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百部世界名著
25081200000027

第27章 历史与社会学世界名著(7)

《不平等和异质性》[美国]布劳著

社会学界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1.作者简介

彼得·布劳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18年2月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美国。早年毕业于伊利诺斯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康乃尔、芝加哥、哥伦比亚等大学任教。

曾是1973一1974年度美国社会学学会会长。现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布劳一生从事社会学的经捡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主要研究正式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问题。他的著作大部分是关于科层组织的各种情况的分析。布劳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社会组织、制度及人际关系诸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布劳著作甚丰,早期著作主要是关于科层制的分析,侧重社会结构的一般特征和既定的社会制度,分析对象从封建行会直到现代的大学,擅长于将独创性的经验研究与一般性理论命题结合起来。该时期主要代表作有《社会整合理论》(1960)、《科层制的动力》(1955)、《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美国的职业结构》(1967)、《互动:社会交换》(1968年)、《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等》(1971)。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布劳通过对社会结构赋予新的意义而改革了理论研究方向,从而形成了结构主义中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新派别。反映他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不平等和异质性》(1977)、《比较理论的观点》(1984)、《相互关联的社会属性》(1984)等,其中尤以《不平等和异质性》深孚众望。

2.内容梗概

《不平等和异质性》共包括10章,分别是社会交往的结构、规模与数量、不平等、异质性、复合参数、亚结构和交换、生态组织、工作组织、支配、理论提要。

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布劳的理论框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理论前提和定理。

1.理论前提

它包括:(1)研究的论题。布劳首先确定了进行研究的解释物和被解释物。布劳指出,他的宏观结构理论中的被解释项是社会和社区的社会系统模式,其中重点是群体的关系和社会流动模式。解释项是社会结构。(2)社会结构和社会结构参数。社会结构在本书中是解释项,按照布劳的解释,“结构通常被定义为由一些相互依赖的要素和部分所组成的事物。根据这一定义,一个社会结构就是由不同的部分所组成,这些部分相互关联”。社会结构有两个关键内容,一是“不同群体或阶层的人们所占据的位置”;二是“隶属于不同群体或阶层的人们之问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所以,社会结构可以被定义为“由不同社会位置(人们就分布在它们上面)所组成的多维空间”。对于社会结构的各种特征需要用两类参数来描述,这就是定类参数(类别)和定序参数(等级参数)。定类参数将人口划分为有不同界限的子群体,定序参数则是根据级序来区分人们。随之,描述社会分化的一般形式就是与这两个参数相关的概念异质性,指由定类参数所表示的水平分化地位分布不平等,指人口由定序参数所表示的垂直分化的地位分布。

2.基本定理

以上述公理和假设为前提,布劳推出了34个定理,并以此为基础推出150多个子定理和推论。最基本的定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定理

主要讨论社会关系和社会流动。其中,进行再次划分,可以分为:

①关于群体和阶层之间社会关系的定理。这方面定理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相近性和机会性假设演绎而来的8条定理,包括:

A.关于社会整体的结构。根据相近性假设,人们更愿意选择与自己位置相近的人交往;根据机会性假设,人们的社会交往又取决于接触机会。因此,“同一群体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同质交往的可能性比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发生异质交往的可能性更大。异质性越大,妨碍社会交往的群体障碍越多”。

B.关于社会子结构。子结构指社会中某一社区的人口在多维空间上的社会位置分布,该社区的结构相对于整个社会结构而言,就构成了一个子结构。通过分析子结构内部及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握整个社会结构条件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一个社会的异质性、不平等和相交参数就可以在子结构内部及子结构层次上进行深层的分析。

C.关于多层次的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子结构,可以把社会划分为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②关于社会流动。这些定理根据相近性、推动性假设、异质性和不平等的概念推演出来。根据相近性假设,人们更易于与位置相近的人交往;根据推动性假设,人们与其他群体或阶层的人的交往推动他们向该群体或阶层的流动,所以,最具流动可能性的是那些在流向群体或阶层中找到交往对象的人。

(2)第二层次的定理

这些定理是由第一层次的定理推导而出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流动。

首先,社会流动和社会关系。根据定理d—3和a—1,可以推出定理e—1,净外向流动增加群体或阶层与其他群体或阶层间的关系。

其次,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布劳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结构性条件如何影响社会流动。

第三,结构参数相交性程度和结构变化。根据定理f—9和d—1、d—2、d—3、d—4、d—5,可以推出定理g—1,社会结构各轴钱的相交性越复杂,越能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化。

