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跳级”,不过那都是以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然而最近几年,“跳级”的风气又开始重新流行起来,而且是在幼儿园。有的宝宝只上了3个月的小班,父母就要求教师给宝宝“跳级”,还有的是幼儿园方面主动让宝宝“跳级”。这种跳级的情况是否符合宝宝的身心发展呢?又有哪些原因使父母有让宝宝跳级的想法呢?
父母为什么想让宝宝跳级
1.自认为宝宝很聪明
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非常重视宝宝的学前教育,很多宝宝在入园之前就会背唐诗、数数、读英文单词。上了幼儿园以后,这些知识对宝宝来说得心应手,父母认为自己的宝宝十分优秀,根本用不着再浪费时间,所以产生了跳级的想法。
还有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宝宝和同龄宝宝比起来更聪明,表达能力、认知能力都比较强,甚至超出大龄宝宝的水平,这让父母认为宝宝有跳级的资本。其实父母这样的想法很片面,而且不科学,没有意识到跳级是否符合宝宝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宝宝聪明是一回事,但聪明不代表就适合跳级。各年龄段的宝宝有其自身的特点,忽视宝宝的成长规律,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父母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宝宝定位。
2.为了提前上小学
认为幼儿园阶段学不到东西,还不如跳级,提前进入小学,这样可以比同龄宝宝学到更多知识,这是很多父母都有的想法。还有的父母想得更远,让宝宝提前上小学,依此类推,最后提前上大学,提前毕业,拥有年龄优势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实际上,宝宝跳级、提前上小学有很多不利的地方。举个例子,一个有过学前教育的3岁宝宝和一个没有过任何知识教育的7岁宝宝相比,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还是不一样的。3岁宝宝不会比7岁宝宝学得更多更好,除非这个3岁宝宝有着过人的天赋,也就是我们说的“神童”。但是“神童宝宝”除了学习优秀以外,他的其他方面和同龄宝宝相比很不协调,比如说自制力比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心智很不成熟。所以父母不要剥夺宝宝的天性,按规律发展是最好的。
3.担心宝宝学不到知识
满3岁的宝宝入园以后上小班,不满3岁的宝宝上小小班。很多父母看到,小班和小小班学的东西很少,教师每天带着宝宝玩游戏的时间比较多,感觉这样下去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不如跳级到中班和大班,还可以多学点知识。父母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父母要考虑一下宝宝的成长特点。小班、小小班和中班、大班比起来,在教学上有个特点,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学习。因为年龄小的宝宝学习能力还比较差,在游戏中可以学会如何交朋友、如何认识新鲜事物,到了中班和大班以后开始学习简单的数字和字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企图宝宝一下子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李女士的女儿佳佳今年5岁半了,佳佳去年本应上中班,但和同龄小朋友相比,她各方面比较拔尖,语言表达能力强,绘画、舞蹈也棒,“让女儿跟着中班上,我觉得有点屈才了,所以干脆跳级直升大班。”因此,今年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李女士一家做出了让佳佳跳级上大班的决定。
没想到升入大班后,佳佳的表现直线下滑,上课不专心,反应变慢,记不住教师布置的任务,课程完全跟不上,学得很辛苦。两个月下来,佳佳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连以前擅长的一些东西都不肯表现出来,整个人也不开朗了,明显表现出了不适应。在教师的再三劝说下,他们终于还是让孩子回到了中班学习,一个星期下来,佳佳渐渐地活泼了起来,而且重新变成了班级里优秀可爱的孩子。
跳级的不利影响
1.难以融入群体生活
即使宝宝在智力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但是跳级仍然给宝宝带来了很多弊端。小宝宝的心理特点还没有达到大宝宝的水平,在人际交往中,不知道怎么和人相处,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很难融入到大宝宝生活的群体中。比如说,复杂点的游戏,年龄小的宝宝很难接受,这就使得小宝宝很难和大宝宝一起相处。
2.拔苗助长阻碍成长
父母培养宝宝的心情比较急切,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类拔萃,殊不知,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对宝宝的危害。幼儿园强调的是整体教育,对同龄宝宝的教育是一致的,即使有个别突出的宝宝,也不能忽视宝宝自然的成长规律。还有,宝宝的接受能力有限,父母提前让宝宝接受他难以理解或者不喜欢的东西,会使宝宝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3.造成心理压力大
幼儿园的分班制度是按照宝宝的年龄分的,因为不同阶段的宝宝有不同的特点。硬把小班和小小班的宝宝往中班和大班塞,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年龄小的宝宝还需要大人更多的照顾,他们的自理能力还比较差,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会解决,就会厌恶幼儿园的生活。另外,大宝宝欺负小宝宝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时间久了,小宝宝就会变得胆小,自卑,心理压力过大。
专家提示
小、中、大班是符合宝宝发展规律的,不是随便安排的,父母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的东西。小班重在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中班开始教宝宝认识简单的数字和字母,大班会教宝宝算术、汉字、绘画等复杂点的知识。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宝宝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