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自私,往往不是宝宝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来源于父母。每个宝宝都是一张白纸,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家人和外在的环境使这张白纸上的颜色越来越多,当然也不乏“不可爱”的颜色。父母对于宝宝的自私行为感到伤心,却不知道很大程度是自己造成的,我们看看大多数父母的做法吧。
宝宝自私和父母有关系
1.父母过分的溺爱
对于自己的宝宝,父母会满足他们物质上的所有要求,甚至高出父母自己的需求,同时,还喜欢对宝宝的责任大包大揽。导致宝宝逐渐形成了自私、缺乏责任心的坏习惯。有时,面对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不忍心其哭闹而变得心软,或者宝宝达不到父母要求的结果时,父母就会全权代理,为宝宝做好一切。父母这种放纵的溺爱长时间存在,让宝宝觉得一切东西理所当然都属于自己,时间长了就变得很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就缺乏自信,生活不能自理,只享受结果,不承担过程。
2.父母无条件的满足
现在大部分宝宝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到这个宝宝的身上时,宝宝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爱宝宝没错,但过分的满足,会让宝宝毫无责任感、成就感可言,养成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自私性格。
3.父母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宝宝的模仿对象。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的孩子,父母的榜样没有做好,宝宝也会变得像父母一样没有责任心,自私狭隘。还有,有的父母因为溺爱宝宝,经常让宝宝独自享用某个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无形中让宝宝变得自私,比如妈妈会告诉宝宝:“这个东西你自己吃”“这个玩具不许给别的孩子玩”。不知不觉中就让宝宝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帮助宝宝改掉自私的行为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变得很有责任感的。”
父母的做法让宝宝在生活中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自私冷漠。那如何帮助宝宝改掉这种自私的行为呢?给父母们几点建议: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宝宝有“自我做事”的意识开始,父母就应该放手适当地让宝宝去做。而有的父母总是限制宝宝的行动能力,生怕宝宝做不好。当父母发现宝宝这种自我做事的意识时,要鼓励、引导宝宝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比如让宝宝把垃圾送入垃圾桶。让宝宝从小形成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心。父母也可以给宝宝一个承诺作为动力,比如告诉宝宝:“每次玩完了玩具,要主动把玩具收拾好,能坚持一个星期就带你去游乐场玩。”
2.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的父母反映宝宝喜欢推卸责任,自己做错的事也要赖到别人头上。比如忘记带文具,还理直气壮地怪妈妈没有帮自己装在书包里。父母不要因这只是宝宝犯的一个小错误就完全忽略掉,父母应该让宝宝知道自己做的事要自己负责的道理。不要迁就宝宝的自私行为,让他明白自己做错的事就要自己承担后果,做错事是会有代价的。
3.要学会和别人分享
一个懂得分享的宝宝才是友爱、大度的宝宝。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有一种占有意识,自己的零食、自己的玩具别人不能动。除了家人外,宝宝最喜欢的大概就是每天陪伴自己的零食玩具了,一旦被别人拥有,就会很生气很着急。还有大部分宝宝甚至不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碰自己的东西。对于宝宝的这种行为,父母可以这样做,让宝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并劝宝宝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玩,让他感受分享的乐趣。还要时不时地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喜欢什么,可不可以分享他的零食和玩具。
咱们交换玩具玩吧。
咱们交换玩具玩吧
。
好的。
4.让宝宝做生活的主人翁
宝宝决定要做某件事了,就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你越是阻止他就越想去接触。父母如果长时间阻止,就会让宝宝失去信心和兴趣,最后默默接受父母的所有安排。首先父母不要担心宝宝做不好,不论他做对做错,你都应该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父母应把决定权交给宝宝,让宝宝自己做主。并亲自给宝宝做示范,告诉宝宝正确的做事方法,逐渐培养宝宝的自信心。同时需要注意,不要对宝宝的期望过高。当宝宝做一件事时,无论做得好坏,都要给宝宝一个微笑,这样,宝宝才会变得自信,自强。
专家提示
父母在宝宝的婴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地克制他自私的心态,从而培养他大度的性格。自私在父母看来似乎是一件平常的事,因为婴儿这种自私的心态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婴儿时期也是宝宝学习的阶段,当宝宝大一点时,他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说出的话做出的事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出的自私行为往往又让父母寒心。所以克制自私心态要从婴儿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