3.社会评价

布劳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中的理论独创很值得称道。首先,通过这本书,布劳为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科学化目标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这本书布劳已经为社会学走出传统格局向数理逻辑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本书中,布劳通过少数几个核心概念,以及若干公理、假定推导出一系列定理、子定理和推论组成的结构理论体系,从而阐释了社会和社区的社会关系模式,特别是群体关系模式和社会流动的模式,非常富有创新性。其次,布劳偏重对默顿中层理论的应用,使得本书的研究既能上升到抽象的理论水平,又可使研究深入到具体、微观的范围,实现操作化的实证调查研究。这些努力使得布劳在解决当代社会学始终没有解决的社会宏观研究与社会微观研究的分裂问题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学的解释能力。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功能主义倾向,布劳将定类、定序参数的数目和参数的交叉与重合的程度当作影响异质性和不平等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异质性和不平等的状况又决定互动率,互动率又决定社会互动与功能需要的满足程度。其次是他的理论中排除的东西太多,过于忽视个人、价值观、心理因素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但是,这些不足不能掩盖布劳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对当代社会学中构造宏观结构理论的开创性贡献。J.H.特纳对布劳在本书中的学术贡献的评价毫不为过,他认为布劳在本书中构造理论的原则是“发展一种理论最好的方法”。正因为如此,《不平等和异质性》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界20世纪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第二性》[法国]西蒙娜·波伏娃著

女权主义的“圣经“

1.作者简介

西蒙娜·波伏娃是一位女权运动的理论家和活动家,当代法国影响颇深的女作家、存在主义运动的三位主将之一,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一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20世纪法国思想界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早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著有《他人的血》等,二战后主要从事妇女研究及思想论著,代表作即《第二性》。

2.内容梗概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理性的高度出发,通过女性群体的角度去探讨女性的地位,把精神分析与社会、历史的考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女性进行反抗和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由于作品涉及艰深的学术理论,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阅读起来难度较大。

在第一部《命运》之中,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雌雄两性动物的性生活。她由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写起,直至复杂的哺乳动物,详细论述了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种种表现,揭示了动物界当中出现的雌雄分体、雌雄同体、雌雄间体和雌雄嵌体的不同现象,指出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同样重要,驳斥将女性等同于子宫或卵巢的观点。同时作者介绍了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她并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说,认为那不过是“恋母情结”的翻版,是弗洛伊德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女性的心理和生理以及行为处境归结为“性”的“性一元论”。在这一部的最后,作者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承认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妇女,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对妇女理论发展的巨大贡献,尤其是“私有制或世袭财产的私有制的出现是妇女受压迫的一个根本性根源”这一观点,对研究妇女的历史和现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经济一元论”的局限性。

在第二部《历史》中,作者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对游牧族,早期农耕时代,父权社会与古代社会,中世纪到18世纪的法国,法国大革命后的女性生活作了考察,揭示了妇女处境权利与地位的变化。

在第三部《神话》中,作者接着讨论了东西方神话中的妇女权利与地位,指出对处女的崇拜只是在私有制出现之后,男性为了保证世袭财产能够在父系范围内继承,才确定的一种制度,妇女由此才成为生产继承人的工具。在对女人神话作出分析后,为了证实这一分析,作者又将角度转向文学作品,考察蒙特朗、D.H.劳伦斯·克洛代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文学家笔下的妇女形象,并对其进行剖析。

下卷的理论气息相对要减弱一些,因其较为平易好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作为单行本译成中文。下卷的重点不再放在理论阐述之上,作者也并未再提出新的观点,而是沿着女性由女孩、少女、母亲到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轨迹,兼容并包女同性恋者、结了婚的女人、妓女、情妇、修女等不同身份的女性,广泛地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尤其是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作者在全书结尾时作出结论:要在既定世界当中建立一个自由领域,要取得最大的胜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去建立手足关系。

3.社会评价

本书是一部女权主义经典之作,波伏娃身为一位女权主义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并不因为反对数百年来强加在妇女头上的种种不平等,就敌视男性,也不会因狂热而丧失了理智。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她流露的是理智的思考和平和的态度,正因如此才使她的观点更有说服性和感染力。

这本著作自1949年出版之后,就永远性地成为了畅销书,在日本该书曾高踞畅销书榜首近一年时间,短短几十年中,它被译成德、阿拉伯、英、丹麦、西班牙、希伯来、匈牙利、意大利、挪威、瑞典、捷克等多种文字;它使作者波伏娃从此在文坛上奠定了著名作家的地位。

《第二性》是一部西方及至世界渴盼已久的女权主义杰作。“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波伏娃在本书中的这一主要观点,已经成为了一句名言,她想告诉人们,主要是提醒自己的同胞:女人一旦把自己摆在任何一个男人之下,哪怕这是她心爱的男人,她就开始进入了被奴役的状态,妇女要得到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自然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为了使自己的劝诫更有说服力,她用自己的一生作出了榜样:她同萨特结为终生伴侣,却始终保持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无数对此毫无知觉的女性被警醒了,她们不再把男人看成十恶不赦的仇敌,不再把自己同男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场亘古不变的战争;同时,她们也不再沉湎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不再由于自身的原因把自己变成弱者,波伏娃的目标还没有达到,她期待的男女之间建立手足关系的明天也尚未出现,但她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驱散了麻木无知,带来了清醒。