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82

第82章 草

影片档案

出品:成都电视台

年代:1997年

片长:60分钟

导演:梁碧波

导演简介

梁碧波,196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汉族,先后毕业于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和四川大学。

现任成都电视台主任记者,四川大学电影电视系客座教授,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家、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其作品12次入围国际影视节,部分纪录片在日本NHK、法国ARTE、澳大利亚SBS和芬兰国家电视台、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多次赴美、法、荷、意、德、澳等国出席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学术活动,曾在美国做过电影电视访问学者。

1992年至今在成都经济电视台工作。

1992年至1995年3月,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1995年3月至今从事纪录片创作。

1995年:《峨眉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第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1996年:《冬天》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短片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最佳摄影奖。

1997年:《三节草》曾获得1997年第20届法国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1998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1998年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1999年:《婚事》本片参展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13届法国国际音像节;第15届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14届爱沙尼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5届巴西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内容简介

肖淑明出生在成都一个国民党军官家庭,1941年随父到雅安,在中学女子班学习,一个摩梭族男人来到这里,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个男人叫喇宝成,是摩梭土司。为镇抚山民,军阀刘文辉召他来雅安授枪加勋。喇宝成想娶一位才貌双全的汉族女打理山寨,他选中了16岁的“校花”肖淑明,于是张灯结彩,喜结良缘,这在当年的西康上流社会传为佳话。

泸沽湖居住着5万名摩梭人,他们的走婚制度,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母系社会。而喇宝成是土司,必须结婚,他已有一名摩梭人夫人。肖淑明去了后,只能算二房。

日子过得很快,喇宝成在解放军来了之后审时度势投靠了解放军,后来当上了当地的区长,继而任盐源县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民委参事。1976年,喇宝成死在盐源县医院。

随着喇宝成政治生命的变化直到去世,肖淑明经历了由贵族到干部夫人再到泸沽湖镇多啥村阿奴社的普通农民的角色转变。这时候她的两儿两女都已长大,在当地成家立业;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肖淑明也完全融进了泸沽湖的摩梭人中,平静地生活着,一直到1996年。

1996年的初夏,肖淑明家里来了一个叫李安庆的游客,基于商业宣传的目的,这位成都一家股份制企业的副总资助肖淑明回了一趟老家。面对已阔别了54年的故土,今非昔比的成都市,肖淑明已完全不认识了,家里的亲人早已相继去世,只剩下几个远亲。变了,一切都变了,修葺一新的望江楼,缓缓流淌的府南河,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春潮般奔涌的人流……在肖淑明眼里,54年前灰暗的小城变成了一座繁华的西部大都市。

“肖淑明回成都”在当年的成都引起了巨大轰动,她回到泸沽湖后,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把孙女拉珠送去成都……

影片分析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的百年,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坚持或转化是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三节草》和其同一时期的作品用镜头向人们揭示了这个两难困境。

一、敏感的题材意识

《三节草》讲述了一个汉族女子传奇般的人生故事,反映了她从一个正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中学生转变成为摩梭人母系社会的土司夫人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三节草》把镜头对准泸沽湖,找到走进摩梭半个多世纪的肖淑明,和肖淑明要把自己生命的延续——孙女送出摩梭这个交叉点,聚焦于生命的更替与轮回。肖淑明的身世命运是虚线,肖千方百计想把孙女送往成都打工是实线,两条线交替展开,形成对人物生存状态的关照。一个生命如夕阳日渐消逝,一个生活如鲜花刚刚盛开。两个人物的命运经由有着一张化石般脸庞的老妇讲述,产生一种感人心魄的力量。片中老人念叨的“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影片揭示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体验”现象值得人类学家做进一步的研讨。这种对生活的敏感和对题材的把握,使影片发人深思、相当富有感染力。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这类纪录片不仅具有史料的价值,同时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二、大胆的叙事方式

这是一个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故事,在缺少历史影像素材的情况下,要用镜头讲好这个故事,只能尽可能地挖掘出人物的人性特征,真实地展现其生命状态。《三节草》在选定人物之后,在叙事方式上作了大胆的尝试,毅然舍弃了传统的画外解说方式,连采访人的提问也一并舍弃,把主人公直接推到观众面前,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人生,抒发个人的感慨,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肖淑明在表达上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专家评价这是一步有胆识、有突破的险棋,在当时的创作环境和背景下令人为之捏把汗,但同时也成就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个性的纪实手法

《三节草》的导演选择了直接电影的表现形式,一切用影像表达。影片的叙事简洁明快,长短镜头的切换恰到好处,多使用无技巧剪接。在影调上,画面色彩倾向于浓厚,光影取大反差,以油画般的凝重讲述深沉的历史。在声音的处理上追求真实与自然,不作曲,不配乐,使用自然声,效果声也只采用当地能录到的声音。最后形成的作品里,没有多余的细节和太多电视技巧,没有主观情绪的渲染,只有泸沽湖的湖光山色与肖淑明的传奇人生交织在一起,完全记录了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出人类学纪录片的自然与厚重。

四、纪录片的场面调度

《三节草》拍出来之后,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这部片子是导演出来的。但在导演梁碧波看来这应该是对这部片子莫大的表扬。他在谈创作体会时说:“我在拍片的过程中脑子里非常重视一个东西,就是故事片里所用的东西,叫做场面调度。在故事片里,都是先画线,演员走到那个地方,一转身,一回头,然后回眸一笑,机器不动,演员根据机器来走位,机器是很主动的,演员是很被动的。我在拍《三节草》的时候非常注意场面调度。但是我让自己处于被动,根据被拍摄者行走的路线,调整自己的位置和机位,人一走我就跟着动,再加上我对村子特别熟悉,那些人经常去的地方的情况、我的机器应该架在什么地方,我都知道,于是就出现这种故事片的效果,机器是主动的,演员是被动的,虚构效果是一样的,最后才会出现这种误解。但如果做不好,就很容易出现‘这是假的’。”

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各自的艺术追求或人生理念,使得纪录片成为一种风格化的艺术品。《三节草》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

(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