一个字及字迹如何,每一个画押及画押符号如何,于是伪造一份跟苏家完全相同的地契,只将立约时间提前了三年,将事主改成了查姓。接着又叫人偷偷用蜂蜜在那块山地的松树上写字,结果几乎每棵树都能看到无数蚂蚁拼成的“查”字。与此同时,又给四周围的小孩吃麦芽糖,叫小孩改口把那座山叫成查家山,而不是当地人叫惯的团箕山。

当年查图源跟那个苏姓人家打官司打得难分难解。知县大人怕得罪人,一时难以决断。后来有人给知县出主意,将一个铁犁头烧得通红搁在大堂前,哪家有人敢赤脚踩上去,哪家就赢得这场争讼。据说当年给查图源押船回来的那个年轻强盗,后来成了查家的家仆,对主人忠心不二,当即代主人“脚踏犁头[7]”,使主人如愿以偿,白得了那块山地。事后那个年轻人改姓查,起名为查珉童,被查图源认作螟蛉义子。查图源死后,跟他的六个儿子一同平分家产。

这个故事是查济人自己讲给我听的,且讲得津津有味。我看到过他们的族谱,族谱中的“十戒”族规赫然醒目,其中的第八戒,便是“戒争讼”。而查氏族谱对查图源的记载,却全是褒扬之词,跟当地口口相传的传说完全不同。讲查图源发迹后,建桥修路热心公益,设“义仓”举“义葬”[8]慈悲为怀,并布衣蔬食,辛苦劳作一如既往,一根扁担不离身。临终前,嘱咐家人将他埋葬于钟秀门左近的叶冲,声称到了九泉之下,亦要替查济查姓守护村寨。

据说送葬那天本是晴空万里,可到了下葬的时候,突然下起滂沱大雨,而过了半袋烟的工夫,又突然晴朗了,全村人无不惊奇诧异。后人建祠堂祭祀查图源,是谓八甲祠,查济村历史上最大一座祠堂。该祠堂一直供奉着查图源生前打造的一根三寸长的“金扁担”,而打造它的金子,无疑是从“金钩子李胡子”所送的苎麻中抽出来的;而打造的时间,肯定在明朝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查图源去世之前。可惜的是,这座古祠堂因失火被烧掉,于一九七四年八月,烧了三天三夜;而那根“金扁担”,亦无人知其下落。

在我看来,查济村就是藏龙卧虎之地,查图源就是民间雄才伟略者。其实,泾县不惟查济一处如此,不惟查图源一人如此。而将民间的善,如目连信奉佛陀那样的善,以及民间的恶,如目连母亲不信神灵那样的恶,或者说,将我们能够想象的各种仁慈、劳苦、好奇、执着、机巧、精明、细心、强悍以及胆大妄为,杂糅于查图源一人的事迹与性格中,于泾县也不多见。

注释:

[1]就皖南地貌来看,黄山和九华山的分界处,应该在古昔的舒溪,即现在的太平湖,而不是太平湖北面的查济。

[2]按察使:明清省级官员,管一省的刑名事务。刑名:刑事等。

[3]四门三塔:四门指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三塔指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

[4]铎官:在人名后面加“官”字以示尊敬,是泾县传统民俗。

[5]真气:此处指帝王气息。

[6]回乡守制:旧时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任回乡服丧。

[7]脚踏犁头:茂林也有类似一个故事。那是吴姓与梅姓争夺祖坟所在地横山岗。知县大人用烧红的铁鞋,人称“红绣鞋”断案。吴氏宗族的吴恩祝抢在梅氏人家之前穿“红绣鞋”,知县大人判横山岗归吴姓。

[8]义仓:储存粮食以备灾年发给族人及贫苦村民度荒。义葬:收葬孤苦人家的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