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收藏和推荐,您的一点鼓励,都是在支持作者
对于皇帝在好谈朝堂上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张居正也觉得有点没有必要了。因为自己觉得只要大臣们在,皇帝的存在有时候也是是在是没有必要。
但是令张居正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嘉靖帝朱厚熜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征求群臣们的同意。
“朕观此报纸,其印字清晰,极其规整。故而想用此术印制纸钞。,可有人反对?”
张居正听到皇帝说了这种话,有点不敢相信了。皇帝居然会对纸钞的印制还抱有这么大的兴趣,岂不是说皇帝有点缺钱用?还是皇帝打算利用这次的事件拿几个大臣开刀?
这个时候就有闻到了几丝血腥味的大臣连忙进言。
“回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回陛下,此事还是需要从长计议。”
…………
立马就是一个大臣接着一个大臣的进言,让人感觉一下子朝堂上整个炸开了锅,大臣们正是因为害怕这才争相开始对皇帝说话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不热闹。
朱厚熜这个时候已是非常的不悦了,虽然已经料想到这个主意很难通过群臣的同意,但是看到了这一幕的发生,心里难免会很不舒服。唉,我大明的皇帝不好当啊!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暂且不提,这个时候淮安府的张家却是非常的热闹。
因为今天是老太爷的七十大寿,所以一下子整个县城中的士绅家族都前来拜访。毕竟现在张家的名头也算得上是名噪一时,加上这个特别的日子。于是就有很多官员和士人们来到张家府邸前来贺寿。
参加这次贺礼的不仅仅是这些人,还有一些平民百姓也参加了。尤其是同样和老太爷一样的老人都坐在了一起。大家可谓是谈笑风生。
对于一个县城里的百姓来说,张家书坊的书这几个月质量那是蹭蹭往上涨,但是还是从前的低价位。价廉物美的东西谁都喜欢,也不是什么人硬是要买那种质量低劣价格也是烂便宜的书。虽然这样的书失去了那种书法的韵味,但是字体也是前所未有的规整,总的来说还是赚了。特别是对于那些热衷于收购东西到其他城市去倒卖的商人来说,这种装帧精美而又价格低廉的书让他们能够得到的利润是要翻了几番。
虽然张家因此也是失去了大肆敛财的机会,但是在整座县城的名声就这么打了出来。很多人都称赞张家在这种事情上处置的公道。
回到寿宴上来,这个时候老太爷也是进到了会场中。与几位与会的人谈笑风生。
寿宴忙碌了整整一天,前前后后把张家的老老少少可谓是全部折腾了一遍。眼看终于结束,都是舒了一口气。
经过四个月的印刷与出版,张家一共是赚取了近八千两的银子,这还不包括华夏商报通过招商会赚取的几万两银子。可以说一时间,在整个明国的地域上,张家靠着华夏商报的逐渐普及在各地也是开始有了一点名声。
在与赵辉的交锋中,赵辉最终同意与张家五五分成建立赵家钱庄。于是,依托于张家新的印刷技术而引出来的新式钞票就随之印了出来。随着钱庄的开业,人们来赵家钱庄进行一些汇兑业务,拿到了这些钞票。于是,赵家钱庄的信誉也就随之迅速的建立了起来。
靠着赵家钱庄的运行和盈利,现在张家对行业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了。于是,尚未婚嫁的张家大少爷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许多贵妇名媛开始对张维也是开始暗自仰慕。尤其是知晓了张家大少爷张维就是现在张家大局面开创者的人之后,那些人显得更加的疯狂。
但是听说张维并不是举人出身的时候,明显一下子就让一大片人的开始恢复了冷静。毕竟在明朝,官本位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没有一个官面上的身份,上流阶层还是有点不屑与张维打交道。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不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洋人。毕竟洋人的历史文化什么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官场来作为支撑,同时理性与逻辑也是洋人的一贯性格。
这个时候也快贴近西历的元旦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大明国却是在举办冬节的时候。冬节是传统意义上另外一个新年的含义,冬至极则春风起。两个节日是如此的贴近,可见单纯是新年什么的,还是地球上一个通用的说法。
随之而来的1561年,对于张维来说不啻于新的挑战。同时整个大明国也是即将步入中年期晚期。已经开始有各种暗疾开始腐蚀和朽化这儿行将瘦弱的明国,若是有能够改变用药的话,不知道又要怎么折腾。
毕竟明朝仍然是个封建残余资本浓厚的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国家。足以让下一个推翻明朝的人依然会采用这种事情。毕竟千年的历史包袱对于后人来说,已经是融入到了骨子里了。难以真正去除。除非是完全抛弃历史包袱,但这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加上中国一贯的自傲性格,是不会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