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档案
出品:英国1962年
片长:225分钟
编剧:MichaelWilson、罗伯特·鲍特(RobertBolt)、T.E.Lawrence
导演:大卫·里恩(DavidLean)
主演:PeterO"Toole、OmarSharif、AlecGuinnes
导演简介
大卫·里恩,英国著名电影导演。1908出生于伦敦南郊的克罗伊登,1927年进入电影厂,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和剪辑师的工作,并且得到了“英国第一剪辑师”的美誉。1942年正式与他人合作导演了战时纪录性故事片《我们服务的海洋》,这也为以后大卫偏向史诗性纪录片创作埋下伏笔。第二年他开始独立执导影片,摄制了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影片——《天伦之乐》(1943年)。这样,大卫·里恩进入了早期创作阶段,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尤其以改编文学名著见长。50年代中期开始,大卫·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他走上拍摄国际型巨片的道路,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口味的电影),这促成大卫·里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大卫·里恩在电影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好莱坞史诗巨片的发展与高潮,他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大卫·里恩几乎每五年才推出一部电影,选材和构思都相当慎重,每部都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上乘佳作,如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65年的《日瓦戈医生》。大卫在拍完《瑞安的女儿》(1970年)后突然息影这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件。直到1984年,沉默了14年之后的他才又编导和剪辑了根据爱德华·福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印度之行》。这次他以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与诗交融,通过殖民地特有的人物同现实关系的铺展和推行,着力揭示出比史实更富于哲学意味的人生意识和执著的造型意识。1990年在拍摄《诺斯特罗莫》时大卫·里恩突然去世,而这部未完成的遗世之作,也终成影史遗憾。
剧情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一个“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劳伦斯在去麦地那会见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的途中,遇见了哈里苏部族的首领阿里,此人年轻剽悍,后来给了劳伦斯很大的帮助。劳伦斯到费萨尔处,只见他的大本营遭到土耳其飞机的轰炸,伤亡惨重。费萨尔采纳了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铺平道路。劳伦斯则与阿里率领突击队穿过沙漠,冒着炎热与风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该城。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叫他们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与阿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骁勇善战,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但战后,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国后,忧郁不得志,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影片分析
一、真实与虚构之间
《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史诗般的巨片长达3小时45分钟,它充分体现出里恩大师级的功力和当时电影的制作水平,被誉为好莱坞史上一部“最高智慧的电影”。该片以一种大写意的手法,重塑了一战时期一段被湮没的历史,展现出一个性格丰富的沙漠枭雄——劳伦斯的复杂形象。影片把广阔的沙漠与人物的英勇事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可以说完美无缺,独具一番慑人的魅力。
影片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改编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历史上,劳伦斯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在影片中他成了一个充满冒险浪漫气质的悲剧英雄。
除此之外导演大卫·里恩特别注重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制作和场面的要求也极尽苛刻。他并没有把英雄劳伦斯神话化,而是以高度的热情为他注入人性化的复杂情感,使角色血肉丰满,亲切可信。鲍特的优秀剧本是这一切成就的蓝本,他也独享了编写这部剧本的荣誉,可是他显然读过有关T.E.劳伦斯的各种书籍,其中包括劳伦斯的自传《智能的七根柱子》。这个剧本是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它忠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将两个往往难以兼得的方面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它是一部场面宏大的历史巨片,又是一部进入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个人传记。
二、叙事特点
《阿拉伯的劳伦斯》在类型片中属于中心人物式的史诗片,跨越了较长的一段历史,但就叙事情节的选择来说,它显然与同类型战争片有所不同——历史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完全跳开了主战场;劳伦斯所处的沙漠中阿拉伯与土耳其之战,正面交锋的段落也显得过于紧凑,缺少了战争片应该有的惨烈。大卫·里恩的独特也是其伟大之处,便是在宏大背景之下进入角色内心,一个叱咤战场的英雄,在面对自己心底的恐惧时同样会迷惘畏缩,手足无措。
影片对劳伦斯的早年生活一笔带过,也并没有交代离开战场后的劳伦斯过的是何种生活,只是用一个很平缓的开头描述了他的死亡: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驾驶摩托车,遭遇车祸。故事开始于一场意外的死亡事件,而主人公是阿拉伯战场领袖,这样的死亡显得过于轻佻,而这也表达了作者对劳伦斯及人生的某种感叹——劳伦斯只是战争操控的棋子,风光无限之下,不过是政治操控,而人生无常,英雄的结局也可能黯然落幕。关于劳伦斯,导演大卫·里恩有这样一段阐释:“劳伦斯是一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他为一般社会所不容,但身在茫茫沙漠里却大显身手。影片前半部分描写非凡的劳伦斯如何登上英雄宝座,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他从神的高度一落千丈的悲惨结局。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他近乎于一个预言家……”在随后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中,大卫·里恩试图用别人的评价来刻画劳伦斯——不认识他的,认识他而不熟悉他的。杰克逊·本特利,他同别人议论时出现了闪回。在这个倒叙的套层内,故事基本上处于线性叙事之中,没有追求过多花哨的叙事方式,然而简单的平铺直叙却让我们在历史长流缓慢演进的过程中,窥探到劳伦斯的人格与思想。
三、视听语言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一以贯之的影片风格得以尽显——偏于场面宏大,带有纪实性质的历史片。影片依旧用长镜头来展示悲剧性的主题,但又不同于擅用长镜头以节奏缓慢著称的艺术片,影片发展了长镜头美学,将一派雄伟壮观的沙漠景象徐徐展开,成就了一部精彩纷呈的商业片。比如影片开始便以一固定长镜头拉开帷幕——旋即在一片恢宏的交响乐中展开叙事,高高的俯拍具有一种上帝的视点,而固定不动的镜头之中如同命运的凝视与召唤,劳伦斯在画面左上角擦拭他的摩托车,直到字幕完毕音乐结束,劳伦斯踏上了他的死亡旅途。这样的开篇是饶有现代意义的,一方面它用音乐预示了战争片应有的恢宏气势与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一生,另一方面又在用画面暗示历史中被无限缩小的人可能只是命运之中的一颗棋子。
本片摄影师被称为最富于创作才华的弗雷迪·扬,创造了影片宏大而精彩场面的神话,《时报》杂志曾经评论道:一“次又一次地,宽银幕的巨大的长方形画框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盯住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苍茫,就好像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
由于此片的伟大成就,它获得了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原创音乐等七项大奖,被誉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
(刘桐)
参考书目
《经典影片读解教程(上下)》,田卉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潘桦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Kevin Brownlow.《DavidLean》.St.Martin"s Pres.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